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万人追捧“梵高奶奶”的绘画传奇(图)

[日期:2007-02-27] 来源:浙江工人日报  作者: [字体: ]
 

    

    常秀峰和她的画

    她是一位74岁的农村老太太,从未出过远门,三年前才客居城市。她一生不曾识字,也没有学过绘画,却一画惊人。网友们惊叹于她的天赋,称呼她为“梵高奶奶”。她的画带给人们惊喜,也点燃了所有都市人压抑心中的乡愁……

    从山楂树开始画画

    常秀峰今年75岁,是河南方城县拐河镇江家村的一个普通老太太。她没有上过学,也不懂绘画。丈夫去世后,2003年元旦,在儿子的极力坚持下,她第一次离开老家来到了陌生的大都市广州。

    住惯了乡下的常秀峰,不习惯都市生活的节奏氛围。刚到儿子家,老太太腿脚不方便,下一趟楼要花好几分钟。城市雷同的建筑和道路,让老太太常常产生迷路的惧怕,于是便很少下楼,渐渐接受了闷在“小鸽笼”的生活。

    在儿子家,老人津津乐道地为三岁的小孙女讲家乡故事。说到自家种植的山楂树时,老人描述,果子是红的,树叶是绿的,但任凭如何描述,长在城里的孙女依然弄不清它的模样。有一天,小孙女用蜡笔在纸上涂抹,老太太顺手拿起了蜡笔,兴致勃勃地加入到涂鸦的阵营,把果子涂成红色,叶子涂成绿色,在白纸上画出了山楂树。一瞬间,小孙女全明白了。

    以后的日子,老太太故事越来越多,画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一个偶然的机会,做美术编辑的儿媳妇看见了这些不讲究透视、没有比例的蜡笔画,立刻震惊了。儿子、儿媳妇怎么也不敢相信,从没学过绘画的老人会有这样的天赋,一出手,竟然就是“后印象派”式的“大手笔”。

    此后,拿孙女的蜡笔和水彩笔画画,成了老太太枯燥城市生活中的最大愉悦。儿媳妇发现,老人那些简单而来源于生活的蜡笔画,很容易勾起人们对小时候生活的种种回忆,很容易被画里流露出来的那种真诚、自然、纯朴的情感所感染。老人的画没有专业画匠的点、线、色块、色调、比例,但很逼真。那些花鸟都是与老人相伴多年的山区朋友,那些田埂上的花花草草,别人把它们踩在脚下,她把它们记在心里。

    而且,老人的画不讲究技法、布局,真实朴拙,随性而为。在老人的笔下,自己曾经居住并抚养5个孩子长大的江家老屋,红彤彤的山楂树,金灿灿的向日葵以及山里顽皮的野猫、小鸟等家乡的一切都显得分外美丽。

    蜡笔和水彩笔成了老人的伙伴。从2003年至今,老太太一共画了一百多幅作品。

    “梵高奶奶”受万人追捧

《向日葵》 资料图片

    2006年1月9日,老太太的儿子江先生开始在自己博客上粘贴母亲的画,并写下老人的一系列故事。让江先生意想不到的是,这些画上了网络之后,竟然迅速走红。

    2006年2月13日,《南方都市报》以两个整版的篇幅报道了老太太神奇的绘画经历。随后,《南方人物周刊》、《羊城晚报》等各大媒体也相继进行报道。2006年6月23日,老太太还被凤凰卫视请到《鲁豫有约》直播室。直爽、朴实的老太太一出场就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2006年7月22日,常秀峰图片故事博客在奥一网开通。同年8月,新浪也为她开通了名为“梵高奶奶常秀峰”的博客。博客公告栏中写道,虽然常秀峰不知道什么是“后印象派”,但大家还是送给她一个很响亮的称号“中国农村的梵高”。

