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是一种文化,一种艺术,它属于美术一类,是以雄、琢、刻、磨、塑等手段制作的三维空间美术作品。它与建筑、绘画、工艺美术并称为造型艺术。传统的雕塑材料有石、木、竹、牙骨、黏土、铜、铁、不锈钢、玻璃钢、陶瓷、水泥、石青等。雕塑的主要形式有圆雕、浮雕、悬塑、透雕(镂空雕)、线雕等。如果按其尺寸、形制,可分为大型雕塑、小型雕塑两大类;按其题材,则可分为宗教雕塑、陵墓雕塑、纪念碑雕塑、装饰性雕塑、园林雕塑、喷泉雕塑、民间雕塑、架上雕塑等。原始时期中国就已出现雕塑艺术,时间大致可以追溯至公元前4000年以上。最初的雕塑可以从原始社会的石器和陶器算起,这是中国雕塑的序幕。造型多样的陶器,为中国雕塑的多向性发展莫定了基础。晋唐宋中国雕塑已达到极高的水平。不过,中国的雕塑艺术,到元、明、清三代,一直走着下坡路。新中国成立以后,雕塑艺术得以蓬勃发展。建国初期,源自法国的写实风格自然地成了雕塑界的主流。由刘开渠主持,曾竹韶、王丙召、傅天仇、滑田友、王临乙、萧传玖、张松鹤、刘开渠八位雕塑家历时六年集体创作的《人民英雄纪念碎浮雕》,不仅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百年革命斗争的壮丽画卷,而且成为新中国雕塑的一个里程碑。“文革”时期尽管受到“左”的思潮影响,但艺术家们怀着满腔热情创作了许多令人难忘的作品。如带有鲜明时代印记的泥塑《收租院》、《农奴愤》,可以说是中国雕塑史上的两大奇迹,其艺术手法都采用传统的泥塑,以类似于舞台造型的叙事性场面,体现了旧中国农民和农奴的苦难遭遇,人数众多,场面宏大,由众多优秀的雕塑家共同完成,并成为那时的经典之作。这一时期的雕塑艺术风格基本上保持了现实主义的特点,在技术上继承了传统“泥菩萨”的作法,制作精细,而且整体性较强,具有完整的故事性。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人们思想解放,眼界开阔,雕塑呈现了百花齐放、五彩缤纷的局面。 90年代国内艺术拍卖兴起后,国内雕塑作品在市场上根本看不到。步入21世纪后,受海外市场的影响,国内外名家雕塑作品偶而也会在市场上露面。2000年,罗丹的雕塑《思想者》(同模具作品)在上海艺术博览会上被浦东一公司以100万美元收入囊中;随后法国当代雕塑家恺撒的作品《大拇指》(同模具作品)、美国艺术家罗伯特·印地安纳的雕塑(LOVE)等名家力作也登陆上海艺术博览会。2002年北京华辰推出了老一辈美术教育家张充仁的精心之作——《浴女》雕塑,结果上拍时受到各路买家的踊跃竟投,以66万元成交。这一价格尽管很难同油画分庭抗礼,但迈出了非常可喜的一步。此后,国内不少藏家逐步意识到名家雕塑是尚未挖握的一个金矿,一些精明的藏家开始吸纳名家雕塑,并推动了名家的雕塑走强于海内外市场。2006年,华辰又首次在春拍中推出“当代雕塑精品”,引起了海内外藏家的高度关注。在此次拍卖会上,四川美院教师焦兴涛的《大唐遗韵》,受到藏家的追捧,最终以 6.38万元成交,是估价的两倍。李占洋的《卵石女》也拍出4.95万元的好成绩。在香港市场上,名家雕塑更是势不可档。2006年,蔡志松的雕塑作品《故国·颂4#》在香港苏富比春拍会中国当代艺术专场上亮相。蔡志松现年34岁,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作品《故国·颂4#》曾获十届全国美展铜奖。此次参拍的是该作品第8件,前7件除被中国美术馆和重庆美术馆收藏外,其余5件均为国外收藏。该作品估价为35万至45万港币,起拍价为22万港币,结果现场竞拍踊跃,标牌此起彼落。最后以90万港币成交,创下大陆雕塑家在国际拍卖市场新高。而台湾著名雕塑家朱铭的铜雕《太极系列·单边下势》被一位美国私人收藏家以829.6万港元拍下;2007年朱铭的《太极——大对招》出人意料地以1488万港元成交,并创下中国当代雕塑在世界拍卖市场的新纪录。
总体看,中国的雕塑行情才刚刚起步,无论是成交率还是单件成交额还相当低,特别是与西方国家雕塑价格有看天壤之别。2005年美国纽约的克利斯蒂拍卖行推出的已故岁马尼亚最著名的雕塑艺术家康斯坦丁·布伦库什的雕塑作品“天空之鸟”,以2746万美元的成交价格创造了世界纪录。所以,有专家认为,目前雕塑作品价位不高,但已具备一定国际水准,随着市场不断成熟,特别是随着人们居住观念的转变,居住空间的增大,立体雕塑也会面临巨大需求,雕塑收藏将来存在一个价格上升的空间。现在介入雕塑投资,时机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