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省亲中国文物的背后,是18世纪东西方文明交汇的故事
故宫博物院自己收藏的清代画家绘制的《弘历朝服像》(上图)与英国人威廉·亚历山大所绘《乾隆皇帝驾幸承德》(下图)的差异中可看出两国文化交流的痕迹。《乾隆皇帝驾幸承德》中乾隆的神态明显带有英国画家自我想象的成分。
故宫博物院与大英博物馆首次牵手,那些久违的“留英”中国文物首次东归来到我们面前,让我们看到18世纪世界的同时,也看到了那个时代的中国。18世纪的中国,不停地还原在小说、影视中,来自文物本身其实是最有说服力的文本。
中国有大量的文物流失在外,本次展览我们可以看到部分,但更多的中国文物,因种种原因被掠夺流失到大英博物馆,我们却无缘得见。所有这些珍宝背后,是两个大国、两种文化之间互相影响的交流史,其中有欢乐,也有痛楚。
展览的渊源
约会筹备三年,“交流”取代“帝王”
历经三年的筹划,今年3月9日,故宫博物院与大英博物馆相互间的“青睐”终于有了结果。111件(套)珍贵文物走出大英博物馆,如期在午门展厅内展出。
2004年,故宫博物院与大英博物馆有了合作意向。
《英国与世界———1714-1830》展览英方策展人希拉·奥康诺至今还记得当年来午门的情景:那是个辉煌壮丽的古代建筑,不过却不是一个现代化的展厅。因为当时午门展厅正在装修一新,“不过那时双方都已经有了合作意向。”换了容颜的午门展厅如今已经成为一个国际博物馆的交流平台。在引进法国路易十四等国际展览的同时,故宫方面与大英的合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希拉·奥康诺表示,最初大英博物馆希望做一个乔治三世的展览,因为乔治三世正好与中国清朝皇帝乾隆是同时期的人。而在故宫这个乾隆皇帝自家的院子里举行同时代的英国皇帝展览,应该也是一次历史性的“会面”。
然而,希拉·奥康诺等人在策划此次展览时,也考虑到了大英博物馆自身藏品的特色。之前在故宫举行的法国路易十四展览都是皇家藏品,然而大英博物馆的文物来源恰恰没有皇家收藏这块。而且演变到现在,英国也不像欧洲其他国家,皇室收藏都已经成为了公共博物馆。于是,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麦葛瑞格和希拉·奥康诺等人便决定放弃介绍乔治三世皇室收藏的打算,而是重新找到一个英国与中国的契合点———介绍18世纪英国人与世界的沟通上。
英国与世界的沟通,恰好有着大英博物馆对外一直宣称的“向世界介绍世界”的理念,同时也能铺展开中国与英国两国之间最初阶段的交往历史细节。时间段也由此确定下来———1714-1830年。
“展览的这个阶段———18世纪是英国增长自己的财富阶段,当然更有与国外各种文化相接触。这些是当时启蒙精神的一部分,我们非常希望观众能看到展品后面的故事,那个阶段英国经济、科技的发展,还有英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史,”希拉·奥康诺表示了作为策展人所希望这次展览能达到的交流目的。
关注的焦点
参展中国文物,来源没有争议
大英博物馆藏有众多文物。为了这次展览,大英博物馆整理了1714-1830年阶段相关馆藏文物。最初,一份出列了100多种文物的展览文物名单由大英博物馆开出。
“在大英博物馆最初开出的名单中,自身便包含了中国文物部分,”故宫博物院展览部副主任马继革作为此次展览的中方策展人,经历了这次展览从筹备到开展的众多细节。故宫博物院的相关专家,包括马继革在内,曾多次到大英博物馆参观名单所列的文物并一一与大英博物馆方面商榷。
马继革透露,在选择中国文物的商议中,故宫博物院与大英博物馆并没有多大冲突。
