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民间文物 真假难辨 深圳民间藏家收藏知识有待提高

[日期:2007-06-17] 来源:王申娜  作者: [字体: ]
 上周五,汇集了400余件民间收藏精品的“深圳民间收藏精品展”在深圳博物馆开幕,这是深圳市历史上第一次全市性民间收藏展示、交流活动,也是迄今为止国内规模最大的民间收藏盛会之一。伴随着展览的开幕,第二个“文化遗产日”暨“深圳收藏月”系列活动正式启动。而专家陪同一起“淘宝”,则成为此次收藏月中最大的亮点。
  
  藏品颇多 真品很少

  8日下午,伴随着深圳第二个“文化遗产日”暨“深圳收藏月”的隆重开幕,来自全国和深圳的文物专家现场为市民免费鉴定藏品。收藏月活动可以免费鉴宝的消息一传开,便引起深圳藏家的强烈兴趣。虽然下着大雨,但很多市民都冒雨前来,整个深圳博物馆的大厅处处摩肩接踵。

  “几年前,我看了一档有关玉器收藏的电视节目,自此便发了疯似的迷上了这一行。几年下来,我看介绍玉器收藏知识的书籍少说也有上百本,花出去的钱也不计其数,我琢磨着这绝对是一个大有潜力的投资方向。”在文物鉴定现场,一位专搞玉器收藏的市民讲述了自己的收藏经历。

  记者在鉴宝现场看到,很多市民都带来了不止一样藏品,其中书画和瓷器的物件特别多。各式各样的藏品有些用报纸层层包裹着,有些用精致的盒子装起来。博物馆左侧鉴定桌前一直人潮汹涌,专家们忙得都出了汗。不过,一天鉴定下来,专家们都表示,东西虽多,但质量都很一般,没有特别好的。著名古陶瓷鉴定专家张浦生说,市民拿来的陶瓷要么是赝品,要么就是普通的民间收藏,特别好的很少。

  此外,专家表示,所有前来鉴定的市民,几乎无一例外地要问专家两个问题,一是自己的藏品是真是假,二是值多少钱。他认为,文物的三大价值是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而过分夸大经济价值的社会取向,一方面淹没了文物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另一方面又造成了文物市场上的恶性炒作,最终受伤害的是收藏者自己。
  
  艺术品收藏知识需大力普及

  风险低于炒股,而预期回报绝对高于其他投资方式,是不少人热衷于文物收藏的一个共识。一位来自宝安的文物收藏者介绍说,他从十几年前开始收藏,起初因为有这方面意识的人少,还常常可以从私人手里低价买到一些真货。这几年,人们的经济条件宽裕了,投资文物收藏的人多起来,市价被一再抬高,相反真品却越来越少了,不过他仍然认为文物收藏是一种理想的投资方式,“即使我买的十件里面有九件是假的,那剩下的一件也绝对能赚回本钱。”

  其实,困扰收藏者的普遍难题是真伪辨别和价值判断。一位书画行的李先生告诉记者:“很多购买者根本就不是想收藏,也缺乏这方面的知识。看上一幅画后,他们直接就问这画前年的行情、去年的价格、有没有升值的潜力。这些人不懂字画和古玩,怎么可能不受骗呢?”

  据李先生介绍,赝品大多可以卖上很高的价钱,一般是成本的几十倍乃至上百倍,“从事文物造假的很多都有专门造假的窝点,而且水平很高,在色彩、纹饰等各方面完全可以以假乱真,就算行家也很难辨别真伪。我就曾经到一个制作点买过高仿品。一间小作坊,就能做出逼真的高仿品,你不服不行!”

  专家表示,面对收藏品越来越多地走入寻常百姓家,文物收藏品经济价值与艺术价值的日益提高,导致市面上出现了许多以赝品冒充珍品的现状。虽然市民收藏热情很高,但眼力有限,收藏知识还比较匮乏。所以应在保持收藏积极性的同时,加强对文物收藏知识的学习。对文物收藏者个人而言,学会鉴定很难,但是了解一些起码的文物收藏知识却是可行的。

  对一件文物藏品做出准确的鉴定,不仅要看材料、器形、质地,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见多识广的丰富经验,搞文物收藏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般容易。据参加鉴定的瓷器专家张浦生表示:“收藏者拿来鉴定的瓷器,几乎大部分都是赝品。现在文物收藏热逐渐升温,但大多数人缺乏最基本的收藏常识,看来文物收藏知识的普及应该提上日程了。”

  原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副主任赵榆认为,想让深圳的收藏品市场更好地发展,就要鼓励企业家进入收藏市场。比如企业家在拍卖会上买到好东西,捐给博物馆,可以抵交税款。他说,深圳是特区,政府应该在政策上进行适当倾斜。
  
  收藏热背后尚缺平和心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历来为文人雅士所喜爱的古玩、字画等藏品,越来越多地走进寻常百姓家。俗话说:“乱世黄金,盛世收藏”。面对日益高涨的收藏热潮,专家建议,收藏重在情操陶冶,而不是投资。

  市文物局专家刘涛对媒体表示,搞收藏还是应该有一定的条件,最好是有钱、有闲、有文化,不要一哄而上随大流。收藏也是一门学问,需要多方面的综合知识和艺术修养,无论收藏者选择哪一个门类,都需要触类旁通的文化底蕴,不能想象一个收藏家是没有文化的人。收藏家也要有一种锲而不舍的执著,对收藏倾注极大的精力与情感,先爱之而后藏之,视收藏为生命的一部分,以保护和研究为己任,而绝对不是一个囤积者与典守者。

  有专家表示,近几年来,深圳的收藏人数也在不断增多,但是许多收藏者不是收藏,而是以收藏名义做生意、做买卖。许多老百姓不懂文物,却做起投资、发财梦。有的省吃俭用,穷尽所有,买来的却是赝品。此外,文物拍卖业和媒体也将文物的经济价值和升值空间当作一种收藏追求,从而引导人们一种畸形的收藏心态。

  “而国外的艺术品市场则与国内市场恰恰相反。”这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欧美艺术品市场中真正的收藏家占了绝大多数比例,约占六成,也算是消费艺术品的第一主流力量。这些人大多属于中产阶级人群,他们购买艺术品多是出于纯粹的喜欢。在购买艺术品后,他们会将艺术品保存很长时间,并在保存的过程中也会对艺术品的历史和价值进行研究,有的也会出版一些照片集和相关研究书籍。他们都有自己的专家团队,每年定期在世界各地市场发掘收集。

  赵榆忠告广大收藏者,摆正心态,把收藏古玩视为陶冶情操的业余爱好,而不能指望靠收藏来发财赚钱。这才是文物收藏的正途。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第十三届奥林匹克收藏博览会23日在京举行
下一篇:“片蓝”让邮人魂牵梦萦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