    开博不到一月,点击率超过8万。每一幅画作点击率都在2000次以上。一时间,“梵高奶奶”的称号红遍整个网络。

    2006年11月,常秀峰再次受邀走进凤凰卫视《鲁豫有约》。在那里,老人的一幅《向日葵》与梵高的《向日葵》被并排放到了演播大厅。鲁豫询问老人对两幅《向日葵》的看法,没有一点绘画理论的常秀峰说:“这个叫梵高的人一定很不开心,他的向日葵不伸展,画得苦。我的向日葵有阳光温暖她,有土地养着她,有水滋润着她,就像我画她的心情一样,很幸福。”

    老太太的儿子江先生说,在老太太的观念里,没有名利的概念,所以在录制现场,她非常活跃,鲁豫给个话头,老太太就能接过去畅所欲言,爽朗的个性赢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大有抢去鲁豫风头之势。老太太对“红”毫无概念,鲁豫问她:“你知道网上现在有多少年轻人在崇拜你吗?”老太太想了想答:“几十个吧。”观众笑场。

    此后,老太太一下成了广州名人。并不常出门的她,偶尔在儿子和儿媳的陪伴下到附近公园游玩时,常常会有人请她签名,向她求画,不识字的她只能照葫芦画瓢签上自己的名字。

    “梵高奶奶”依靠网络走红。对于别人称自己为“梵高奶奶”,老太太更是纳闷。她说:“我不姓高,也不姓梵,村名也不叫这个,方圆几个村也没有叫这个名的,我咋就成了梵高奶奶?”当儿子给老人解释后,老太太方明白过来。就是这样一个对“艺术”、“文化”很陌生的农村古稀老人,以不经意间自然流淌出的本真之美,感动着众多生活在浮华之中的城里人。画画,让老太太找到了打发时间的“事业”,还有了“粉丝”和“外事活动”。老太太对此挺高兴。

    江先生说,虽然老太太每天会简单点击博客,看看自己的画作,但不识字的她,只能叫儿子依照自己的意思写日志和回复网友。当然,作为古稀之年的老人,城乡文化的冲突几乎天天在她身上上演,也由此撞击出了很多乐趣和老太太想不明白的困惑。

    比如,老太太画了一幅画,江先生将它扫描到了网上,老太太就问了:“咦,我的画怎么爬到那上面去了?”还有一次,江先生将老太太的一幅画在外面放大,做了一张喷绘回来,拿给老太太看,老太太更觉得神奇了:“这画明明我放在家里,你怎么又变出一幅,还这么大?”

    “梵高奶奶”为何受到人们的喜爱?

    江先生说,人人都渴望打破常规,但又不得不遵循所谓的常理和游戏规则,老太太的画不按规矩出牌,率性而为,真实朴拙,给渴望突破和改变的人们带来了惊喜。同时,老太太的画勾起了每个人的乡愁。

    有网友评论说,这才叫艺术,谁要敢形容老太太的画精美,我跟他急。更多的网友则在老太太的画和江先生配的写老太太往昔生活的文字中,读到了浓浓的乡愁,点燃了漂泊异地的人们对童年、对父母、对乡村的追忆和思念。

    江先生说:“其实,城里人也有乡愁,很多城里人都在彼城和此城甚至异国奔波,他们也有浓浓的对家和往昔生活的怀想,老太太的画暗扣了都市人压抑着的这种情感。”对于老太太今后的“绘画生涯”,江先生说没有规划,顺其自然,让老人家继续自娱自乐吧。

    众人眼中的“梵高奶奶”

    河南省美协副主席、著名油画家曹新林看到老人的几幅画后,非常惊讶,他说:没受过一天正规训练就能画出这样的作品,老太太的绘画天分很高。这属于原生态画作,朴实、漂亮,很有艺术灵气。央视青歌赛不是分为流行、民族、原生态几种流派吗?我看,老太太的画就属于我们美术界的原生态画法,其中还夹杂着些农民画。

    当看到《江家老屋和古树》这幅老太太的成名作时,曹新林说:“这幅画很有味道,画里蕴含着一种韵律。老太太的画质朴、纯净,完全没有美院或科班人的绘画技巧与套路,近似于天真无邪的儿童画,这是它之所以打动人的真正原因。”

