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文物专家呼吁 电视节目“砸宝”应该停

[日期:2007-02-07]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字体: ]

资料图片:《天下收藏》主持人王刚挥舞紫金锤怒砸假康熙五彩棒槌瓶。  点小图见大图

    好端端的一尊瓷器,静静地矗立在聚光灯下,突然间一记重槌砸下,哐啷啷碎作一堆碎片—最近播出的一档鉴宝类电视节目中,设置了这样一个令人心惊肉跳的“护宝”环节:按照规则,参与节目的藏宝人在登台前签订一份“生死文书”,并将宝贝交给专家鉴定,一旦宝贝被鉴定为赝品,当即被主持人现场砸毁。

    尽管这个节目因为悬念丛生而引发观众的关注,但该不该用这种破坏性手段来处置赝品,却在京城收藏界引起一番不小的争论。

  电视节目 “护宝”还是“砸宝”?

    昨天(5日)上午,市民孟先生如往常一样在潘家园古玩市场的店铺间游走,喜欢淘换些瓶瓶罐罐的他,提起周末刚刚收看的那期节目,便直咂舌:“其实打一开始,很多人就看出那个瓷器是新的,虽不值钱,也是个挺好看的物件,砸了可惜!”尤其令他不能接受的是,当主持人举起大槌,现场观众不顾藏宝人的感受,齐声高呼“砸!”“这叫什么‘护宝’,不是起哄吗?”

    看过电视里砸下的这一槌,一位老店主火冒三丈:“没听说古玩界有这种‘砸宝’的传统,要是遇到个赝品上手就砸,那清康熙年间仿明成化的瓷器,现在还能流传下几个?”这位老店主认为,赝品和仿品有没有价值,取决于收藏者的喜爱,不能简单用钱来衡量。“大家都知道,潘家园古玩市场90%的货是赝品,总不能把潘家园古玩市场也砸了吧?”

  观众质疑 砸赝品只为赚眼球

    按照电视节目中的说法,现场“砸宝”是为了“去伪存真”,但一些电视观众怀疑,其真实意图恐怕还是为了赚取“眼球”。观众王女士记得头回看这个节目时的心情:“那天被‘砸宝’的是个小伙子,大槌落下去之后,眼瞅着人家脸上就快挂不住了。”她认为这个节目有点儿残酷,“自家宝贝被专家鉴定成赝品,本来就挺受刺激的,何必还要让人当众难堪呢?”

    从事教育工作的刘老师也对这种处理赝品的方式有些意见:“如果用赝品冒充真品来牟取暴利,肯定是有违道德的欺诈行为;但在买卖双方知情自愿的前提下进行交易,则属于正常的市场行为。”更令她担心的是,目前节目中采取“暴力手段”,恐怕不利于培养青少年的保护文物意识。市民张小姐则认为,虽然外行人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充裕的资金搞收藏,但对古玩也有审美需求,“至少拿这些赝品来装饰家居,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

    文物专家呼吁 叫停“砸宝”

    “赝品、仿品是古玩市场的组成部分,其中也蕴含着一定的艺术价值,这么简单地一砸了之,是对人类艺术的亵渎。”身为文物专家的首都博物馆馆长韩永表示,对于电视中出现的“砸宝”,有关部门应当尽快叫停。他分析说,一些具有艺术价值的赝品或仿品,也曾被很多著名收藏家爱不释手,对古玩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不能够简单地用真伪来划分。

    对于专家的这种担心,电视节目中曾多次声明,对于年代久远或具有收藏价值的所谓“高仿品”,专家和主持人也会手下留情。但韩永认为,即便对于收藏价值不高的现代仿品,也应当将“去伪存真”的任务交由市场来完成。“古玩收藏有充分的交易渠道,那些不具备收藏价值的赝品,在市场流通中自然会被淘汰下来。”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金映天地盘融古今
下一篇:2006收藏市场多姿多彩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