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7-04 00:08:00 来源: 《江南时报》(南京)
近年来,随着收藏热潮的兴起,藏品门类也逐步由字画、钱币、古籍、瓷器、赏石、票证等向其他类藏品拓展,而民间地契(契约)就是被藏家所看好且集收藏兼研究为一体的又一门类藏品。
地契,是古代至民国时期民间在土地兑换、租借,特别是买卖当中普遍流行使用的一种民间文书凭证。其纸张多以当时流行的棉纱纸、草纸和土纸为文书用纸,内容均以毛笔书写,小楷、草书居多,行文多为统一模式。内容多以某某立卖人经央中人某某说妥,情愿将某材、某地块、某面积土地出卖于某人为业,并标明四至,言明市价,当交不欠,其落款均列有“知见人”、“代字人”和年月日等相关条款。目前,现存的地契多以清末和民国时期的居多(见下图)。
解放后,民间土地均被人民政府收归“人民公社”,成为“生产队”和“社员”的集体公有制财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又以承包责任制的形式将土地承包给村民耕种,并逐步落实30年不变政策,使农民在土地使用和管理上吃了颗“定心丸”。
随着时代的变迁,“地契”这一古老的民间文书契约早已成为历史,也成为新旧社会民间土地交易变革的佐证,同时也为我国研究古今土地交易变革提供了详实而珍贵的实物资料。目前,民间地契(和契)存世量逐年减少,且价格不是很高,一般每张手写契约在10到20元之间,一般藏家均能接受。由于收藏地契不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且基本上没有赝品,加之专门收藏地契的藏家不是很多,所以此时进入地契收藏领域正是好时机。同时,相信地契这类藏品在不久的将来也将成为大的收藏门类,其文物和收藏研究价值不容小视。
杨化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