    重庆知名画家米可分析常老太太的画说,艺术是每个人天性的反映,质朴更能体现出一种境界。目前,国内已出现一些小流派,被称之为“素人画派”,他们主动放弃学院式规范教育,全心体会大自然。在一定程度上,返璞归真可以达到更高艺术创作境界,使艺术品更具灵性。

    陈鲁豫说:“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可爱的老太太。”

    网友们也纷纷留言。网友“羊身上的BLOG”留言:太美了。用心灵和原生态的色彩,孩子般的拙笔画出到骨髓的意境。向奶奶学习,是您告诉我们什么是地球,什么是家园。

    网友“小马哥”留言:您的画有一种灵气,那是艺术家的灵气;还有一种活气,那是根植民间的活气;还有一种大气,那是超越绘画艺术的大气。

    网友景凌飞留言:我不懂得如何欣赏画,但我喜欢这种平淡的生活和浓墨飞舞的痕迹。我都难以想象自己70岁时会是什么样子,是否和您一样永远不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呢?祝您健康快乐长寿。

    网友“猫儿Molly”留言:奶奶的画看着真温暖,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生活。用色也很靠谱,真的挺喜欢。想起了我奶奶,虽然她已经不在。但当时她做过好多布艺,都特别漂亮,上一代人真的挺棒。

    网友的追捧并非仅仅停留在网络上。一位旅居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中国女士,给江先生打来电话,说在网上看到他母亲的作品,简直都要折服得晕倒了,她热情邀请老太太去荷兰,想带老太太去梵高博物馆参观。

    法国著名摄影家斯鲁本非常喜欢老太太的作品,他收藏了老太太画的《石榴树》。斯鲁本对江先生说:“你的母亲和我一样,都在用心地做一件事情——艺术。”

    向往简单的生活

    2006年12月18日,74岁的常秀峰从广州回到河南南阳,记者前去老人的家乡采访。

    南阳方城县拐河镇。距小镇不足两公里的地方,一条宽阔的大河横卧一侧,河道曲曲弯弯,河水清澈。岸边浅水处,十几棵柳树或分或靠,形态各异。顺着一条羊肠小道,走上了江家村人居住的山坡。院子里积满了发黄的树叶,一棵老榆树树冠擎天,两棵杜仲树才刚有胳膊粗。三间七成新的砖房坐北朝南,一座老土房紧靠其右。老屋虽空无一人,但土墙上满园春光的红对联却尚未褪尽颜色。

《江家老屋和古树》  资料图片

    这里简直与“梵高奶奶”的《江家老屋和古树》一模一样,这便是常秀峰的家。

    虽然在广州生活了3年,但常秀峰很少画身边的景致。老人安详地说:“广州的高楼走不进我的心,我画不出来,老家的景致虽然看不到,但它们在我的心里,想画的时候,那些花鸟树木、房屋老井就一点一点地从心里走出来,画画的时候,满脑子都是家乡的味儿。”

    听说老太太常秀峰已成为网上红人被誉为“梵高奶奶”时,江家村的村民们都吃了一惊。他们说,这么多年来,从没见过常秀峰画画,字都不识几个,只会写自己的名字。不过,村里和她同辈的老太太杨前奉说,在村里,常秀峰的针线功夫那可是一绝,时常被人请去做衣服,年轻时候就心灵手巧。而且,还当过妇女主任呢。

    对于常秀峰笔下常常画到的荷花,村里的老人们回忆说,那个荷塘几十年前存在过,现在早已变成了玉米地,没想到,她还记得。

    由于凤凰卫视及各媒体的报道,现在,有人联系要为老太太出书。下一步,老太太还将赴香港举办个人画展,虽然画展展期还没有完全确定下来,但已引起了香港众多媒体的关注。江先生说,随老太太自己的意思,但老太太似乎更乐意守在家里,用画笔描绘她脑海里对于乡村生活的遥远记忆。

    对于即将到香港举办个人画展,老人说,感觉就像在做梦。(严峻 雅静)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瓷片收藏正热 收藏来点“冷思考”
下一篇:古玩仿制品夸大其词造势 专家提醒谨慎投资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