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伊厥 一曲石刻的乐章之天王力士图——龙门石窟5盎司银币赏析

[日期:2012-10-15] 来源:金秋商贸  作者: [字体: ]

龙门山色、马寺钟声、金谷春晴、洛浦秋风、天津晓月、铜驼暮雨、邙山晚眺、平泉朝游。唐代的柳宗元,把洛阳美景概括为美轮美奂的八景,而龙门山色自古即为洛阳八景之首;白居易观赏龙门山色,总是从龙门东山或伊河东岸起句;东岸菊丛西岸柳,柳阴烟合菊花开。一条秋水琉璃色,阔狭才容小舫回。可见古人早就懂得领略龙门山色之美了,而且总结了在龙门观景的最佳角度。龙门不仅山色水波美,石窟中保留的大量宗教、美术、书法、音乐、医药、建筑等实物史料,使龙门石窟成为一做大型的石刻艺术博物馆。尤其人物造像气势恢宏、雕琢精湛,不仅是美术史上的奇观,也是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和创造才能的结晶。

龙门石窟天王力士造像的诞生和发展,演绎了佛教进入中国本土化和世俗化的过程;魏、唐时期的国都洛阳,是繁华的国际性大都市。唐代发达的科技、便利的交通、繁荣的商业,使各项活动在开放的社会中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也迅速融合,使中国的石窟艺术更加民族化、世俗化,形成了典型的中国风格。而龙门石窟的造像正是这一现象的真实还原。

   

 中国人民银行于20024月发行中国石窟艺术——龙门石窟金银纪念币一套,其中的5盎司银币的背面图案选取了天王、力士造像。天王、力士,是佛教中的古老形象,而且带有深厚的古印度民间色彩,其文化内涵与十足的异域情调,使它游离于中国早期的佛教美术边缘。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外来佛教形式的适应性与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使其发生了转变——印度佛教把印度的民间诸神变为诸王和金刚力士,而当它们传入中国后,又被中国佛教所改造为天王、力士,变为中国民间信仰的对象。

    该币面本色反喷砂镜面上,以浅雕而出的微型万佛像做背景,显现出背景构图的对称、均衡之美,并体现出造像的原型及其原始之场景;背景中,在保持传统5盎司银币直径不变的基础上,又采用高浮雕工艺镌刻出托塔天王、力士造像,使整个画面极富视角的纵深和多层次感。

    托塔天王是印度佛教四大天王之一的北方多闻天王,传入中国之后受到中国文化和审美意识的影响,而表现出了显著的中国文化特征;币上,天王头戴兜鍪,体态丰盈、壮硕,可见唐朝的男性亦是以胖为美,英武雄健的天王原型,也许来自于唐代功成名就的大将,身材伟岸、富态;面容饱满、温和,形容安详;其右手持腰,左手托塔——手中之塔是佛教的象征,一般的寺院都有塔,是佛门安置经文、佛物和舍利子的地方;唐僧经常训诫悟空说的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浮屠便是指塔。在本色高浮雕的币面上,天王身着甲胄,脚踩夜叉鬼,英武硕健、孔武有力、英武非凡,显现出其驱邪镇魔之能。

唐朝时期的天王、力士的写实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该币面天王、力士突出的肌肉清晰可见,衣纹如实的反映着紧裹其内的肌体,不再有装饰性排列的痕迹,弱化了衣饰的刻画,在肌肉的塑造中减少了线条的运用,使造像看上去更为浑圆;而咄咄逼人的力士若青壮的士兵,强健威猛,蹙眉怒目,气势逼人。飘带敷搭于举起之肩臂上,露腿赤足,全身筋肉暴突;面貌狰狞、涓狂,具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气魄,精湛的细雕工艺对胸大肌、肩头三角肌和被表现为梅花肚的腹肌,都作了夸张地表现,尤其那腹部的肌肉线条很是刚劲。既符合解剖规律,又非如实描写,与西方雕塑手法有相似之处。天王与力士的相互配合,给佛国世界平添了不少的神秘感和威严。该币在保持传统5盎司银币直径不变的基础上,采用了底面镜面及相对高浮雕的工艺,增强了人物造型浮雕的表现力,突出了天王威严英武、力士强健威猛的形象特征。

    人体观念的历史演变中,天王、力士造像风格的发展演变,参杂了中国传统人体观念的进步,以本土化和世俗化的观点,塑造了自己心目中需要的、想象中的佛教艺术形象。

    中国佛教认为,南方增长天王持剑,司风;东方持国天王拿琵琶,司调;北方多闻天王执伞,司雨;西方广目天王持蛇,司顺;组合起来便成了风调雨顺。该币极具传统民俗文化意味,既有祈福的祥瑞之兆,又有驱魔镇邪之意,是为吉祥、祈愿、赈灾之佳物,为收藏、实用之上品。 



阅读:
录入: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忠义之士 关云长——京剧脸谱(第3组)5盎司“关羽”彩色纪念金币赏析
下一篇:伊厥 一曲石刻的乐章之佛像图——龙门石窟2盎司佛像图纪念银币赏析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