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下午,记者慕名来到陈柱老人的私人钱币馆。记者看到,各种钱币琳琅满目,几乎囊括了从远古时期到今天各个历史时期所有具有代表性的币种,而且还有许多外国古币,共计5000多枚,其中中华币3000多枚,外国古币2000多枚。这些钱币分门别类地镶嵌在85个长1.2米、宽0.35米的长方形像框之中。透过洁净透明的玻璃可以看到,每个像框中分为三个区,在每一个区中一枚枚古币不仅排列整齐,而且在每一枚古币的下方都标注了具体朝代、名称、编号及简单注释。
陈老将这每一个像框都作为一本书的书页来制作,分为中外两个部分,分别命名为《中华钱币珍藏典释》和《世界钱币珍藏典释》,这两本实物全典书的编辑和组装耗费了他近半年的时间。
在老人的钱币馆内,陈老自豪地向记者展示了他所收藏的各种稀有币种,如王莽时期的“货布合背”,这在中国钱币史上根本查不到,此外还有辽圣宗时期的“统和元宝”,在有关钱币的记载中也是个空白,还有商周时期的贝币,属于中国最早的币种。
老人说,他收藏钱币的爱好源于1962年,那时中苏友好,有同学经常能收集到苏联的卢布,而当时教自己的老师也爱好钱币收藏,自己受到了很深的影响。
在数十年的古钱币收藏过程中,陈柱积累了大量有关古钱币的知识和故事,他深深地感到中国古钱文化,尤其是中国古钱故事,是中国古钱文化中不可残缺的宝贵财富。受蒲松龄开茶馆著《聊斋志异》的启示,他开设钱币馆,广交藏友,广泛搜集民间故事,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最后终于搜集、整理和编辑著出《中国钱币故事》一书。该书共收集故事238篇,其中不少故事前所未闻,如《偷来的夫配成双》、《蛇窟挖出嘉庆钱》、《黑水国蟾蜍金币》、《迎春盆景惊现百块大洋》等。
在谈到今后的打算时,陈柱告诉记者,他想通过有关部门,将此书译成外文,让中国的古钱文化走出国门,同时将这本书编成连环画,将书中的故事串联起来,拍成电视剧,像《聊斋》一样使广大国民在接受教育的同时,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货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