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9月9日发行的J21“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逝世一周年”邮票全套6枚,其中第二枚图案为“毛主席在陕北”(上图),摄影者为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埃德加·斯诺所拍这张照片经历了怎样的故事呢?
1937年3月由王福时主持,郭达、李放、李华春共同编译了斯诺等外国记者撰稿的纪实作品《外国记者中国西北印象记》(以下简称“印象记”)在北平秘密出版。而J21中的“毛主席在陕北”这张照片首次独家刊登在这本书中。2006年8月,为纪念长征70周年,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以《前西行漫记》为书名,再版了“印象记”一书,并在书封页上称“一部关于红色中国的重要著作69年后重见天日。”一部斯诺“独家授权中文版”的重要著作何以被尘封在历史长河中,69年后才得以重见天日?
1936年斯诺以记者的实证精神,冒险前往红军大本营,完成了惊世骇俗之作《红星照耀中国》,他怀揣宋庆龄的介绍信,先行抵达西安,为保证斯诺安全进入苏区,张学良将军专门派卡车送斯诺从西安抵达保安。斯诺是第一个到访苏区的外国记者,此前的苏区,从未接受过外国人的访问。4个月后的10月下旬,斯诺悄悄返回北平,他在夫人海伦的帮助下抓紧写作。与此同时,斯诺将发往英国《每日先驱报》、美国纽约《太阳报》和上海的英文《大美晚报》等报刊的电讯报道原文提供给在张学良将军的东北外交委员会任职的热血青年王福时。王福时有着特殊的家庭背景:他的父亲王卓然被张学良聘为东北长官公署咨议、东北大学代理校长、张学良子女的家庭教师,他是张学良将军的左膀右臂。
“九一八”流亡北平后,王卓然在张学良的支持下,设立了东北外交委员会、《外交月报》、《东方快报》三个机构,还开设了一个印刷所。
斯诺从陕北采访回到北平,首先将一部分整理好的新闻报道稿交给了他们家的常客王福时,王福时意识到这部分稿件的重要价值,便由他联络了同样在东北外交委员会工作的李放和李春华以及斯诺的秘书郭达共同进行翻译。这本“印象记”就是1937年3月,王福时主持编译的斯诺《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部分文章及其他外国记者包括史沫特莱采访毛主席的对谈,和廉臣(陈云)随军西行见闻录,汇编成一本有关长征记述的书。经过七八天的突击赶译,又用两天修改,便由王福时送往《外交月报》印刷所印刷。经过赶工,这本书如期顺利完成出版,比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英文版早问世6个月,11个月后才有了《红星照耀中国》的中译本《西行漫记》。
“印象记”发表了斯诺从陕北带回来的34张照片,这是从大量照片中精心挑选出的一部分,而且是独家首次刊登。(英文版《红星照耀中国》只有16幅照片)对于这批陕北苏区的照片资料,斯诺夫人海伦深知其重要意义,她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刻不容缓地将几十个胶卷冲洗出来,还有毛泽东在江西的旧照片要翻印,她认为在斯诺回到北平之事未公开之前,一切要保密,待一切准备好以后,再将他们西北苏区的见闻和照片一齐公诸于世。考虑许久,海伦乘车到了一个德国人在北平开的照相馆,但是她也有一点顾忌,怕这个德国人倾向纳粹,弄不好照片会受损害。结果这点担心是多余的,照片的质量很好。
34幅照片大多配有斯诺夫妇撰写的文字说明,生动幽默而富有情趣,呈现给读者一幅中国共产党人的“新形象”,这也是其他出版物所未见的。如:徐特立的照片说明文字为:“跨越三个时代,老当益壮。”红军网球队员照片,说明文字:“‘匪’也能玩网球,这是世界上没有听到过的吧,他们显然很快乐。”吴起镇女工的照片说明文字:“妙龄‘女匪’是一个得过奖赏的裁缝,一个中国的斯达哈诺夫运动者。”
照片中,有一张是毛主席戴红星八角帽的,后来“文革”时期曾广泛流行,很受大家喜爱。这张毛主席戴红星帽的照片,题为苏维埃的巨人。说明文:“他是红党的最高领袖,1934年被选举为苏维埃主席。毛氏在1893年生于湖南一贫家,其经历与性格颇类似林肯……其为人宽大、诚恳、颇富民主精神及对弱者之同情心。毛氏自奉甚简,衣食住皆与士兵同……他此次领导了有名的长征,可见其军事天才殊不下于其政治经验也。”所有这些文字和照片彻底撕毁了国民党新闻机构多少年来为众多读者苦心绘制的宣传所谓红军是“流寇”和“赤匪”的谎言,振奋了人心。
这本被海伦·斯诺称为“真正的中美合作的红区探密纪实的先河之作”,在日寇准备发动侵华战争的危机时刻,抢先出版发行后,在全国不胫而走,之后出现了许多翻印本,并推动了许多进步青年奔赴陕北,投身革命。正如海伦·斯诺在给王福时的信中所写到的:“你所出版的埃德加的中译本书,在中国如同一道闪电雷声,唤醒了人们。”
由于张学良将军的相助,斯诺迈出北上苏区探密的第一步,“西安事变”促使斯诺果断决定,即刻出版一本解答苏区之谜和分析未来中国前途命运的中译本书籍。今年是“印象记”出版70周年,为纪念这个日子,96岁的王福时老人在给李放的后人李光写信时说:“1936年7月至10月斯诺的西北‘红区’探访之行,如果不是汉公相助,就不可能、也就不会有《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问世。”
这就是埃德加斯诺拍摄J21(6一2)邮票“毛主席在陕北”照片面世前后的经过。
本文作者李光是“印象记”主要编译者李放的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