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金黄色的铁钱

[日期:2007-07-15] 来源:  作者: [字体: ]
 中国商报  周宇泰  
 
    清代宝云局铸嘉庆通宝小平钱,其径2.6厘米,重4克。很显然,这是一枚鎏黄铜铁石合铸的名誉铁钱,为诸钱谱及著录不载。

    史记嘉庆钱成色有定制,用铜五成二,锌四成一,另加黑铜铸成色暗易碎之钱,却没有铸过铁钱。而我收藏的这枚嘉庆小平钱,却面呈耀眼的金黄色,背面黄铜已脱落,留下斑驳的晶莹玛瑙色红黄绿白锈,且钱体磁力极大,但逊于纯铁。经技术物相化验证明,这是一枚由赤铁矿、针铁矿和石英类矿物合铸的铁钱;钱表面的金黄色铜饰面则是采用了古代的鎏铜技术,钱背晶莹透亮的锈色,便是鎏铜用的汞铜液或泥膏中的水银,在加热烘烤中水银挥发粘接铜与铁石钱体的化学反应。

    由于铜比金的密度小、硬度大,鎏铜易脱落,所以在钱体上留下了鎏铜的铜绿,铁质的红锈、宝石的白色玛瑙色。

    那么,盛产铜的云南又为何用铁石铸钱又用金黄色铜鎏面呢?据严中平《清代云南铜政考》等史料介绍,咸丰以前,清代铸造铜钱所用之铜,主要来自云南和日本。康熙五十年后,日本国内用铜不足,限制铜的出口。据统计,乾隆十六年至二十八年,日本每年输出铜达100万公斤,到道光十年至十七年,日本输入中国的铜逐步减到20余万公斤了。因此,嘉庆以后清廷铸币所用铜,日益依靠云南供应。

    云铜大量运出,其自身铸钱用铜减少,便出现了该嘉庆通宝小平铁钱,正应了民间一句常言:“木匠家里没有板凳坐。”《清史稿·食货志》描述了嘉庆时全国铸钱的情形:“嘉庆元年,复直省铸。至十年,直省未尽复卯……京局钱至轮廓肉好,模糊脆薄,宝苏铸中杂沙子,掷地即碎。”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中国古代金银元宝的收藏与真伪辨别
下一篇:青花藏家陈国壮的故事(图)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