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论古代茧纸

[日期:2007-03-19] 来源:  作者: [字体: ]
   历史传说与实际应用   茧纸是我国的一种传统的原始古纸,主要用于书画。起源于魏晋之间,是在继承和发展了东汉蔡伦所创的“树肤造纸法"的基础上制成的。其原料主要是采用麻或布履:以棉布制者,软而可卷;以麻制者,则纸质挺硬,不易卷折。曾几:人或因其表面纤维交织如蚕丝,乃美其名日:“茧纸”;又因其纤维极亮、光滑细白,似含茧丝而误以为蚕茧织就。成品的纸张表面细白滑泽、质地柔韧厚重、纹理纵横交织,遇水滴则作深窠臼状且不易渗化,一般用来包裹或制作伞帐;但另有一种.薄而清莹,见水即四外渗开、不成窠臼状者乃更可贵,在当时多被取作书简之用。   关于对茧纸使用,在我国史书上早有记载:唐代张彦远《书法要录·何延之〈兰亭序〉》:“兰亭者,右军会稽内史琅琊王羲之,字逸少,所书之诗序也。用蚕茧纸、鼠须笔、遒媚劲健,绝代无比。”唐代何延平《翰墨志》谓:“右军永和中与太原孙承公四十有一人修楔;择毫制序,用蚕茧纸。”韩愈《李员外寄纸笔》五言诗曰:“题是临池后,分从起草余。兔尖针莫并,茧净雪难如,莫怪殷勤谢,虞卿正著书。”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孙苇老求墨妙兰亭诗》开篇首句即言:“《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腾。”李清照《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词:“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游春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等。   古今争论与科学探索   然而,当人们在对茧纸进行热情讴歌的同时,也对它的质地问题争执不休:有大部分人认为它是茧丝织成,属于绢帛类;另一部分人则坚持说它是高级的优质麻纸。如刘义庆《世说新语》载:“王羲之书《兰亭》用蚕茧纸。纸以茧而泽也。”陈的《负暄野录》更是言之尤详:“《兰亭序》用鼠须笔书,乌丝栏茧纸。所谓茧纸,实盖绢帛也。乌丝栏,即是以黑白丝织成其界行。平布缕为纸,今蜀笺就多用之。其纸遇水则作深窠臼,然厚者乃尔。故薄而清莹者乃可贵。”日本学者大村西崖先生在《中国美术史》中亦写道:“《兰亭》,则书于蚕茧纸。蚕茧纸,凉系麻纸有滑泽者。”其实到了宋代,大书法家、绘画家米芾在《书史》中即已考证出了古代书法名家写帖用纸的质材“为魏晋南北朝,乃以麻、楮为主;次为桑皮、藤皮等韧皮类植物纤维。”   蒋玄怡在《中国绘画材料史》中亦明言:“茧纸,……布缕为纸,实即破布造纸。惟其外形似茧,故又疑为织物。其形容茧纸……遇水成窠臼状,仅知其厚韧不渗水。如薄而渗水之纸、高丽棉纸,均遇水成窠臼状。盖其造纸时植物液汁非常丰富,故成渗水状态。”尽管如此,仍有人一味地沉浸在美丽的臆想之中,津津乐道于茧纸是蚕丝织品的说法。自古至今,人们吵吵嚷嚷、互不相让。   直到近年,一份对明代的茧纸标本的分析报告总算是揭开了这一千年谜底。据《中国文房四宝》杂志1989年8月刊,《纸史专栏》第十九辑上载:浙江省图书馆老画家刘慎旃先生收藏的明代茧纸,质地坚实、两面磨光,纸表闪光、色呈淡米。该纸曾经国家轻工业部造纸研究所王菊华和李玉华二位工程师取样进行显微镜纤维分析,鉴定出结果为100%的楮皮所制;纸有帘印,并加淀粉。纸重143克/米、紧度0.95克/米。因此可证:我国魏晋时代的茧纸,根本上就是一种适于书画的滑润麻纸。不过是因纸面平滑光泽而备受文人的褒称美誉而已。此外,从材料上说:我国古代手工抄纸一律取自植物纤维制造,从来未有闻能以动物纤维抄造者;从技术上说:即使是到了科技非常发达的今天,亦不可能用纯蚕丝制纸。其实,真正意义上的“茧”纸,当属于丝绢之物的范畴,与制浆抄纸的工艺无关。