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世界文化遗产——北京中轴线》特种邮票的印刷工艺解读

[日期:2025-08-04] 来源:中国集邮报  作者:张蕾 [字体: ]

北京中轴线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杰出典范,它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直线距离长约7.8公里,贯穿北京老城南北,汇集了古代建筑、皇家园林、文化遗迹等众多珍贵历史文化遗产。中国邮政于7月27日发行《世界文化遗产——北京中轴线》特种邮票1套5枚,图案名称为“永定门”“正阳门”“天安门”“故宫·景山”“钟鼓楼”,自下而上将这条承载着厚重历史的中轴线浓缩于邮票之上。

该套邮票由河南省邮电科技有限公司采用胶雕套印辅以特殊工艺的方式印制,不仅展现了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更将色彩之美、建筑之美、艺术之美、文化之美呈现于方寸之间。

色彩之美:经典胶印淬炼典雅基底

《世界文化遗产——北京中轴线》特种邮票以精湛工艺呈现色彩与质感,诠释历史底蕴与皇家气韵。大面积的金色背景堪称邮票的工艺精髓。为印出典雅含蓄的金色基底,印刷团队对油墨进行创新调配,选用特种油墨,在纸张表面形成致密的金属光泽层。通过胶印印刷技术,将特种油墨以高于纸面0.05毫米的厚度精准转移,其颗粒细腻度较普通金墨提升30%,油墨渗透纸基时,金粉颗粒随纸张纹路自然晕散,形成“近观有颗粒质感 远观如晨光漫染”的视觉层次,使邮票底色呈现出厚重内敛的金属质感。

在此基础上,叠加4色精准套印,使金色在不同光线折射下呈现从浅香槟到暖赤金的微妙渐变,既保留皇家的尊贵感,又透着岁月沉淀的含蓄韵味。这一金色背景搭配带有细微肌理的专用纸张,为5枚邮票的建筑轮廓勾勒出“天地为纸 岁月为墨”的宏大背景,令红墙黄瓦的色调与实景别无二致,使邮票展现出既低调又华贵的色彩之美。

建筑之美:雕刻线条解码层次美学

此套邮票以中轴线古建筑的飞檐轮廓为骨,采用多色雕刻版凹印,完美地展现了北京中轴线建筑的均衡对称特征。从永定门城楼檐角的起翘弧度,到钟鼓楼斗拱层叠的榫卯结构,每一根线条皆经反复丈量,檐脊的曲线精准复刻,雕刻细线整齐划一、井然有序;甚至连版张边饰上的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建筑线条也刻画得细致入微。

当雕刻版与纸面相触,油墨便顺着印版凹痕沁入纸张纤维,建筑群的外轮廓因雕刻线条的变化,呈现出近实远虚的空间层次,形成微微凸起的“立体线描”:近处的斗拱线条棱角分明,指尖轻触可感知雕刻的爽利;远处的景山轮廓则随雕刻线条的收势渐次虚化,似水墨长卷的淡墨皴染。待油墨干燥后,邮票图文微微凸起,整齐划一的线条,在专色油墨的晕染中呈现出均匀和谐的色调,指尖划过可感知“水波不兴”的细腻纹路。在放大镜下欣赏邮票,北京中轴线主要建筑上整齐的线条、细腻的纹理、极细而清晰可辨的点和线等细节,把邮票精湛的印刷工艺语言转化为可欣赏、可触摸的艺术品,使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之美呼之欲出。

艺术之美:冷烫工艺彰显建筑庄严

细节处见匠心。为诠释中轴线建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印刷团队采用了冷烫工艺和特制冷烫材料,对邮票图案中青绿、金黄的琉璃瓦,以及不同形态的祥云、雨燕进行渲染。这一工艺的运用堪称点睛之笔,其背后的印刷巧思与完美细节,不仅衬托了北京中轴线建筑的皇家气派与尊贵庄严,更让邮票设计的艺术之美通过印刷工艺得到表达和强化。

从工艺特性来看,这种冷烫技术突破了传统烫印的局限,采用的特殊烫印材料仅厚0.01毫米,薄如蝉翼的材质既保证了图案的细腻度,又避免了因厚度导致的纸张变形,使烫印区域与邮票基底浑然一体。冷烫工艺在呈现细节、还原建筑质感上展现出惊人的表现力。针对青黄琉璃瓦、祥云纹饰等元素,烫印后的区域在阳光下并非直白的耀眼金光,而是呈现出如故宫琉璃瓦般历经岁月沉淀后的“暗金流彩”:当光线直射时,金色带着温润的亚光质感,仿佛能看到琉璃瓦表面细密的釉色肌理;当光线侧照时,又会透出淡淡的光泽流转,恰似阳光掠过屋顶时的明暗变化,完美再现了古建筑在自然光下的真实质感与光影层次。

