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贺兰山崖“石头书”

[日期:2007-02-27] 来源:集邮报   作者:余岢 [字体: ]

  幼年时,读岳飞之词《满江红•写怀》,“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就知道在我国西北有一座大山,名贺兰山。那时以为它是“金人”的巢穴,长大后读史地,才知道贺兰山在宁夏。它又称“阿拉衫”或“乞伏山”。蒙语的意思,是为“骏马”。遥望200多公里南北走向的贺兰山,宛如一奔腾的骏马。它身高2000米以上,最高峰为3556米,实为银川平原西部的一天然屏障。北宋时,它是俗称“西夏”的夏王国所在地。首府为兴庆府,即今银川市。

  为宣传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以及中华民族“文化圈”的博大、丰富,1998年,以T21为志号,发行了《贺兰山岩画》一套3枚。设计者为阎炳武、郭承辉。主图采用的是黄宏征、刘宪忱两位摄影师的三幅照片:一为“人面”,二为“射猎”,三为“公牛”。

  我国岩画,最早上邮品的是1988年12月1日的YP系列风光邮资明信片《广西风光》,其十之九《广西花山崖壁画》。没想到十年之后,显示出一个民族、一代文化的“石头书”——贺兰山岩画再次登上“国家名片”,向全世界亮相。

  上世纪60年代末期,人们在贺兰山麓贺兰县西口、沟谷两岸600多米的石壁上,发现了总数约万幅(组)的岩画。据考证,它们大部分是春秋战国以后各北方游牧民族创作的。画作采用凿刻法或磨刻法,其内容和题材十分丰富,有游牧狩猎(例如其第二枚票《射猎》),有天地神抵、奇形怪状的人面像、神像(例如其第一枚票《人面》),有豢养的畜类(例如其第三枚票《公牛》);其它还有多彩多样的森林、草原,以及各式各样的生产工具。

  当今,世人公认的世界上最早的岩画,大约是旧石器时代后期至铁器时代早期的位于欧洲的某些岩画,其中有的也已上了方寸。为了说明这些岩画的文化价值、历史意义,考古界惯用“石头书”或“石刻铭”等词来赞誉它们。事实就是如此,先民的文字,那些象形的文字,既是画又是字。何况贺兰山岩画旁侧还有多处“岩字”。那是西夏文的题刻,那是地地道道的“石头书”。西夏,党项族建立的国家,他们的西夏文化,虽受回鹃文化、吐蕃文化的影响,但主要是模仿中原的汉族王朝文化后才形成的。所以读这本“石头书”,尽管寥寥三处,很难窥视全豹,可细心人也能通过这三“斑”,而来了解我国古代贺兰山地区少数民族的发展史、文化史、艺术史以及他们与汉民族的水乳关系。

  其一《人面》,或说“神面”、“鬼面”,活似今人笔下的漫画“太阳人”、“太阳神”。双目怒睁,头发根根倒竖,嘴只有眼大,两角下垂,腮庞凸出,似怒似嗔。其二《射猎》上,清晰可见一持弓待射之猎手,身子后坐,双腿微弯,一副用力发射景象。人物首、手、躯干,很是符合真人比例。其三《公牛》,其细部非常鲜明,一为肌肉凸出的强劲颈部,一为头上一对锐利的角,一为腹下的生殖器官,一为略略上扬的尾巴——为了表明这是岩画,摄影师、设计者十分注重它们的背景,不仅岩画所有的石纹、裂缝等石的质地十分清晰地被显示出来,甚至其存在环境也被表露得一览无遗。不用看解释,读者自会看懂,这是磨平了岩石雕刻在山崖上的岩画。《公牛》一票尤为奇美,左上角一缕蓝天,右上角明亮的远山近崖,突出了该岩画的地理环境以及地域特色。

  我爱这一“石头书”,我赞赏这一套方寸。从中,我读到了我国先民的信仰。我把《人面》看作是一个会愤怒、有人性人情的神抵面相。我透过《射猎》,看到这些勇士怎样弯弓射猛兽。而《公牛》又告诉我,此时的先民们已进入了农耕社会。美中不足的是,如再来多一枚“劳动工具”,多一枚已经失传的“西夏文”,那必然会更好地、以一当十地告诉读者,它们是一个骠悍的民族、多情多色的射骑游牧民族千年生活的风情画。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苏贞昌出示首张“台湾”邮票 声称“彰显主权”
下一篇:以完美收场的永宣八方烛台 收藏要慎之又慎(图)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