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是春光最盛时,桃花枝映李花枝。”今天我们迎来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古人如何过清明节呢?1672年前的这个节气,微醺的王羲之,写就了著名的《兰亭集序》。这种快然自足的状态,或许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天气相关。古人说,阳春时节,“宜懒散形骸,便宜安泰,以顺天时”。
945年的这个时节,苏东坡写下了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寒食帖》。《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
清明正是鸟语花香的盛春时节。在清明节气前后,人们祭祖、踏青、郊游……我们就用邮票为大家简要的介绍一下清明节都有哪些活动。

扫墓:据史料记载,扫墓的习俗源于周代,到了秦汉时代已形成礼俗,唐代,扫墓日期会固定在清明节。

放风筝:古人认为,在清明节放飞风筝可以消除灾难、放飞晦气。古人会把灾祸疾病卸载风筝上,等风筝升到天空时间断风筝线。这样灾祸就和风筝一起飞走了。
荡秋千: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点绛唇》词中曾描写到:“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写的就是这个时候荡秋千的事情。
蹴鞠:唐代开始流行的春季娱乐活动。王维有《寒食城东即事》的诗为证,“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插柳:一种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还可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
清明
正是春光最盛时 桃花枝映李花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