致于李政先生在《文房瑰宝—蚕茧纸》一文中所称:“蚕茧纸起源于汉代。蔡伦为减轻书写用物之成本,于是将废帛、破布铺于木板。放熟蚕于其上,使蚕在此平面物体上到处吐丝而结不成茧。利用丝胶将废帛、破布粘在一起,其形状似纸,故称为蚕茧纸。”的论述,其标本至今未见。   80年代时期,我国江苏、浙江、四川等地的蚕业科研人员,为了继承和恢复中国古代传统丝绢之瑰宝,曾创意改常规具为平面式,使熟蚕在平面的物架上吐丝,织成像布一样平整的丝织物—“平面茧”,亦冠之日“蚕茧纸”。产品畅销国内外,并受到了书画家的青睐。1991年3月,在我国台湾省石莲县瑞惠小学展出了廖学勇先生用平面茧为材料所创作的书画作品,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哄动一时,传为雅事。廖先生还于平日创作的过程中总结出了一套使用平面茧书画的宝贵经验:首先,蚕茧纸必须要经过洗、染、烧、磨等精心处理后使用,方可使作品产生空灵、深遂的意境和丰富蕴藉的活韵。如不经加工而直接用于笔墨,则艺术效果欠佳、墨迹单调而呆滞;其次,平面茧除了不适合工笔重彩画外,诸如描、绘、喷、染、拓、洒、皱、揉等各种方法均可施用。平面茧的问世,可以说是我国书画材料史上的一大突破。它所呈现的吸水性强、质坚、美观之特性和优点,已超过了画纸和画布的效果,引起了书画界的高度重视,从而被誉之为“文房瑰宝”。由此,亦可澄清古代以麻纤维抄造的“茧纸”,同以熟蚕吐丝形成之平面茧纸之真正的含义及性质上的区别。   古茧标本与实物见证   关于古代茧纸的标本,脍炙人口的《兰亭序》已随太宗殉葬昭陵、真本不复得见。除浙江刘先生所藏的明代已潢茧纸外,无独有偶:今发现在安徽省博物馆库藏中仍有一件清代翰林侍读、馆阁体书法家沈荃晚年用明代宫廷茧纸所书写的《行书临晋代王羲之〈兰亭序〉手卷》。该手卷乃于1959年3月19日由原安徽省休宁县公安局移交。全卷通长计565.5厘米,全绫裱。卷外用明代提花彩格织锦(长19厘米、宽34厘米)包首,系(长60厘米、宽1厘米)藏蓝色丝带。题签乃牙白雨金蜡笺(长23厘米、宽2.2厘米)上用小楷字书“沈筌临禊修帖墨迹,徽省博物馆藏,1959年4月葛介屏”24字,下钤:“葛介屏”朱文方印(长宽各1.2厘米)一枚。卷内用淡青绫子(长54厘米、宽34.2厘米)包首,上绫边(长104厘米、宽3厘米)和下绫边(长104厘米、宽2厘米)亦用淡青绫子镶贴。卷前题端空纸(长125.5厘米、宽34.5厘米)为米色雪金染笺,正文墨迹取未潢整幅茧纸(长103.5厘米、宽28.5厘米)书写,纸底上用界尺似有若无地标出淡赭色竖向界栏(宽3厘米)31行。后隔水同样用淡青色绫子(长12厘米、宽34厘米)镶裱。此后又接裱黄经笺尾纸(长236.5厘米、宽34厘米)一张。尾纸全空,无任何题款印识。开卷文前右下角引钤:“节囗峰阁邺叟所藏”白文竖长方印(长3.4厘米、宽1.6厘米)一枚。正文为沈筌行书临写的晋代王羲之所撰《兰亭序》全文内容,共有31行、行3至13字不等,共343字。   清沈筌《行书临晋代王羲之〈兰亭序〉手卷》,用纸乃属历代茧纸中质量最上乘者—明代生产的、宫廷专供御纸。这种纸:质地厚重、柔韧紧密,纸平色净、白薄细腻,丝光闪闪、纤维交搭。落墨状况呈半渗化状、但不见窠臼,书写效果极佳。而讲究书面整洁的沈筌虽然也仿效晋代王羲之用鼠须笔、乌丝栏茧纸书写《兰亭序》之风雅,但却仅在需要落墨处标划界栏,无字处则留作空白;意在特显该纸的莹洁白细之质、令端丽秀整的文字与之珠联璧合,以求达到墨凭纸贵、相得益彰的效果。但这却在同时于无意中用实物向后人证明了南宋陈在《负暄野录》中所记载的“乌丝栏茧纸……乌丝栏,即是以黑白织成其界行”的描述是错误的。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集藏“熊猫”币大全套的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下一篇:六瑞古玉鉴赏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