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图文并茂的集邮专著
《邮票背后的故事—龚达才集邮散记》简介
由龚达才同志撰写、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邮票背后的故事 — 龚达才集邮散记》一书,已于 2007 年 5 月与读者见面。这是一本值得一读、值得推荐的好书。
该书作者龚达才同志,浙江省江山市人, 1944 年生, 1969 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现为北京邮电大学),高级工程师。历任原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邮政司司长和中国集邮总公司党委书记等职,多年从事邮票和集邮工作,曾参与我国许多纪特邮票发行的决策与研究,对邮票和集邮有着属于自己的一些独到的见解与认识。 80 高龄的原中共中央委员、邮电部部长杨泰芳为此书题写书名,并写了“贺达才同志‘邮票背后的故事'一书出版发行”的贺词。
该书通过一个个具体生动的故事,披露了不少关于邮票发行过程中鲜为人知的内幕情节。这些故事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其中有些还是首次公开发表。书中介绍的内容不仅有邮票的发行背景,有与邮票相关的知识,还有作者的观感和评析。由于作者主持和参与了大量的邮票选题、立项、图审、发行工作的决策过程,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这些故事引入人胜,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比如:香港特区邮票上为何要加“中国”二字?《长江三峡 · 截流 》邮票图案为何“上围堰合龙”而“下围堰开口”?中国与法国联合发行《故宫和卢浮宫》邮票为何称“卢浮宫”而不叫“罗浮宫”?中国与瑞士联合发行《瘦西湖和莱芒湖》邮票为何称“莱芒湖”而不称“莱蒙湖”或“日内瓦湖”?中国和俄罗斯联合发行邮票为何取材“马鹿”而非“东北鹿”? 1999 年《己卯年》生肖邮票选图为何是“白兔”而不是“灰兔”?《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邮票“芒友会师”图案中的“芒友”在哪里?《叶挺同志诞生一百周年》邮票时间标注是否有误?“邮政百年”小型张签样上错用“御批”是怎样发现的?《中韩海底光缆系统开通》邮票为何推迟销售?诸如此类的疑难问题,作者在书中都一一作了解答和释疑。除此之外,书中还收录了作者对集邮业务、营销策略等方面的分析与研究的心得体会。据集邮媒体评价,此书不失为一本集邮爱好者、集邮业务工作者增长知识、扩展视野、理性集邮的重要参考书。
该书除序言以外,共收集纪实、游记、随想等文章 77 篇,有关图片 78 幅,邮票图案 338 枚,总计 304 页、 26 万字。为大 32 开,全彩色精印,内容翔实,语言流畅,式样新颖,图文并茂。据悉,该书已在重庆举办的第 17 届全国书市上成功展销,每册定价 40 元,批量购买,价格优惠。
为了让读者对《邮票背后的故事》一书能有更进一步的了解,现将该书的序言和目录介绍于后:
《邮票背后的故事》序言 : 过程往往比结果更精彩
一位伟人曾经说过:“历史喜欢作弄人,喜欢同人们开玩笑,本来要进这间屋子,结果却跑到了那间屋子。”
我接触邮票和集邮工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1969 年北京邮电学院毕业后留校; 1973 年调到邮电部机关,长期从事邮电宣传和政策法规研究,担任过许多重要文稿的起草工作。 1994 年 5 月,从邮电部政策法规司被派往江苏省邮电管理局挂职锻炼。 1995 年 6 月回部里后被调到邮政司任职,主持邮政司工作三年有余,负责邮政行业管理和邮资凭证发行工作。 1998 年邮电分营以后,又被安排到中国集邮总公司,继续与邮票和集邮品打交道。在大学读的是电信专业,搞邮政并不是笔者的本意,研究邮票更不是本人的初衷。既然已经接受了邮票和集邮工作,那就不能长期充当“门外汉”,必须边干边学、边学边干,逐步加深对邮票的认识和理解,力求真正走进邮票的“那间屋子”里。
邮票和集邮工作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和艺术性。在我从事邮票和集邮工作期间,正处于世纪之交,经历了香港和澳门回归、新中国成立 50 周年、建党 80 周年、北京申奥成功、三峡工程截流发电和十六大胜利召开等重大事件,参与了不少纪特邮票和纪念邮品的立项研究与图稿评审,并游览过国内外许多著名的邮票景点。邮票发行和邮品开发过程,蕴含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情节与决策内幕。从某种意义上讲,内幕常常比画面更生动,过程往往比结果更精彩。人生的丰富经历可以视为一种潜在的资源,资源应该转化为一种现实的财富,财富就有必要将它写成文章,文章发表以后才能让更多的读者共同欣赏与借鉴。
最初我怀着试试看的心情,写了一篇亲身经历的关于江泽民同志三次为纪念封题词的稿件,发表在 2004 年 10 月 29 日的《中国集邮报》上,得到了不少读者的赞扬。由此,我彻底放弃了“已经为邮电做了大半辈子文字工作、以后不再动笔写稿”的念头。于是,一边翻阅邮票目录,一边查找工作日记,一边勤跑书店,一边学习电脑,一边潜心写作。在写作过程中,突出“邮味”,力求做到资料翔实、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尽可能地增加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经过两年的艰苦努力,已经写成与邮票有关的纪实、游记、随想等各类文章近百篇。说心里话,当初也并没有想到能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岀版发行。根据出版社同志的建议,此书定名为《邮票背后的故事 — 龚达才集邮散记 》,书名邀请原中共中央委员、邮电部部长杨泰芳题写。由于时间比较仓促,加上本人水平有限,书中发生差错在所难免,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此书岀版发行是作者的一个意外收获。在写稿和编书的过程中,采用了相关同志提供的部分资料和照片,并得到《中国集邮报》和《集邮》杂志编辑部的热情帮助与支持,在此深表谢意!同时,还要向为本书題写书名的杨泰芳部长表示衷心的感谢!
