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敦煌莫高窟北区揭开面纱 不乏珍贵文物

[日期:2007-03-25]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 [字体: ]

  图为敦煌莫高窟北区洞窟群。完整的敦煌莫高窟由南区和北区构成。
  敦煌莫高窟北区考古课题负责人、考古专家彭金章(右二)对出土的陶器进行鉴定。

  ●并非讹传的画工塑匠窟,而是僧人禅窟和生活窟

    ●发掘文物7万多件,包括佛经、文书、波斯银币等

    ●25座瘗窟在敦煌首次发现,主要用于埋葬小和尚

    近日,从敦煌研究院传出消息:敦煌莫高窟北区经过先后6次发掘,证明了北区洞窟是莫高窟石窟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非此前讹传的画工塑匠窟,而是僧人的禅窟和生活窟。其中文物数量达7万多件,经过鉴定并陈列的文物有1451件,其中不乏首次发现的珍贵文物,填补了考古学领域的诸多空白。

  ■敦煌首次发现瘗窟

    据负责北区考古研究工作的敦煌研究院研究员彭金章介绍,北区探明的洞窟分6层,共248窟,加上南区的487座壁画窟,总共735座的总数量接近有关史料记载的数量。

    北区洞窟位于崖面最低层的洞窟为第一层,共35座,二至六层分别有洞窟68、42、70、15、18座,包括9座多室禅窟和73座单室禅窟、50座生活窟和两座仓窟等石窟。北区石窟中,25座瘗窟是在其它地方普遍存在,但在敦煌属首次发现,其功能主要是埋葬小和尚。

  ■珍贵文物填补考古空白

    敦煌莫高窟北区发掘出的文物主要包括佛经、社会文书、波斯银币等钱币、铜器、托塔托佛等泥塑文物和木活字等木器,另有草制品等。

    其中不乏珍品,有的属古佚书,有的为国内孤本,有的属海内外仅存,有的则属于敦煌或河西走廊乃至国内首次发现,填补了考古学领域的诸多空白点,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考古价值。

    敦煌莫高窟北区文物研究被列入国家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2—2003年度重大课题后,目前已经取得了令国内外引人注目的成果。

  ■洪水研究有助石窟保护    

    莫高窟北区石窟的考古收获除文物外,在洞窟内和崖面上还发现了多处洪水和大气降水对洞窟和崖面造成破坏的痕迹。

    对这些痕迹进行深入分析及运用石窟考古学和石窟保护学相结合的系统研究,不仅对敦煌石窟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还将对整个河西地区石窟的保护产生积极的作用。

    从2004年开始的北区石窟加固保护工程,就是在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左手驾机 右手拍照" 蒙族航拍高手摄影展
下一篇:值得你永久珍藏的中国珍品山水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