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又名“纸鸢”。相传春秋时公输般作木鸢以窥宋城,后来又用纸代木,称为“纸鸢”。五代时,又在纸鸢上系竹哨,声如筝鸣,因此称“风筝”。说起风筝,你又会想到什么呢?热爱古诗的你,脑海中或许会跳出清代诗人高鼎的那句名诗“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而我想说的是,其实我的集邮册里也有一群不会褪色的风筝。
1963年6月1日,为了庆祝儿童节,发行了一套志号为54的特种邮票——《儿童》,全套12枚。其中第12枚“春天来了”,画面主图就描写了一位手持沙燕风筝的男孩,正戴着帽子、围着围巾,似乎在等待风的到来,准备放飞风筝。
1980年5月,第一组《风筝》邮票发行,全套4枚,这是我国邮政史上首套风筝题材的邮票。有意思的是,这4枚邮票上的风筝图案均选自曹雪芹先生所著《南鹞北鸢考工志》,分别为:出水芙蓉般的雏燕、婀娜秀丽的瘦燕、蝠蝶寻芳的半瘦燕和双飞双宿的比翼燕。
山东是风筝的发源地之一,而潍坊则有着“风筝之都”的美誉。据说,潍坊风筝具有选材讲究、造型精致、色彩鲜艳、品种繁多的传统风格与艺术特色。潍坊风筝的代表作是“龙头蜈蚣”“苍鹰”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巨型的“龙头蜈蚣”了。1987年4月1日,为迎接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节,我国邮政部门发行了第二组《风筝》邮票,全套4枚,图案分别为“鹰”“龙头蜈蚣”“八卦”“凤凰”。
2010年4月5日,为纪念“清明节”,中国邮政发行志号为2010—8的《清明节》特种邮票,全套3枚。第2枚“踏青”中就出现了风筝图案。画面中万里晴空,白云朵朵,5个天真烂漫的孩子,正在兴高采烈地放风筝。风筝飞得很高,孩子们欢呼雀跃,一边仰面观看,一边大声叫好,体现了清明节人们融入自然、绽放生命的喜悦。
2023年9月9日,中国邮政继《风筝》系列邮票后再次发行《风筝(三)》邮票,全套4枚。该套邮票图案名称分别为金玉满堂、瑞狮如意、仙鹤童子、葫芦万代。
看着这一枚枚色彩缤纷的风筝邮票,童心未泯的我,也体验了一把儿时的乐趣,带上妻子和女儿,踏足那片绿意盎然的大草坪,放起了风筝。我手中拽住的那只“沙燕”,在风的陪伴和鼓励下,逐渐升高,翱翔于天际。担心它飞走,我轻轻拉动了风筝线,没承想把我拉回了童年……
记得那时的春天,天空湛蓝,阳光明媚。每天,我最期待的便是放学。铃声响起,我和同学们如离弦之箭,直冲校门。回到家,狼吞虎咽吃完米饭后,便迫不及待地奔向阁楼,拿出我曾引以为傲一个学期的宝贝——一只爷爷用糨糊和报纸给我做的自制风筝。当我小心翼翼捧着它,来到屋后的田野时,小伙伴们早已手持各式各样的风筝在那里等待我。我的风筝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好奇和兴趣,如同观赏动物园中的新奇生物一般,纷纷要看我将风筝放飞,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放风筝虽看似轻松简单,实则蕴含深厚技巧。儿时的我因为个子小,没办法像大人一样在原地将风筝放飞,只能选择助跑的方式。走到田野里,找一处干燥平坦的地方,邀请小伙伴协助我。他紧握风筝,呈现“待飞”状态,而我则一手掌控线轮,另一手紧握细线。待风起时,我细心观察风向,随后高喊“放飞”指令,小伙伴随即将风筝抛向空中。我便迎着风,开始奔跑。在跑的过程中,逐渐放线,风筝仿佛感应到我那好强的自尊心,顺从地随风上升,逐渐飞向高空。当风筝翱翔于天际时,耳旁传来小伙伴们的欢呼与雀跃。那一刻,我的心也随之飞扬。放风筝不仅要求技巧纯熟,最考验耐心的还是与风筝“对话”。有时,风筝不高兴,它便会倔强地一头栽下,这时就需要耐心地调整线的长度与角度,熟练掌控线的收放,再慢慢与它沟通,引导它重新飞翔。
“爸爸,爸爸”,女儿的叫唤如同那根风筝线,将我从遥远的童年记忆中拉回。看着即将坠落的风筝,我迅速收了收线,调整下角度。可能,是它还没玩尽兴,一仰头便又直冲云霄。其实,放风筝时的一放一收,就像坎坎坷坷的人生。得意时,学会低头,将内心那根放飞骄傲自满的线收一收;失意时,不妨尝试将线放长一些,迎着风奔向远方,让那些坏情绪混着眼泪随风而去。
清风拂面,纸鸢翩翩。在这个如诗如画的春日,不妨趁着春风,带上那一枚枚精美的风筝邮票,和孩子一起去放飞风筝,让习惯于车马喧嚣的心灵,感受那份安静与恬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