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兴旺与混乱并存 共同呵护收藏市场

[日期:2007-04-13] 来源:《收藏界》  作者: [字体: ]
 

    艺术品拍卖屡创新高;古玩市场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电视台鉴宝类栏目热播;收藏类图书成为出版市场新宠;身边朋友见面就问:你收藏了吗?……凡此种种,说明当下收藏文化的热度正在逐步升温,有人甚至断言:中国历史上第四次收藏热潮已经到来。

    同时,笼罩在收藏市场上的阴霾亦愈发浓重:造假成风,赝品充斥,陷阱密布,假拍四起,专家失信,等等。特别是一些媒体热衷于揭露所谓的鉴宝内幕,以制造"轰动新闻",混淆视听,令人触目惊心,莫衷一是。更有甚者,个别从业人员互揭同行黑幕,甚至进行人身攻击。一时间,收藏市场流言四起,诚信崩塌。

    面对此种混乱局面,广大藏友双眼迷茫,进退维谷:收藏还能不能搞?收藏市场究竟怎么了?一些知名人士甚至发出了"闭市"的危言。

    我们不禁要问:收藏热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古语云:"盛世收藏"。回溯历史,盛世收藏有以下特征:一,经济快速发展,国家及个人财富急剧增加;二,社会和平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精神享受需求增加;第三,国家鼓励公私收藏,艺术品流通市场发达;第四,参与收藏人数众多,涉及面广;第五,艺术珍品迭出,艺术家得到极大尊重。

    虽然目前我们尚没有完全和上述五点特征相符,但是基本特征都已具备。可以说,我们已经开始进入盛世收藏的历史阶段,这一大方向是谁也不能逆转的。这一轮收藏热出现的根本原因,是近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安定、艺术品及文物市场逐步开放的结果。

    那么,收藏热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首先,收藏热推动了古玩艺术品交易的繁荣,艺术品收藏、展示、鉴定、咨询、出版等相关产业成为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截至2006年底,全国艺术品拍卖成交额突破150亿元,据估算古玩市场及民间私下交易的数额至少也有此数。北京等地政府还把古玩艺术品交易列为重点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

    其次,国内艺术品市场的发展直接促进了海外文物的回流。无论是中国藏家在国际著名拍卖会上频频举牌,还是国际拍卖巨头悄然登陆中国,都说明中国已成为世界文物珍宝的主要流入地。我们欣喜地看到,一个多世纪以来被劫掠、走私到海外的中国文物正在加快回家的步伐。

    第三,民间收藏的活跃有效保护了文物。古玩市场的繁荣,电视鉴宝栏目的热播,直接唤醒了国人的文物保护意识,以致于当边远山区的农妇床头摆着苏富比拍卖图录的时候,我们就不用再担心100年前斯坦因堂而皇之盗走中国珍贵文物的事情再度发生。藏宝于民将成为理想的文物保护模式之一。

    第四,收藏热本质上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广泛的普及。以电视鉴宝栏目为代表的收藏类媒体,不断加大对各类文物知识的传播,使传统严肃文化借助大众传媒走向普通大众,它的效果和《百家讲坛》是一样的。与此同时,一批原来在博物馆里埋头做学问的文物专家走向了前台,他们频频在公共场合露面,有的甚至成为藏友追逐的明星。对他们的尊重,就是对知识的尊重,亦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盛世收藏,强国利民。我们既要充分肯定收藏热的积极作用,也要勇敢面对藏市弊端,绝不能讳疾忌医,必须找准症结,开出狠方。收藏市场上出现的造假问题、赝品问题,历来有之,只要有经济利益驱使,它就会出现。不仅需要国家加强监管,更需要藏友提高眼力,或请人"掌眼",为自己构建一套风险防范体系。假拍和专家失信问题均需要国家完善相关法律,同时各相关利益主体加强自律,再加上市场优胜劣汰,最终即会解决。我们希望那些致力于传播收藏文化的媒体继续前行,正确引导收藏方向。至于有些媒体的疯狂炒作,早该休矣!"帮忙而不添乱",就是他们的正确选择。

    基于此,我们有理由认为,盛世收藏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其收藏热潮还将持续下去,阴霾终将散去,任何企图打压收藏市场的行为都是徒劳。培育一个健康阳光的收藏市场,既需要国家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有效监管,又需要全体从业人员自强自律,兴利除弊,共铸诚信,也需要社会各界通力合作,共同呵护。

    收藏市场兴旺了,于你,于我,于国家,于民族,都是好事。(《收藏界》第5期  张 丁/文)

   《收藏界》特供新华收藏文章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艺术品收藏市场“大伪似真”?

    有人说,由于立法滞后,执法不严,艺术品造假已成为商品生产领域造假的最后一块乐土。当前艺术品造假朝着区域集团化和产销一体化方向发展,甚至极少数地区的某些乡镇已发展到家家户户造假的程度。此外,是售假的网络化。业内人将之称为“三假”,指的是造假、售假、拍假。我国现有10多万家画摊、画店、画廊,其中,小、乱、散、差的画摊和画店有相当一部分销售假的艺术品。再者,是拍假的公开化。《拍卖法》规定,拍卖公司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的真假或品质的,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

    "捡漏"可能几乎为零 "买假"可能性大约九成

    “前来鉴定的数千件藏品,90%以上都是假的!”上海市收藏协会会长吴少华说起今年3月15日的那次“专家免费鉴定古玩、收藏品活动”,摇头连连。那天的活动下午2时开始,但上午7时就有人排队等候在云洲古玩城内,前来咨询的800多名收藏爱好者,除少数人满面欢喜地走出会场,大多数人在专家鉴定完自己的藏品后一脸沮丧、垂头丧气。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热衷收藏,另一方面假货层出不穷,不断有收藏者“吃药”,但还是有大量的市民涌入收藏市场。 

    民间收藏品市场:繁荣与混乱共存

   “以前我找过几位鉴定专家,他们都说我这两件藏品是真古董,可北京的专家却说它们是赝品,我究竟该听谁的?”不久前,在央视“2007民间寻宝记——走进武汉”大型活动现场,武汉市民余波拿着两只精美的瓷瓶,一脸无奈。

    市民周谢的情况与余波正好相反:他收藏了一件“青花龙纹高足杯”,此前有专家一口咬定是仿品,在活动现场却被专家当场判定为珍贵的元代青花瓷器。对此,文化部中国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副主任王立军称:“目前我国收藏品市场空前繁荣,却也是空前混乱。收藏品市场上充斥着三流仿品,却没有一个权威的民间收藏品鉴定机构,这使得很多收藏爱好者蒙受了很大经济损失。”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踏青斗百草 中国古代风俗图解
下一篇:传奇还是游戏 徐悲鸿油画怎么那么贵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