不过,因为1840年后的掠夺行为,中国流失的文物却是一个雷区。如果选择不好,还是会产生一些尴尬。马继革表示,故宫方面的标准是,收藏来源明确,不存在任何争议,获取渠道都是正常的。“我们此次展览将时间锁定在1830年之前,大英博物馆开出名单的中国文物,我们核对了它们的历史情况,并加以确定。”最后,一份包括111件(套)在内的“无争议”文物名单最终敲定下来。
最终,第一次回国省亲的“留英”中国文物,被放在了《英国与世界———1714-1830》展览的第四部分,主要位于午门展厅接近出口处。中国观众终于能够亲眼所见大英博物馆所藏的部分珍贵中国文物。它们包括首次走出大英博物馆的《乾坤生意图》,以及皂石《关帝雕像》、《牡丹蝴蝶写生图》、景德镇瓷器等。
交流的证据
“东风西渐”受宠,“想象中国”流行
在这些珍贵中国文物背后,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麦葛瑞格强调指出,它们是英国与中国200多年前就有的文化紧密接触最好的证据。
在展出的《黄亚东画像》中,这种中英两国民间的交往痕迹可见一斑。1770年,黄亚东被约翰·布拉德比·布莱克带到了英格兰。黄亚东在英国颇为吃香。有两幅黄亚东身穿中国服装的画分别被多赛特公爵和伦敦皇家外科医学院收藏。此次展出的《黄亚东画像》,主人公却是身着18世纪70年代末最流行的服装:前额的头发卷曲,大纽扣立领大衣,精制的亚麻饰边领巾。马继革介绍,英国人认为黄亚东是较早到英国的中国人,所以意义不同一般。
英国人对中国的想象之风更是盛行在各种艺术绘画、瓷器之中。英国人爱德华·鲁克制作的版画《广东人家居》、《丘园花园一景》中被欧洲园丁所营造的中国宝塔和中国的奇花异草。
对于18世纪的想象中国之风,在马继革看来,被想象的中国并不完全真实。
“在对中国的想象中,并不是所有都是光鲜的,还有部分是对中国的误读,形象差的,”马继革等人在此次甄选大英博物馆中国文物时,看到大英博物馆所开名单中还包括了两幅曲解中国形象的中国文物。其一的画面是一个中国皇帝,懒洋洋,像一个病鬼,周围一群仆人低着头围在床边。故宫博物院在选择中国藏品时,事实上在避开有争议的文物同时,也避开了这部分形象“不太好”的中国文物。
延伸话题
交流展览很难完成“回归”使命
展览中方策展人马继革(上图)很希望中国文物来了就不要走。大英博物馆馆长麦葛瑞格(下图)则称“中国文物属于世界文物大舞台”。
《英国与世界——1714-1830》展览,是专门为故宫定制的展览。这有别于以往大英博物馆在中国举办的巡回展,此次所有的展品结束故宫展后,立即会启程回国。这次展览已经打开了故宫博物院与大英博物馆的合作之门,也打开了中国文物回国“省亲”之门。只是,仅这一次展览却无法打开大英馆藏中国文物真正“回归”之门。
“有人问我,此次展览都是1830年之前的文物,敢不敢办一个与1840年相关的文物展览”,马继革当时的回答很明确:“敢!关键是这些文物来了就不要走了。”马继革表示,筹办这次展览时,就很想将《女史箴图》带回国省亲,但是必须要解决一个“来了就不能让其再走”的问题,“哪怕需要故宫专门给《女史箴图》设立一个专门的展柜。”在马继革等中方人员看来,要让大英馆藏中国文物回归,是一次展览所无法完成的使命,“我们只能做好展览本身,而让国宝‘回归’那是更高层解决的问题。”对此,尼尔·麦葛瑞格明确表示,“中国文物属于世界文物大舞台”。
不过尽管如此,另一种中英的交流却在频繁地举行着。
故宫与大英博物馆有着合作协议。此次,大英博物馆带自己的珍藏文物到故宫展出,之后故宫所藏的钟表也会在大英博物馆展出。两大博物馆还互派研究人员,故宫方面为大英整理中国书画,大英为故宫修理钟表。另外,大英博物馆还与首都博物馆、国家博物馆都有合作,这种紧密合作结出的硕果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更多“大英”所藏的“让世界走向世界”的文物,还让我们的兵马俑也将于今年9月“兵发”大英博物馆。