冷烫工艺的精细度,在邮票主建筑的线条处理上更是发挥到极致。印刷团队以0.10毫米的笔触勾勒出建筑的脊梁——无论是钟鼓楼的飞檐翘角,还是幻化多变的祥云,每一根线条都与主建筑叠印得严丝合缝。这些冷烫线条与两侧建筑的对称布局形成巧妙呼应:左侧角楼的飞檐曲线与右侧对应的纹饰弧度通过冷烫的明暗对比凸显平衡,体现了“中轴居中 两翼对称”的美学精髓。这种将科技精度与人文质感结合的冷烫工艺,让邮票不再是简单的图案载体,而是成为触摸历史、感知匠心的桥梁。

文化之美:全彩荧光再现璀璨夜景

《世界文化遗产——北京中轴线》特种邮票采用独特的全真彩工艺,在方寸之间彰显别样光彩,生动地呈现了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韵味。与以往邮票上采用的全真彩工艺不同,此次印刷团队升级了该工艺的难度,不再以整图为基调制作,而是巧妙结合北京中轴线各建筑的特点与轮廓线条,让邮票上的建筑群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从工艺技术层面来看,此次全真彩工艺的运用是一次大胆而成功的创新。印刷前,需要对邮票图稿进行再次创作,将主建筑上应用全真彩工艺的线条一笔笔勾勒出来,而在邮票印刷过程中,需要精确控制荧光油墨的用量与分布,以确保在不同光线下都能呈现出最佳视觉效果。这背后是印刷技术人员无数次的试验与调整,他们要考虑油墨的附着力、色彩的搭配以及荧光效果的持久性等多种因素。

当夜幕降临,全真彩工艺的神奇之处在紫光灯下便展现得淋漓尽致。原本普通的邮票画面瞬间焕发出奇幻的光彩,永定门城墙仿佛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光辉,而天安门城楼则在荧光的映照下,显得更加庄严肃穆,凸显出其作为新中国象征的重要地位。沿着紫光灯的光线,从邮票最下面的永定门开始,将目光徐徐向上移动至最上面的钟鼓楼,会产生一种行进在中轴线上的奇妙视觉感受,这种对称营造出平衡的视觉美感,凸显了古建筑的稳重感和庄严肃穆的皇家建筑气派,增强了邮票的视觉冲击力。

邮票中还藏着一些小巧思。例如,在“故宫·景山”与“钟鼓楼”两枚邮票之间,运用全真彩工艺隐藏添加了被称为“北京中轴线第一桥”的万宁桥。在日光下欣赏,这两枚邮票之间以齿孔为分隔线,中间没有任何图案;但在紫光灯下,映入眼帘的是连接钟鼓楼与景山的重要通道——万宁桥,还可看到波光粼粼的河流。万宁桥与前方的钟鼓楼、远处的景山及周边环境,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在红墙黄瓦的掩映下,仿佛诉说着古都的沧桑历史。值得一提的是,版式二边饰上的“北京社稷坛五色土”也采用全真彩工艺,在紫光灯下更显晶莹剔透,散发出五色光芒,生动地展现了古代中国的辽阔疆域以及不同的地貌特征、地域文化。邮票的文化之美通过印刷工艺又一次被激发。

《世界文化遗产——北京中轴线》特种邮票以“层层赋形 步步生韵”的工艺设计理念,将北京中轴线的建筑肌理与工艺设计内核融为一体。邮票不仅展现了北京中轴线这一立体的空间符号,更成为“底色—细节—气韵”三层美学的载体:第一层是底色铺陈的“视觉层”,第二层是细节雕刻的“触觉层”,第三层是光影变幻的“意境层”,如同北京中轴线从建筑实体到文化象征的递进,通过胶雕套印与特种工艺的层层叠加,将邮票打造成“一图藏三境”的工艺诗篇。

《世界文化遗产——北京中轴线》特种邮票以印刷技艺为笔,以匠心为墨,在小小的票面上刻下文化的印记,让世界透过方寸读懂北京中轴线的厚重与辉煌。它不仅以极致的印刷工艺,将这条贯穿古都南北的文化脊梁展现在方寸上,更堪称现代印刷技艺与传统美学交融的典范。 

来源:中国集邮报

作者:张蕾

编辑:高阳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选送27部邮集参加韩国2025专项世界邮票锦标赛展览
下一篇:漕运千年,水韵江苏——赏析大运河·江苏30克长方形银质纪念币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