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7月1日,第三版人民币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正式进入收藏领域。与之同时退出流通领域的,还有第三套人民币硬币,俗称长城币。
1980年4月15日至1986年,中国人民银行每年发行一套4枚硬币。辅币为铜锌合金,面值分别是1角、2角、5角,图案为麦穗、齿轮;1元主币材质是镍铜合金,正面是国徽、国名及年号,背面图案为万里长城,长城币名称由此得来。
长城币是中国人民银行首次发行的1元硬币,它首次采用镍铜合金铸造,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将中华民族的象征万里长城浓缩于硬币之上。在邮币卡市场上,长城币在1元硬币家族中还有两个之最:1986年长城币最贵,身价上万,1981年、1985年长城币最便宜,市价不足5元。长城币直径30mm,浑厚凝重,银灰透黄,质朴之中不乏风采。主景图案,“壹圆”币值上方,峰峦叠障,万里长城宛如一条巨龙盘亘于群山之颠,五座烽火台由近向远,首尾相接,气势磅礴。整个设计铸造精雕细琢,层次分明,仅就美学价值而言,并不比任何一款流通纪念币逊色。长城币的成功发行,为随后自1984年的流通纪念币的陆续发行开创了良好的先河,其意义如同磁卡中《地图》试机卡,被称作流通纪念币的“试机币”。就其发行时间、题材意义以及市场价格上讲,长城币堪称为新中国1元硬币的龙头。
由于币材成本等因素,除1981年、1985年的长城币发行量稍多外,其余年份仅为象征性发行,但具体发行量至今未见权威数据。回忆当年长城币在流通使用过程中,市面上人们见到的也并不多,如今许多人对此早已淡忘了。市场上多见的1981年、1985年长城币的发行量众说纷纭,比较流行的有800万枚和410万枚之说。批量长城币主要集中于北京宜美嘉邮市,笔者考察并征询许多币商的意见,均认为场内原盒长城币的总量明显低于《宪法颁布10周年》、《宋庆龄诞辰100周年》等1000万枚发行量的币种,而后者是遍布全国各个邮市,成盒成卷沉淀在场外人士手里的也为数不少,1981年、1985年长城币发行量低于1000万应当是可信的。长城币发行的年代,我国公众收入水平较低,社会上还未形成文化收藏的风气,因此长城币的流通属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损耗极多,分布遍及大江南北,群众基础雄厚。90年代随着花卉币的发行,长城币实际上已经退出流通领域,被银行大量回收,为社会各界所收藏、沉淀,每年在长城各个关隘旅游景点售出的长城币套币亦有上万套,相当一部分流出国门,全新币存世量少也就不足为奇了,估计原件长城币存世量不会超过100件,即40万枚。发行量最少的1986年长城币,许多币商还从未见过。
这几年钱币市场一直是流通纪念币和金银纪念币唱主角,99年公布第三版人民币和长城币将退出流通领域后,前者成交活跃,后者却长期默默无闻,低调徘徊。1997年上半年,曾有炒家在长城币上掀起狂飙,短期内价格就从6元左右突破30元。但由于发动时机欠佳,尤其是当年7月特大政策利空从天而降,钱币市场崩盘,长城币接手更弱,10年来一直在底部挣扎,此间虽有几次上冲,均是无功而返,市价屡创新低,参与者悉数被套。98年底银行机构改革导致各种硬币原始抛盘批量涌出,作为普通流通币的长城币,投资者对其朦胧的发行量更有一种神秘感和恐惧感,避之唯恐不及,部分大户借机打压,竟致使其市价低于相对于现今的制作成本,价值被严重低估。
现在投资长城币的政策风险已不复存在,质地优良、价格低廉的1981年、1985年长城币,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市场人士的关注,其潜在的巨大获利空间令人心跳:纵向比较,1986年长城币身价早已上万且有价无市,1982年、1984年长城币市价也在千元以上,当年红军邮的疯狂炒作,恰是借助它与黄军邮、紫军邮的巨大比价落差,而长城币无论就题材意义还是群众基础远胜于前者;横向来比,币材相同,发行量相近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30周年》等流通纪念币市价均在40元左右。今年元月,在北京邮市上,不时有人趁低悄悄吸货,长城币市场价格突然拉高,长城币货源偏紧耐人寻味。
作者:刘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