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千年运河入徽韵,银币鎏金映新章——大运河·安徽30克长方形银质纪念币赏析

[日期:2025-08-08] 来源:中国金币网  作者:林 珂 [字体: ]
来源: 中国金币网 | 作者: 林 珂


大运河,这条蜿蜒千里的水脉,承载着中华文明的血脉与智慧。它不仅是世界最古老、最长的人工运河,也是连接我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黄金通道。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大运河的保护、传承与利用,强调“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讲话,为大运河在新时代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25年7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行大运河金银纪念币,以艺术与历史的交融,为这条千年水脉赋予了新的时代寓意。


徽韵入币:古运河的“活化石”



这套大运河金银币,将大运河跨越的8个省(直辖市)的精华浓缩其中。其中,8枚30克长方形银币,宛如8个精美的时光宝盒,分别呈现大运河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和安徽,所在地域最有影响力、最具代表性的运河面貌或与运河相关的桥梁、官署、寺观、古塔、城市等元素。



大运河·安徽30克长方形银质纪念币背面设计图稿


大运河·安徽银币主要呈现的是通济渠泗县段、徽派建筑、龙舟、垂柳、柳孜运河遗址、出土古船复原图等场景。隋唐大运河安徽段西起淮北市濉溪县与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交界处,东至宿州市泗县与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交界处,呈西北东南向走势,其中柳孜运河遗址、通济渠泗县段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纪念币背面中央的安徽通济渠泗县段图案与实景图对比

实景图图源:中国大运河公众号


作为“扼汴水咽喉,当南北要冲”的大运河安徽段,全长约180公里,是隋唐大运河承上启下、连通东西,贯穿黄河、淮河两大水系的重要河段之一,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和安徽地域文化特质。其中,泗县段5.8公里的原始河道,是隋唐大运河唯一仍在流淌的“活态遗址”,被誉为“运河活化石”,成为安徽省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纪念币背面左上角徽派建筑线描图案与实景图对比

实拍图源:安徽省人民政府网公众号


纪念币背面右上部的柳枝(“隋堤烟柳”)图案与运河实景图对比

实拍图图源:中国大运河公众号


在这枚纪念币上方,我们能看到徽派建筑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运河岸边,白墙黛瓦与悠悠运河水相互映衬;右侧柳枝低垂、烟波浩渺,还原了“隋堤烟柳”的原始风貌,构成了一幅古朴典雅的画面。徽派建筑作为安徽文化的重要符号,体现了当地独特的建筑风格,反映了徽商文化的繁荣。



在历史上,徽商凭借大运河的水运之便,将安徽的茶叶、木材、笔墨纸砚等特产运往全国各地,促进了商品流通与经济发展。他们秉持着诚信为本、以义取利的商业理念,在运河沿线留下了无数传奇故事,徽派建筑也随着徽商的足迹,在运河两岸生根发芽,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


纪念币左上部龙舟图案与现代赛龙舟对比

龙舟竞赛图源:安徽省人民政府网公众号


币面上的龙舟图案,寓意深刻。在古代,龙舟竞渡是运河沿岸重要的民俗活动,每逢佳节,人们纷纷来到运河两岸,观看龙舟比赛,场面热闹非凡。这种民俗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增强了沿岸居民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如今,以龙舟竞渡为代表的运河民俗文化已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体验。


纪念币背面下部的柳孜运河遗址图案与柳孜运河遗址实景图对比

柳孜运河遗址图源:安徽省人民政府网公众号


纪念币背面左下部出土古船复原图与现代出土独木舟对比图

出土独木舟图源:淮北发布公众号


银币下方的柳孜运河遗址与出土古船复原图,更是将我们带回了那个繁荣的运河时代。柳孜运河遗址是中国大运河遗址考古的重大发现,它见证了通济渠在当时的重要地位。遗址中出土的大量瓷器等文物,反映了当时运河沿线商业贸易的繁荣。古船复原图则让我们直观地看到了古代运河漕运的交通工具,这些船只承载着货物穿梭于大运河上,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与互补。从这些历史遗迹中,我们能感受到大运河在古代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它就像一条经济大动脉,源源不断地为沿线地区输送着发展的动力。


古今辉映:新时代的“黄金水道”


大运河不仅是一条历史之河,更是一条发展之河。今日安徽段的运河文化带,正以“生态优先、活化利用”为理念,书写新时代的篇章。银币中部以写实手法表现了通汇渠泗县段的当代景观,高楼林立的城市风光与碧波荡漾的河水交相辉映,映射着泗县打造“运河生态岸线”的实践——昔日的货运码头已化作生态文化园,成为以“考古保护+文旅融合”为核心的多功能文化空间,地下沉睡千年的河道与文物通过科技赋能遗址保护与展示,让历史“可感可触”;柳孜花海、荷塘月色等生态项目的整合、“活态文化景观带”的打造,赋予了运河遗址新的生命力,大运河安徽段已经成为串联隋唐运河的辉煌历史与当代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场所。大运河·安徽银币所呈现的上中下三段景观,通过古今运河的对比,突出展现了运河在新时代的生机与活力,也是大运河从“历史遗产”向“未来资源”转化的生动注脚。


以币为媒,共赴运河之约


此次发行的大运河金银纪念币首次将世界文化遗产与国家文化公园两大主题凝铸于方寸之间,以“主场景+文化元素”的匠心设计,彰显“小切口、大格局”的立意。




大运河·安徽银币与其他7枚银币一样,采用长方形形式,巧妙地呼应了运河的线性特质。高精度模具雕刻技艺的使用,精准地勾勒出蜿蜒河道,令历史底蕴与现代审美浑然一体。更精妙之处在于,若将8枚银币相连,则呈现出古代卷轴连屏画效果,尽显运河的磅礴气势,令人震撼。而光变鳞彩工艺的加持,更是锦上添花。由该工艺绘就的河道装饰线,随视角流转折射出波光潋滟的奇幻光影,巧妙地衔接了纪念币上中下古今画卷,使整个币面的构图更加自然和谐。大运河·安徽银币以多重工艺织就时空经纬,让千年运河在金属方寸间奔涌不息,绽放出跨越时空的文化华彩。




大运河金银纪念币不仅仅是收藏品,它通过贵金属载体,将大运河的生态价值、文旅潜力、产业动能转化为可感知、可传播的文化资本。正如习总书记所言:“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银币上的徽韵运河,正是对这一嘱托的具象化回应。它让世界看到:文化遗产不是沉睡的标本,而是激活区域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活水源泉”。今日之大运河,正以“活态传承”的姿态,焕发新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自信与经济活力。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丙午年》生肖邮票大众评审火热招募中
下一篇:洛水回澜映古今——大运河·河南30克长方形银质纪念币赏析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