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武汉3月13日电(记者廖君)历来为文人雅士所喜爱的古玩、字画等藏品,越来越多地走进寻常百姓家,中国各地正掀起收藏热潮。不过,虽然民间收藏持续火爆,收藏品市场却充斥着鱼龙混杂、以伪充真的现象和陷阱。 不久前,央视“2007民间寻宝记--走进武汉”大型活动隆重开场。活动原定仅限500人,最终却因藏家强烈要求,不得不将名额增至近千人。虽然火爆异常,但参加武汉鉴宝活动的专家却指出,此前他们走了20多个城市,不少地方的赝品率达到了80-90%。 文化部中国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副主任王立军也表示,中国收藏品市场上充斥着赝品和缺乏职业操守的各种“专家”,却没有一个权威的民间收藏品鉴定机构,使得很多收藏爱好者蒙受了很大经济损失,收藏投资热应该降降温了。 一项统计表明,中国现有各类收藏协会、收藏品市场近万家,有3000万收藏爱好者。收藏品市场交易额庞大,仅北京文物收藏品市场交易额一年就有11亿元人民币,地下交易更是无法统计,而且年年有增,势头强劲。中国每年文物艺术品拍卖成交额大约为10亿元人民币。 文物鉴定有很强的学术性和技术性,一个优秀的文物鉴定人员既需要扎实的理论根基,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鉴定技能。国家文物局每年举办一次文物鉴定资格考核,难度非常大,一般每年只有10人左右能通过。 王立军说,文物真假掺杂的情况古已有之,普通收藏爱好者大多眼力有限,他们决定是否收藏某件物品时往往需要借助所谓的鉴定专家,此时鉴定专家的实力和操守就显得非常重要。 然而,鉴定专家的操守问题日益突出:有的专家故意把真文物说成是假的,然后再托另外一个人花极少的钱把这个东西拿下;有的专家则是把假文物说成是真的,从而大把收取所谓的鉴定费用。目前中国各类收藏品鉴定机构有数百家,其中不少机构内的专家见了藏品就一律说是真的,还开具毫无用处的鉴定证书,每份证书收取上千元的费用。 “乱世黄金,盛世收藏”。收藏如今已成为许多百姓文化和经济投资的新热点。民间收藏的日益兴盛,却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私下盲目收藏,致使赝品充斥;缺乏有公信力的收藏鉴定咨询机构,欺诈活动屡屡发生;导致文物资源紧缺,价格飞涨;诱发文物盗挖、走私等犯罪活动…… 如何规范和正确引导民间收藏?人大代表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保利拍卖公司被指拍赝品 画家当场指认 从一个画贩子到拍卖商的历程 今年艺术品投资市场热点在哪里? 全民玩收藏:买的人不懂 懂的人没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