■文物故事
马戛尔尼开启交流,也引来侵略
谈起中英文化交流,不能不提马戛尔尼使团。马戛尔尼的第一次出使成为了两国关系史上的里程碑。
事实上,关于马戛尔尼大使团第一次出使中国的情景更是被各种绘画所记录。展出的有英国官方画家威廉·亚历山大所画的《马戛尔尼使团船队》、《乾隆皇帝驾幸承德》及由马里亚诺·博维所画的《乾隆皇帝画像》。“当时,马戛尔尼进献了自来火鸟枪等在内的天文地理仪器、枪炮等工业化的东西,而清政府回赠的是丝绸、瓷器、茶叶等传统中国项目。”马继革指出这是清政府与英国的第一次交流,留下了各种文物记录。一方面中国有了许多先进的仪器,而另一方面中国的瓷器、丝绸依然成为交流的主力军。
马继革表示,在马戛尔尼出使中国后,尽管回赠了礼物,但是英国政府想打开中国贸易大门的期望却未能达成。马戛尔尼在回国后的报告中称:清政府不堪一击。
此后,英国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扩张。不过,这段不太“和谐”的历史却并未能包含在此次展览中。
英国也刮“中国风”
贸易往来刺激英国制作中国特色的艺术品
想象中国在国外的风行,并非只有英国一国。通过贸易,中国特色被不断地输出。
罗马帝国时代,即汉代,中国的丝绸便经陆路传到了欧洲。
此后,贸易往来不断地为大不列颠民族输入“想象中国”的新鲜元素。中国的植物牡丹、杜鹃、紫藤等日益丰富着英国的园林;中国的印刷品、丝绸、瓷器、茶叶被当作高档消费品,并被广泛收藏。
另一方面,在中国新鲜元素的刺激下,英国开始想象制作具有中国风格的瓷器、漆器、纺织品。在英国的园林里,中国风格的宝塔和中国花卉成为园林的最大亮色。建筑物上都饰有龙形图案。在这股想象中国的风潮下,18世纪初期,法国画家华托引入了一种绚丽的装饰风格,极具中国特色,即“中国风”。这种风格在欧洲掀起了一股潮流。艺术品中充斥着中国瓷器、茶叶、建筑等中国元素,带着英国人想象中的异域风情和奇思妙想走来。
■宝鉴
近代初期,欧洲很少出现中国人,偶有造访者往往引起当地人极大的兴趣。这幅由约翰·费伯绘制的磨刻凹版画《弥格尔·辛画像》就表现了一位来自中国的传教士。他在1681年到达欧洲,在意大利、法国、英国和葡萄牙生活了10年。他曾在牛津大学逗留了一个月,对图书馆的汉语书籍进行分类。
《宴会厅》:约翰·阿加和约翰·勒科伊科斯,为《女王陛下布莱顿宫(前皇家园林)插图》第21页。
布莱顿宫的宴会厅是当时最豪华的大厅之一,中国龙形图案随处可见,墙壁上画着1组被夸大的中国人物形象。
■专家释疑
钱乘旦:马戛尔尼出使改变中国想象
这次展览中的一幅作品出自曾出任大英博物馆素描版画部首位研究员的威廉·亚历山大之手,画的是马戛尔尼使团在中国的访问情形。1793年,英王乔治三世派遣马戛尔尼使团觐见乾隆皇帝,这是当时世界上实力最强大的两个国家之间最重要的一次早期交往。马戛尔尼名义上是为乾隆庆祝八十大寿,实际上希望和中国开展更多贸易。这次访问的一个有趣细节是,由于乾隆坚持英使团行三跪九叩礼,几经争执最后以马戛尔尼单腿下跪达成妥协,而对通商,乾隆皇帝的回答是“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马戛尔尼带回去的信息开始改变英国人对中国的想象。本报就这前后的中英关系采访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钱乘旦先生,他是著名的英国史研究专家,中国英国史研究会会长。
新京报:有人认为马戛尔尼使团带回英国的报告,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英国人对中国的文化想象,是这样吗?
