阅读新闻

广东国画研究会被“打包”

[日期:2010-06-27] 来源:  作者: [字体: ]

时间: 2010-06-26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林琳

潘达微 《花鸟》
卢振寰 《七星岩》

  作品价格螺旋式上涨 大有挖掘空间

  卢振寰《七星岩》拍出156.8万元,邓芬《导花楼图》以30万元成交,温其球10米山水手卷以46万元价格落槌,谈月色《溶溶月色》手卷39.2万元高价被广东买家竞得……多年来在拍卖市场上“孤军作战”的国画研究会画家首次被“打包”拍卖,第一次以专场形式出现就拍出了画家本人作品以往未曾出现的高价。

  文/图/表   记者林琳

  香港市场认知度更高藏品更多

  广州艺拍总经理何向民表示,国画研究会是广东画坛两大流派之一,但前者多年来已逐渐被淡忘,即使是技艺超群的画家作品价格一直来均严重偏低。不过,本次拍卖会上,不少画家的作品均有大幅提升,未来市场有望保持这种上涨势头。

  从近十年拍卖市场情况可以见到,国画研究会画家在市场中流通的作品相对不多,同一件作品在市场中有反复出现的迹象,而且价格螺旋式上涨。如卢振寰此次在广州嘉德拍出156.8万元高价的《七星岩》就是典型的例子。该件作品曾在2005年广州嘉德秋拍中出现,估价为20万~25万元,成交价为28.6万元。

  而他的《汉宫春晓》在过去数年中曾三次出现在拍卖市场中,第一次是2002年中国嘉德,估价为2.8万~3.2万元,最后流拍;2003年在中贸圣佳拍卖会中以5.39万元成交,估价为5万~8万元;在时隔3年的广州嘉德拍卖会上,估价为15万~20万元,最终以17.6万元成交。

  何向民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国画研究会中的画家大多数在后期移居到香港,因此内地留存作品相对较少,大多数仍保留在香港收藏者手中,导致广东市场中流通的数量有限;香港收藏者对国画研究会的认知度和熟悉程度更高于广东。不过,随着近年香港与广东艺术品市场相互交流增多,不少原来沉淀在香港市场的藏品逐渐有流向广东市场之势,相信未来市场流通量将大幅增加。

  本土收藏情结促市场行情水涨船高

  国画研究会的画家多达上百人,其技艺水平、知名度和作品的市场表现各不相同。近几年在市场上知名度较高的包括卢振寰、卢子枢、邓芬、李凤公等,而市场表现最好的要数黄君璧。

  黄君璧因为早期已离开广东,所以广东收藏者对他不太熟悉,其作品也多留在外。近年由于其作品陆续回流,带来知名度的同时,价格也逐渐起步。在南北拍卖市场上均时时可见其作品,是国画研究会画家中被南北市场认可的一位。但是何向民认为其价格与同时期名家作品相比仍然极低。

  在广东范围内近年被认同和追捧的主要有卢振寰、卢子枢、邓芬、李研山等,主要是其知名度相对较高,而且作品较多见。黄般若之前少有作品出现在市场上,本次拍卖会上有三件拍品价格超过10万元。

  国画研究会的画家来自珠三角各地,如顺德、东莞、中山等,近几年,各个地区对本土画家的关注度有很大提升,不少当地的收藏者都进行了专题收藏。

  如东莞收藏者重点收藏容祖椿、李凤公作品,而顺德收藏者更关注温其球。何向民透露,卢子枢的作品价格在两三年前开始启动,主要就是因为有收藏者专门收藏其作品。近年开始,广东已经开始有专门收藏国画研究会之风。比如一名广东收藏者逢国画研究会精品必收,主要是想以此为研究对象,在本次拍卖会上就一次性竞得了近十件拍品。

  当然,也有外地买家参与竞拍,如谈月色的《溶溶月色卷》以35万元落槌,34万元价位的叫价者就是外地人,但因为1万元的差距而被广东买家竞得。何向民认为,只要是好作品,外地收藏者也会像关注关山月、黎雄才一样关注国画研究会的作品;在上百个画家里可挖掘潜力无限。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市民收藏近百张各地粮票 计划经济时代缩影
下一篇:6月28日发行《珠江风韵·广州》特种邮票1套4枚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