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稿刊载于《钱币》报2010年7月上旬,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于《钱币》报,转载于中国集币在线(http://www.jibi.net/),谢谢!
近几年,大铜章开始流行起来。这种直径60毫米以上铜质纪念章,是中国古代辟邪祈祥的厌胜钱(俗称“花钱”)在现代人文环境中玩出来的新花样。虽不作钱币流通使用,却因承载了许多独特的历史文化,又具有古色古香的形制和精妙绝伦的设计,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收藏群体。
最近精彩亮相的“绍兴建城2500周年大铜章”,给收藏爱好者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感觉,从设计创意、布局经营到意境酿造,可谓独辟蹊径,新意迭出。大铜章1套2枚,一枚为古铜色,另一枚为黄铜色,正面中间皆镶嵌形似镜钮的带孔圆头,系红色彩带,既有中国古代铜镜的韵味,又是美观实用的镇纸,悬于书斋,镇于画案,不失为风雅之物。
第一枚大铜章的正面,雕刻着绍兴历史上最有代表性的8位著名人物,即勾践、王羲之、陆游、徐渭、秋瑾、蔡元培、鲁迅和周恩来,涵盖政治、军事、文学、艺术、教育等领域。第二枚大铜章的正面,为绍兴8大景观,即吼山、大禹陵、咸亨酒店、八字桥、鉴湖、柯岩、戏台,凝聚了绍兴人文地理之精粹。大铜章的背面,分别为古城的两座城雕,将绍兴的历史和未来,以现代设计理念妙融于其中。
大铜章熔铸了一部古老而厚重的史诗。公元前490年,越王勾践痛定思痛,卧薪尝胆,接受谋臣范蠡的提议,毅然走出南部山区“老革命根据地”,选“四达之地”建都,以立“霸王之业”。开始时,凭借卧龙山(即府山)地势筑小城,继而又在其周围筑大城,这便是绍兴建城之始。
大铜章,让我们看到:2500岁的绍兴,风骨苍劲,浩气长存。4000多岁的大禹,是绍兴德高望重的前辈。大禹陵立着他的一尊塑像,还有一块岣嵝碑(又称“神禹碑”),那石上77字的“蝌蚪文”,记载了他当年治水的艰辛。另一块形如称砣的巨型窆石,据考证为他老人家下棺安息所用。石本无字,历代多有题刻。近代绍兴书法家徐生翁题得好:“会稽山万古,此石万古。”明代的徐渭,以泼墨大写意开创了中国花鸟画的一代新风,被后世的郑板桥、吴昌硕、齐白石等崇拜得五体投地,甚至表示愿作“青藤门下走狗”,为他“磨墨理纸”。徐渭晚年贫穷潦倒,“文章梅花能换米,余今换米亦梅花”,但他宁可“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也不为权势献媚,表现出一身正气和铮铮傲骨。秋瑾这位民主革命时期的美女,爱骑马,善舞剑。为寻求中国变革之路,殚精竭虑,无私无畏:“无限伤心家国恨,长歌慷慨莫徘徊”,“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最后以一腔热血,从容就义于绍兴城中轩亭口,年仅33岁,被孙中山誉为“鉴湖女侠”、“巾帼英雄”。
大铜章,让我们看到:2500岁的绍兴,山灵水秀,风韵依旧。绍兴的人文地理,以石为魂,以水为韵,集江南风雅之胜。从吼山仙人对弈的“棋盘石”,到柯岩岌岌可危而屹立千年的“云骨”,从大禹陵气势恢宏、庄严肃穆的石牌坊,到灵巧精致、星罗棋布的石桥,虽系人作,宛若天工,古朴中见新奇,灵秀中见风骨。令人于惊叹之余,深深感受沉甸甸的绍兴文化,以及绍兴人的智慧和品性。绍兴之水,以鉴湖为“美目”。“镜湖八百里何长,中有荷花分外香。蝴蝶正愁飞不过,鸳鸯拍水自双双。”自东汉以来,是历代文人雅士的向往之处,题咏之多,不胜枚举。鉴湖集天地之灵气,汇会稽之百泉,清澈纯美,源远流长,这才有李白“镜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的千年之叹,这才有绍兴老酒之历久弥香,这才有“投醪劳师”、“曲水流觞”等人文经典。
大铜章,让我们看到:2500岁的绍兴,文脉旺盛,绵延不断。王羲之7岁随卫夫人学书,临池苦练,“池水尽墨”。他精研体势,广采众长,从山川名胜的万千气象和白鹅红掌的自由击水中,领悟书法妙理。“书圣”之冠,是刻苦精神的美丽结晶;“天下第一行书”,是对变化创新的最高褒奖。蔡元培以惊世骇俗的“征婚广告”,宣告与封建传统决裂,结婚时用“孔子”二字缀成红幛,代替“福禄寿”的旧俗,以演说会代替闹洞房。正是这种继承优秀传统,又勇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的大无畏精神,造就了一代“学界泰斗、世人楷模”。 鲁迅幼年在“三味书屋”求学,因为一次迟到,便在书桌上刻了一个“早”字作为警策;离开绍兴后,他一直用家乡的“金不换”小楷毛笔从事写作,敢爱、敢恨、敢说真话,以最内在的情绪体验和最玄妙的哲理性感悟,表现了惊人的艺术创造力。他一生写的1000万字光辉著作,佐证了“智慧源于勤奋”这一平凡的真理。
大铜章,让我们看到:2500岁的绍兴,朝气蓬勃,风华正茂。如果说绍兴北大门的城雕《泉》,以4根天园地方的擎天柱从水中升起,寓意古老的文化是绍兴的生命之源,那么矗立于城西的城雕《启航》,以帆和桨巧妙组合的造型,象征一个崭新的绍兴正在崛起:“勇扯云帆向彼岸,十万越民奋臂。莫负良机,同挥巨桨,溅出多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