钱乘旦:他们的确起了一些作用,比如马戛尔尼给英国政府提交的报告中描述了他们在中国所见到情形,形容说中国到处都很贫穷,而且出现了如果和中国开战的话,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击溃中国这样的言论,这与之前很多人想象的中国是不同的。
新京报:在这以前,中国和英国的贸易有巨大的顺差,以至有人说“为了获取茶叶、瓷器、丝绸等贵重物品,大英帝国从殖民地掠夺而来的白银几乎全部贡献给了大清,甚至一度造成了伦敦的白银恐慌”,但是我们可以假设,即使马戛尔尼使团完成使命,顺利达成贸易关系,英国还是会继续逆差。
钱乘旦:差不多是这样,但是说当时英国的白银全部是从殖民地掠夺来的不是很准确,事实上白银的来源很复杂,不完全是掠夺的,因为英国已经进入工业革命,创造出的财富很多,也有正常贸易所得。
也因为工业革命,英国迫切需要和更多的国家开展贸易,这几乎可以是他们的生命线,而当时中国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对外贸易的需要不高,所以乾隆皇帝拒绝了马戛尔尼通商贸易的请求,说我们不需要你们什么东西。在英国之前,葡萄牙、荷兰等和中国的贸易,也是他们对我们的丝绸、瓷器、茶叶等需要多,而中国进口的东西很少,所以即使政府支持贸易,有一段时间英国还是会继续保持逆差。
英国钟表是清宫廷的奢华象征
英国钟表曾大量输入中国,反映英国工业化技术特色
《铜镀金象驮水法表》代表了英国钟表大型、华丽的特色。
英国钟表是英国工业蓬勃的一个表现。清代宫庭中的英国钟表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一是贸易,其次便是通过外国使团作为礼品赠送。
其中,马戛尔尼使团出使中国,便带有许多钟表作为礼物赠送。尽管,欧洲各个国家在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都相继有了钟表制作技术。不过,在钟表交流方面,英国还是一个主力军。现在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钟表,许多便是出自英国制造。
在清代,钟表是一种奢华与身份的象征。当然,英国的钟表制造也刺激了中国对钟表技术的向往。
事实上,钟表交流史与瓷器交流史的双向逆流,反映出的是中英两国在各自技术上的术有所攻。正如大英博物馆的馆长尼尔·麦葛瑞格指出,此次的展出也是一次中英两国18世纪技术史的回顾。“那时,我们擅长钟表技术,而你们则擅长制瓷。”目前,在钟表收藏方面,故宫博物院与大英博物馆又在进行另一形式的交流。在故宫博物院与大英博物馆所签署的合作协议中,英方将帮助故宫博物院修理钟表。
而故宫的钟表也将运到大英博物馆。
■宝鉴
《铜镀金象驮水法表》
由詹姆斯·考克斯于18世纪制作完成,810×410×330毫米,故宫博物院藏。
钟分五层,四个狮子背负底座,底座前后均雕有狩猎场面。狩猎是英国贵族喜欢的运动,此题材经常作为装饰图案。
象驮轿是第二层,象腹内装有音乐系统机械装置及带动水法的齿轮系统。第三层叠石正面嵌有两针表,表不仅走时,还报时。上弦后,在乐曲伴奏下,二层水法转动似瀑布。
《铜镀金嵌珐琅人物亭式转水法钟》
由威廉姆森制作于18世纪,770×500×500毫米,故宫博物院藏。
这个长方形时钟由两部分构成,不仅包括时钟和音乐装置,上部有自动装置,在下部的正面,3个白色珐琅钟面底部的最小刻度是小时,中部的最小刻度是秒,顶部的最小刻度是13秒,上面标有两组1、2、3.这个钟面上的指针每两秒钟转一圈,跳得非常快。
镀金黄铜盘子上的装饰元素主要是棕榈树,在底部的四只螺旋脚中间有一个花环。在各层有形似蜥蜴的龙,嘴里叼着铃铛。
■专家释疑
关雪玲(故宫博物院研究员)
英制造商刻意迎合中国皇帝的喜好
机械钟表在中国的最初出现是在明朝,到了清朝乾隆时期是清宫廷收藏钟表的鼎盛时期。有贸易形式,有作为礼物的互换。有历史记载表明,至乾隆皇帝,钟表的贸易量更是剧增。
从故宫存西洋钟表以英国产为最多的事实看,英国钟表应占大多数。
当时西方国家派往中国的使团,也以钟表作为礼品赠给清帝。
清王朝对钟表表现出来的喜爱还促使他们专门设立了一个做钟处,制造御制钟。
不过,比较故宫博物院与大英博物馆等国外博物馆所藏钟表,我们可以很明确地看出当年清宫廷对钟表喜爱的情趣所在。中国皇帝喜欢奢华、繁荣,钟表的功能性反而被挤到一边,成为次要的。类似很大的钟表,计时部分却仅占很小的一块,就是怀表的计时部分。所以故宫所藏的英国钟表,大都是大型、华丽。类似此次展出的不少藏品便体现了这样的特色。应该说,当时的英国钟表制造商也是刻意迎合中国皇帝的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