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大陆从无市场到有市场。1949年后,国家实行了严格的文物政策,由国家文物商店独家经营。当时第一条路是由国营文物公司向民间收购文物,我们朵云轩就经常在市内张贴收购布告,再卖给香港、台湾等地文物经营商,因此目前香港收藏家手头仍有大量精品,卖到美国、新加坡等地的并非一流藏品。
第二条路就是走私。由于中国境内没有市场,就留不住东西,因此大量珍贵文物被私人偷偷带到香港。但现在,市场的五个要素都形成了:供给者、需求者、市场中介(拍卖会、艺博会、画廊、古玩城)、价格体系、艺术品范围也大大开拓了。“亿元时代”时代的到来就不奇怪了。
《文物保护法》和《拍卖法》的出台使盛世的民间收藏有了法制保证。
1949年以后不鼓励民间收藏,鼓励个人将收藏交给国家。民间收藏就萎缩了。但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官民结合,藏宝于民。我认为国家收藏和私家收藏并举是收藏事业成熟的标志,但是我们长期来对此有误解。国家收藏有很多优点,但有两个弊端,一是容易被战争和自然灾害集中毁坏。阿房宫和火烧圆明园都是例证。据统计,唐宋年间“王献之和王羲之”的作品存在内府的多达700多件,但是存放宫廷后有的被烧毁有的被抢劫,目前仅存几件。溥仪皇帝自己偷了1200件最好的文物。国家收藏是一个大水库,但闸一放水就流光了,民间收藏则是大大小小的蓄水池,不会同时干涸。
此外,藏品放在国库里,能够展示研究的空间很有限,而私家收藏的藏品也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研究。1949年以后,北京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的藏品绝大部分来源于私家收藏。
改革开放以后修订了《文物保护法》,1997年国家又推出了《拍卖法》,它使民间收藏、交易有法可依,使拍卖事业的发展和收藏事业的发展有了良好的法制环境。所以我说“亿元时代”不是今天来到,明天也会到来。
审美本能和投资本能的相互渗透和激发助推了当今收藏热的一浪高一浪。
人有很多本能,对收藏而言,审美和投资的需求结合在一起必然就推出浪潮。在法律不能保证有收藏权利时,人的投资本能是被压抑的。当环境变了,投资的欲望就会释放并形成一股很大的推动力。今天我们对收藏人群或称投资收藏者,或称收藏投资者,他们已经成为生活中的族群,收藏也已成为一种生活时尚了。
从经济学的原理来看,资本投向稀缺性资源时,才是最安全可靠的。艺术品不仅是稀缺性资源,而且是一个“价格模糊性”的产品。一件拍品从5万拍到500万,有人的主观喜好在里面。在拍卖场上,5万到500万是一个模糊地带,有人认为值10万,有人认为值100万,最后剩下的两个人从200万举到了500万,他们认为500万也值。而模糊价格产品和稀缺性资源的投资回报是相当大的,甚至被形容为“价值连城”。现在的收藏热,就是艺术品的投资功能被激发后的结果。
我们引进的英式拍卖行“温水煮青蛙”的魔力和媒体传播让收藏走出小众圈子。
互联网时代的媒体传播改变了传统经营方式中的个别化和私密性,使之变得公开和普遍了。零售变成竞买了,个别的价格通过媒体传播,让全世界都知道了。比如,去年已经拍出了一张过亿藏品,大家就有价格参照体系了,轮到黄庭坚的书法真迹,叫到几个亿就很自然。
拍卖行是特殊商品的特殊交易方式。拍卖方式起源于古代巴比伦对奴隶的交易。200多年前英国人将特殊商品延伸到拍卖行。现在的特殊商品就是艺术品。目前世界上有三种拍卖方式,荷兰式拍卖是从高价位拍到低价位,如10万没有人要,叫价就降至9万,再没有人要,叫8万;日本人的拍卖会是每个人发一个小盒子,写好投标价,只有一次机会。而英国式的拍卖很有诱惑性,其魔力就像“温水里煮青蛙”原理。在拍卖行里,众手芸芸,你会自觉地朝上加费用,而且感觉很舒服。比如,我出价100万时,会自认为假如判断有错,至多亏了5万,因为有人举95万哩!就这样的心态慢慢会把很多人带入高潮,入场时只想出1亿的,到了现场2亿都有可能。而且很多人会自我安慰,看这么多人在一起加价,我出这个价格是有依据的,至少我以后可以略便宜些卖掉。
