矗立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已于今年3月正式动工。新馆预计2009年底基本建成,2010年上半年投入使用。日前,记者带着好奇和疑问采访了国家博物馆的负责人——未来新国博什么样?
在长安街上可看到国家博物馆的北面和东面。(图片由国博提供)
新国博内景效果图。(图片由国博提供)
■全球最大国家博物馆
国博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新国博高40.3米,将和人民大会堂一样高。南北长313米,东西宽184米,包括地下二层和地上四层,占地面积将达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9.2万平方米,几乎是老馆的3倍。届时,新国博将成为全世界建筑面积最大的国家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老馆是1959年北京“十大建筑”之一,是天安门地区的重要景观,由于受当时经济、技术、施工条件所限,越来越难以满足现代化博物馆的要求和观众的需求。
经过专家反复论证,新国博不是把原有的建筑全部拆除,而是在不改变老馆主体外观的同时,通过对老馆存在的功能局限性进行改造,使新老建筑和谐统一、浑然一体。
老馆的西、南、北三面整体保留,旧馆外立面、建筑结构等均保持现状,进行加固改造和维修,新馆部分将镶嵌在老馆中间并向东扩建40米,体现节能降耗、绿色环保及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高品位文化休闲场所
国博负责人介绍说,追求“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服务公众”是新国博的建设原则。建成后的新国博将与周边建筑共同组成以天安门为核心的首都中心文化带,新国博不仅仅是一个展览场所,它还将成为公众进行高品位文化享受的重要场所。
新国博主要由文物保管区、展陈区、社教区、学术研究区、公共活动区、休闲服务区和行政业务办公区等部分组成,将推出基本陈列展、专题陈列展、临时展览、国际交流展和当代艺术品推介展等独具特色并富于文化内涵和高雅品位的展示内容。
在管理运行上,既强调功能分区,又兼顾整体协同,使新国博在对观众服务、文物藏品的保存、保护手段、展览陈设的规模和方式、建筑设施和技术装备水平、人员配置和学术研究等方面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记者注意到,新馆加入了许多人性化设计,比如将设有近千个停车位,绿化面积将达到6508平方米等。老馆西庭院树种也要更新换代,新国博绿化带中的树木将更加具有观赏性。
■所有文物获妥善安置
记者获悉,国家博物馆原有的62万件文物目前已经搬迁完毕,安置在秘密库房中。出于保护文物安全的目的,国博将对文物存放地点实施严格保密和安防措施。国博负责人告诉记者,国博有一整套完备的文物出入库报批手续和程序,此次搬迁过程是在缜密、有序的前提下进行的,所有文物、文献在这次搬迁过程中都得到了妥善的安置,无一流失。
到2008年奥运会开幕前,国博新馆的外部建筑施工将全部完成,脚手架全部拆除,届时可以接待游客在外部参观。内部施工则要待奥运会结束后继续展开。
在扩建的3年里,国博不会让这些文物尘封,有可能会举办展览,但目前尚无具体计划。
国博负责人说,国博现有62万件文物,新馆的文物库房将能够容纳100万件以上的文物。待新馆建成后,国家有关部门将从文物商店、海关等部门,调集文物充实国博。新国博将成为历史与艺术并重,集收藏、考古、研究和展示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国家博物馆的变迁
中国国家博物馆于2003年2月28日正式挂牌成立,在原中国历史博物馆(简称历博)和中国革命博物馆(简称革博)的基础上建成,是一座系统展示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
“历博”前身为1912年7月9日成立的“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1949年10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同日,更名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隶属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1959年更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
“革博”前身为1950年3月成立的国立革命博物馆筹备处。1960年正式命名为“中国革命博物馆”。1959年8月,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的两馆大楼落成,同年10月1日,在国庆10周年之际,开始接待观众。(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