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艺术品收藏市场“大伪似真”?

[日期:2007-03-24] 来源:青年时讯  作者: [字体: ]
 

    中国的艺术品市场从20世纪80年代旅游商品市场起步,当时主要经营复制中外艺术名家名作和职业画家的商品画,质量不高。至20世纪末21世纪初,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目前,靳尚谊、吴冠中和已故陈逸飞等著名艺术家的作品在市场上屡创新高,促进了中国艺术家原创精神的觉醒。艺术家们终于认识到,只有那些反映民族精神的、原创的、不可复制的艺术品,才真正具有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市场和创作是不可分割的一对孪生兄弟。

    2006年6月,国内第一条画廊一条街———观音堂文化大道在北京朝阳区王四营正式开街。以画廊为主体的一级市场的繁荣,奠定了艺术品市场发展的坚实基础。中国的画廊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属不盈利的边缘产业,一批批有志于艺术品市场的先行者,相继开画廊,相继倒闭。经过10多年的培育,中国的画廊业终于由边缘走向市场中心,由画摊、画店到画廊,不仅市场规模扩大,更重要的是现代营销理念、营销模式的进步。画廊一条街的出现,标志着内地画廊业开始走向成熟。

    中国艺术品屡拍“天价”

    2006年6月份的北京翰海春拍中,一件从海外征集的徐悲鸿《愚公移山》以3300万元创造了国内油画拍卖天价。同年11月26日的香港佳士得秋拍上,徐悲鸿的另一张名画《奴隶与狮》闪亮登场,以5711.28万元再度刷新纪录。为中国油画家赢得了尊重,在收藏界引起极大关注。

    2006年10月,在香港苏富比秋拍上,一件72.5厘米高的“大明永乐年施”铭款鎏金铜释迦牟尼坐像以1.16亿港元被内地藏家竞得。这一成交价格立即引起国内佛像收藏热。

    ……

    精品力作屡创新高,备受追捧,表明以名家名作为主导的艺术品拍卖仍然还是公众关注的商业文化现象。

    不过,这其中,已然有不少不和谐的声音。刘小东的《三峡新移民》在北京拍出了2200万元的天价,陈丹青的作品也拍出了千万以上。

    当代艺术品仅仅一年之内价格出现如此飙升,许多人对此颇感困惑。这是否正在经历中国书画前几年恶炒的覆辙?业界对此质疑声一遍。因为与此对照的是,中国书画整体低迷,许多公司流拍严重,人气明显低于往年,市场陷入调整的基调。

    艺术品市场“三假盛行”

    2006年7月,画家史国良发现北京某拍卖公司准备上拍他的作品中的两件是伪作,立即通知拍卖方要求撤拍,但拍卖公司拒之不理,最后史国良将该公司告上法庭并胜诉。

    同年8月,吴冠中通过朋友寄来的图录得知,北京一家公司将在9月17日举办“吴冠中作品专场拍卖”,其中的21幅速写、1件油画、1件水粉、1件水彩画竟无一真迹。8月28日吴冠中致电该公司,称即将拍卖的专场画作不是他的真迹,要求撤拍。出于对画家的尊重和维护公司的信誉,该公司决定立即终止这场拍卖会。这充分暴露了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的诸多弊端,诚信危机确实已到了很严重的地步。

    有人说,由于立法滞后,执法不严,艺术品造假已成为商品生产领域造假的最后一块乐土。当前艺术品造假朝着区域集团化和产销一体化方向发展,甚至极少数地区的某些乡镇已发展到家家户户造假的程度。此外,是售假的网络化。业内人将之称为“三假”,指的是造假、售假、拍假。我国现有10多万家画摊、画店、画廊,其中,小、乱、散、差的画摊和画店有相当一部分销售假的艺术品。再者,是拍假的公开化。《拍卖法》规定,拍卖公司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的真假或品质的,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

    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副司长张新建称其曾经拜访香港一家国际大拍卖行,问为何不拍卖中国字画时,对方回答说“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们的鉴定水平尚能识别真假;90年代末至今,我们的专家已无法应对高超的造假产品,只好忍痛割爱”。由此,既影响了中国艺术品的国际声誉,也影响了投资和收藏。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京城艺术品市场春意盎然 新兵老将齐上阵
下一篇:收藏讲“情操” 专家热议冷静面对文物热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