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一夜暴富"只是个例 艺术品投资两大误区

[日期:2007-03-19] 来源:劳动报  作者: [字体: ]

    刚刚涉足收藏界的新手,常常被一些道听途说的固有观念所误导,并因此走入艺术品投资的误区,甚至造成不小的损失。

    误区一:艺术品年代越早越贵

    收藏界有一种流传很广的说法,叫做“百年无废纸”。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观念确实有一定道理。问题是,不少收藏者沿着“百年”的思路继续推导,得出了诸如“艺术品的年代越早越贵”之类的结论。遗憾的是,事实并非完全如此。

    通过对中国艺术品成交价格总排名情况的统计研究可以发现,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成交价格排名在前50位的,周代的艺术品有1件,晋代的艺术品1件,宋代的艺术品3件,元代的艺术品5件,明代的艺术品7件,清代的艺术品26件,现当代的艺术品有7件。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明代以前的艺术品所占的比例仅为20%左右,而明代以后的艺术品则占到了80%。

    虽然这只是高端艺术品的情况,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中低端艺术品而言,情况也是非常相近的。例如,近现代书画的总体价格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就远远高于清代书画的总体价格。这其中的道理,既与收藏者偏好的变迁有关,也与国家的文物管理政策有关。因为对于许多收藏者来说,购买那些年代久远,甚至被国家明令限制出境的艺术品,显然会在很大程度上缩小这些艺术品的“市场交易半径”。

    误区二:书画家辞世是利好消息

    “一夜暴富”只是个例

    在收藏界另一种影响较大的说法是:书画家辞世是利好消息。持这种观点的收藏者津津乐道的一个例子是,当李可染在1989年12月5日去世之后,一位台湾某报的记者因为利用了其中的“信息优势”而大获其利,有了“一夜暴富”的故事。

    事情是这样的:1989年底,一位台湾某报的记者受命采访著名画家李可染。可是,当他来到李可染家中时,却遗憾地被告知,李可染已经驾鹤西去了。不过,由于种种原因,李可染辞世的消息,一直没有对外公布。这位记者在得知这个消息后,心中怦然一动,立刻赶赴荣宝斋。他惊喜地发现,李可染寄售的书画作品的价格仍然原封不动,丝毫未变。这位记者立刻致电台湾的亲属,让他们马上汇一大笔钱到北京,将李可染生前寄售的书画作品悉数买下。时隔一个月之久,人们才得知李可染辞世的消息。但是,当很多海内外收藏者匆匆忙忙赶到荣宝斋寻找李可染生前寄售的书画作品时,才遗憾地发现,这些书画作品早已经踪迹全无,被人捷足先登了。这位记者因为李可染的书画作品价格的不断飙升,而“一夜暴富”。

    “官本位”导致价格尴尬

    然而,书画家的辞世并非总是利好消息。同样典型的例子是,朱屺瞻的书画作品在他辞世之后,不但没有出现飙升,走势反而十分疲软,价格呈回落之势,就连他的精品在拍卖会上也屡屡流标。2005年,当刘炳森驾鹤西去之后,他的书法作品也没有出现飙升行情。

    据《艺术市场》美术部主任尧小锋统计,从2000年到2005年,刘炳森的书法作品一共上拍了351件,其中,成交了165件,总成交额为171.6万元,总成交率为47%。刘炳森逝世于2005年2月26日,从3月1日到10月,他的书法作品一共成交了23件,总成交额为24.8万元,总成交率为47%。从以上数据来看,刘炳森的书法作品在去世前后基本持平,甚至还出现了小幅下跌。当然,由于上拍作品的尺寸不一,而且品质和品相也各不相同。因此,仅仅从表面数据,并不能很明显地反映出他书法作品的涨跌情况。

    对于这种现象,一些专业人士指出,这反映了中国书法中“官本位”现象面临的尴尬,也反映了收藏者的日趋成熟。他们认为,长期以来,中国书法面临着这样的窘境:由于受书法“官本位”的影响,一些书法家协会官员的书法作品价格普遍较高。但是,当他们卸任或者去世之后,价格却大幅下跌。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刘炳森的书法与其他一些书法家协会官员的书法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因为刘炳森创造出的“刘体隶书”不仅很有特色,而且还进入了电脑字库。但即使如此,从近期艺术品市场行情来看,刘炳森的辞世,并没有带动行情上升。

    价格不能一概而论

    事实上,书画家的辞世之所以被一些收藏者视为利好消息,主要是出于书画真品的供给将因此而停止,或者找到了绝佳的炒作题材。但是,艺术品市场的微妙之处在于,书画家的去世同时意味着人们对书画家艺术水平再评价过程的开始。换句话说,对书画作品的新一轮市场检验,在很多时候实际上开始于书画家辞世之际。因此,书画家的辞世究竟是不是利好消息,显然不能一概而论,而应该具体分析。

    除此之外,艺术品投资的其他误区还包括:艺术品的外观越脏越真,收藏故事暗示流传有序,等等。对于诸如此类误区,收藏者显然应该注意防范,不能教条对待。

    赝品横行 鉴宝专家揭示真实的“古玩江湖”

    近日,一起“真假田黄石案”在中国古玩市场引起轩然大波。当此事以上海市静安区法院判决卖方退还40万元而宣告终结时,人们终于发现,古玩市场已经到了不得不用法律来解决行业内纠纷的时候了。

    近日,文化部中国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副主任、著名鉴宝专家王立军接受周末报记者的独家专访,向我们揭示了一个真实的波谲云诡的“古玩江湖”。

    骗术一招鲜过一招 古玩市场骗术揭秘

    走进收藏市场,尤其在古玩圈,经常会遇到一桩桩奇闻轶事。今天张三买了一件古玉只花几块钱,回家一对照书本是汉代的。不几天一出手卖了几万元,发了大财!明天李四8毛钱从一个邳州老大娘手里买了一个铜碗,上面包满泥土,说是在家脱坯烧砖从野地里挖出来的,回家一刷洗,原来是个金碗,还是唐代的。卖给了外地人,挣了十万块。这样的传说举不胜举,其实绝大多数是子虚乌有,都是编造散布的虚假故事,这叫造舆论。诱人入市,伺机吹售其奸。古人云:兵马不动,粮草先行。在古董市场上也不乏有一些“精灵鬼”,为了卖货,编造形形色色的故事,玩者切须稳住心、不要上当。想想看:古董真正的魅力在于它既有文化价值,又有经济价值。而流传千古的古董是历代宫廷、达官贵人之用物,它们或流传有序或数量有限,在民间古玩市场露面的可能性极小。大量流传在民间古玩市场上的古物,多数仍是民间的瓷器、玉器、杂项等,上档次的孤品、极品很少。每一位玩友下海淘宝都想搞几件上品,基本不可能,就是有那么几件也早已在民间收藏热潮中名花有主,被运气佳者淘走了,怎么会经常出现?货源的缺乏必然使市场枯竭,于是,在某些人那儿便造假成风,骗术一招鲜过一招,令人防不胜防。

    坐庄贩假画 收藏市场“托儿”云集

    几起造假事件再次把收藏市场的“庄家”问题推到了前台。

    近日,杭城的一位业内人士向时报报料,收藏市场上充斥着各种“庄家”,除了坐庄卖假,庄家们有着更多的手段。事实上,就在几天前,知名画家吴冠中和退休的中央美院教授杨红太分别指出,市场上的关于自己的画作是赝品。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书画市场能走出低潮吗 资深专家谈投资前景
下一篇:赏扇杂谈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