龚 达 才
2006 年 12 月于北京
《邮票背后的故事》目录
• 纪实
1 、野生麋鹿在大丰滩涂徜徉
2 、“以邻为伴”的亚洲象群
— 纪念《中泰建交 20 周年》邮票发行 10 周年
3 、《太湖》邮票 太多感慨
— 纪念《太湖》邮票发行 10 周年
4 、香港特别行政区邮票上缘何加上“中国”二字
5 、“熊猫”与“考拉”的故事
— 中澳联合发行《珍稀动物》邮票 10 周年回眸
6 、钱江涌潮天下无
7 、大师雕刻的《珍禽》邮票
8 、一套过了发行日期才出售的邮票
— 《中韩海底光缆系统开通》邮票发行 10 周年回顾
9 、“皇帝御批”引发的故事
10 、“百年难得一遇”的纪念邮折
11 、玖瑰月季 万里飘香
— 中国和新西兰联合发行《花卉》邮票纪实
12 、方寸之间尽显奥运情结
13 、《叶挺同志诞生一百周年》邮票上的时间标注并非有误
14 、苏州盘门与鱼尾狮像
— 中国和新加坡联合发行邮票纪实
15 、《丁丑年》邮票引发的“志号”颠倒
16 、“风雨桥”邮票在风雨中首发
17 、天坛,你是中外游客的“天堂”
18 、三峡邮情
19 、值得纪念的“钢产量突破一亿吨”
20 、到德国邮电部长家乡作客
— 《承德普宁寺和维尔茨堡宫》邮票发行纪实
21 、“众志成城”的《抗洪赈灾》邮票
22 、回味玻璃金字塔下的邮票首发式
23 、《瘦西湖和莱芒湖》邮票蕴涵的有趣情节
24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邮票的欣赏价值
25 、中央党校学员与邮票亲密接触
26 、“特事特办”的《科技成果》邮票
27 、佛教名山与邮票结缘
28 、一次展示空间探索成就的集邮盛会
—2000 年美国洛杉矶世界邮票展览回眸
29 、邮迷戏迷 人人着迷
— 与梅葆玖先生一起参加邮品首发式
30 、《君子兰》邮票留下的深刻印象
31 、令人难忘的大家风范
二、游记
• 千年古刹少林寺
• 人类和平进步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 纪念《联合国成立五十周年》邮票发行 10 周年
• 天山天池的梦幻之旅
• 喜闻梦笔又生花
• 世界因你变得更精彩
— 写在《电影诞生一百周年》邮票发行 10 年前夕
• 浙江邮票景点巡礼
• 名楼、名篇与邮票
• “塞上名珠”的怀古之旅
• 在安徒生的故乡看望“海的女儿”
• 邮筒成就了聊斋
— 访蒲松龄故居有感
• 漫步在丽江街头
• 置身洱海“画中游”
• 神农架的神奇之旅
• 寻幽探访青城山
• 慕名游览都江堰
• “人间仙境”九寨沟
• 草堂美名天下扬
• 邮票好似神奇的茶叶
三、随想
1 、“芒友”在哪里?
— 邮票图名“芒友会师”释疑
2 、要像呵护母亲那样呵护土地
— 从《珍惜土地》邮票谈起
3 、用邮票谱写生命的赞歌
— 关于《震后新唐山》邮票的联想
4 、“岳鹿书院”邮票与“实事求是”精神
5 、诗词 · 邮票 · 新长征
6 、屡上邮票的遵义会议
7 、踏尽坎坷重返奥运
8 、妇女邮票占了“半边天”
9 、让“推敲”迸发出思想的火花
— 读唐代贾岛《题李凝幽居》诗有感
10 、纪念邮票名称中要不要“纪念”二字?
11 、冷静观察集邮所涉及的几个关系问题
12 、集邮品开发需要强化“三个意识”
13 、试析邮票与虚拟经济的关系
14 、加强集邮营销战略的研究
15 、坚持“六个统一” 打造集邮精品
16 、大力推进集邮文化建设
17 、提倡节约型的邮票首发式
• 防止邮品过度包装
• “福娃”热销带给集邮经营的几点启示
• 热情关注“红领巾”和“夕阳红”集邮群体
• 解读集邮消费的“需求”与“需要”
• 《集邮何去何从?》一文引发的思考
• 多搞一些科技题材的集邮产品
• 积极发展集邮消费
• 集邮应该力戒浮躁
• 时刻不忘集邮的“群众性”
• 有感于神农架景区“休游”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