马未都说中国收藏有五次高潮,现在就是第五次高潮,而且是史无前例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有拍卖行和媒体的介入,把整个市场搞得非常热火。
因此,如果不是金融风波插队搅局,“亿元时代”可能前年就要提前到来了。
目前充裕的流动性和拍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是“亿元时代”到来的催化剂。
中国收藏“亿元时代”的到来,还有两个直接推手,一是目前充裕的流动性,二是出现了高价值艺术拍品。
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一年总量只有200亿,是个小众市场,因为沪深两地的股票成交有时一天就有3000亿。当充裕的资金在市场流动,只要很小的比例流入艺术品交易市场就不得了。假如1993年,有一个人带着5000万元到朵云轩拍卖行来举一举牌,那年朵云轩拍卖价格就必然会全涨起来了。所以这两年,过亿拍品的产生,我一点都不奇怪。
其次,6件亿元价位的艺术品本身就是重器。张大千的画是6件里边唯一一张现代书画拍品,其他都是古代的,很珍贵。台湾人认为“500年间一张大千”,即500年才出这么一个伟大的艺术家,这也有感情色彩,但他的艺术成就确实非常高,山水、花鸟、人物、书法无一不精,他的拍品必然价高。整个90年代,几乎就是张大千作品引领了拍卖市场价格。而拍过一亿元的作品《爱痕湖》,是张大千所有瑞士风光里边最好的精品力作,也是扛鼎之作。这个天价是由艺术品的艺术价值所决定的。
我认为这两个是直接的原因,也是催化剂。中国收藏进入“亿元时代”有它内在的必然性。
与国际艺术品交易市场在资本主义发展黄金时期进入“亿元时代”相比,中国晚了20年。
与国际拍卖行来比较,粗略算来,中国进入“亿元时代”晚了20年。
1980年代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期。尤其是日本经济兴起,日币大幅升值,日本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推动了国际拍卖市场印象派和现代派艺术珍品价格的大幅上扬。1987年梵高的《向日葵》第一次拍到2475万英镑,是一个天价(传说梵高共画过9张《向日葵》)。1987年《鸢尾花》成交5390万美元。这时珍藏有画作《嘉歇医生》的梵高私人医生嘉歇的后人坐不住了,当年嘉歇医生给梵高看病,画家就画了人物画回报他,看《向日葵》拍得这么高价,他的后人便委托佳士得拍卖,1990年以8250万成交,梵高这张《嘉歇医生》拍卖到8250万是拍卖史上的奇迹,15年间没有作品超越,它是一件精品力作。这个价钱纪录一直到2004年才被毕加索的《拿烟斗男孩》打破。
梵高的作品主要是1990年前后推起来的。我们看一看毕加索的作品拍卖,基本上也就是在同期。1989年《皮埃雷特的婚礼》成交5189万美元,同年毕加索《自画像》是4790万美元。1989年他有三张作品都在几千万美金。1997年毕加索的《梦》成交4800万美金。2004年毕加索的《拿烟斗男孩》,拍到了10416万美元。这也是目前为止西方油画拍卖的最高价位。
梵高和毕加索两人作品拍卖的高价,和我们今天“亿元时代”到来的情况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中国收藏“亿元时代”的到来符合国际上艺术品贸易和文化发展的规律。当经济高速发展,资本急剧扩张的时候,大师名画的价格往往创出新高。这也佐证了中国收藏“亿元时代”到来的真实性和必然性。
(本文据6月26日第32期文汇讲堂现场演讲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