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新中国邮票上的帛画研究

[日期:2007-03-03] 来源:集邮报   作者:甄树隆 [字体: ]

  帛,为丝织品的总称(据《汉语大词典》)。帛画,即作在丝织品上的画,它是我国古代绘画的一种。据现已出土的帛画实物表明,早在纸张发明之前它就已经出现了。毫无疑问,锦衣玉食历来是达官显贵的专利。可见,有能力在丝织品上作画的人,决非普通的平民百姓。既便是当时,这种帛画也不会多见。由此,帛画更显珍贵。

  T33《长沙楚墓帛画》中的两幅,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帛画。其中一幅名为《夔凤引魂升仙图》,是1949年在长沙东郊陈家大山一座楚国木椁墓中出土的。帛画原在一竹笥上,长31厘米,宽22.5厘米。画中,一夔一凤在天上相斗,下面是一位侧身而立、两手合掌祈祷、姿态端庄优美的女子。整幅画巧妙地把幻想和现实交织在一起,但对该女子的行为,目前尚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她是一个女巫,在为死者祝福,愿神夔神凤引导死者灵魂升入天堂;有的认为女子即为死者自己,夔凤正在接其灵魂升天成仙;另有人考证说,战国时期楚国流行的不是“引魂”,而是“招魂”思想,很怕灵魂离开躯体被带走。因此,帛画上的女子正在招魂、安魂,帛画名称也应改为《夔凤美女图》。另一幅名为《人物御龙图》,系1973年5月出土于长沙子弹库一座木椁楚墓中。帛画置于椁盖板下、隔板之上,长37.5厘米,宽28厘米,上缘裹一根细竹条,系有棕色细绳。画面上,一男子长袍高冠,手抚佩剑,驭龙而行。龙作舟状,其下有鱼,尾端有鹤,表明死者不是等闲之人。画面呈向前行进状态,喻意此人死后摆脱了世俗羁绊,正在乘龙自由自在地邀游天际。有人认为,此男子就是楚国三闾大夫屈原,生不逢时,备受压抑,满怀忧民爱国抱负而不得施展。从这两幅帛画中可以看出,我国战国时期的帛画绘画技巧已趋成熟,线条比较流畅圆润,画面所表现的人物、动物和景物均富有神话色彩。手法上,先用笔墨线条勾出图形轮廓,再辅以各种颜色,装饰效果是颇为突出的。

  到了汉代,帛画的技艺又有很大的进展。画面的内容更为复杂,幻想和神话的成分更浓,但线条却很清晰,构图也很分明,色调浓重明快,主题突出醒目。1989年3月25日发行的T135《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便充分说明了这些特征。这幅帛画是1972年至1974年初考古工作者在对马王堆汉墓进行考古挖掘中于一号墓出土的,当时帛画紧贴在墓主棺盖上,由于年深月久,帛画已严重老化,变成棕色。这幅以细绢作地的彩绘帛画,呈“T”字型,又称“T形帛画”。它全长205厘米,上部宽92厘米,下部宽47.7厘米。全画分为三个部分:上部描绘的是天国景象,绘有神话人物女锅,以及表示长寿的仙鹤、展翅的鸿雁和错落在扶桑树上的金鸟太阳和8个小太阳、月亮;中部绘有墓主人和她的随从人员。通过对这位老妇的服饰、形态、发式进行研究,认定为利苍之妻;下部描绘了地下和海水,画着一个赤身裸体的力士,双手托举着象征大地的白色扁平物。在他两侧各有一龟,还有猫头鹰,意在守卫死者的亡灵。对于这幅帛画,至今仍有多种说法,但以“天上、人间、地下”说为主流。整幅帛画既有我国的神话传说,也有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并采用朱砂、石青、石绿等矿物颜料彩绘,层次丰富,色泽鲜艳,是我国汉初绘画风格的代表作。

  由于帛画所用的丝织物贵重,亦薄如蝉羽,不易保存,能历经地下埋藏几千年的苍桑岁月,能避免和躲过氧化、腐蚀及种种灾害而留存至今,且完好面世,实属难得。它们是我国极为珍贵的古代绘画实物资料,对世界绘画历史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收藏家捐古医书《寿世保元》
下一篇:2006年中国考古六大发现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