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拍场那点事:画家雇人造势 卖家请托儿护盘

[日期:2007-07-23] 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 [字体: ]
 

进拍卖场留心“第三人”

    拍卖场上的价格是否都真实可信?画家身价的上涨是否都完全符合市场规律?答案是“不一定”,因为拍卖市场上存在着一些人为的操控手法,通过雇用他人在拍卖会现场肆意竞价,故意制造火热声势,给那些新入行的藏家造成一种错误印象,误导投资者的眼光;也有的卖家为了使自己提供的拍品拍出高价,也会雇人在现场不时报价,给真正的买家造成“竞争激烈”的气氛,从而不得已使其多花钱,这一群体是继拍卖会上继拍卖师、竞买者之外的“第三人”。


    热闹的艺术品拍卖会现场

    拍卖会:

    画家身价上涨的风向标

    对于当代的画家来说,能够使自己的作品送上拍卖会,本身就是一个成功,如果能够成交,则会使其身价有了一个定价的标准,比如在没拍卖之前,不管你每平方尺要多少钱,也不会得到大众的普遍认可,但要拍卖出去,则就能奠定基本身价。相比之下,画廊则不能为画家奠定这一“貌似科学”身价标准,因此有许多画家会选择拍卖行。

    “与拍卖行合作”被许多画家视为捷径,前期画家会以举办画展等方式引起拍卖公司的注意,一旦被拍卖公司盯上,这些画家则会考虑第二步:雇人在拍卖会上制造声势,一到自己的作品出现时,会安排不同的人参与竞价。其竞价的尺度有两条基本要求,一是确保作品卖出去;二是超过目前的身价。

    类似的情景在每场拍卖会上都会出现,但是由于是暗箱操作,不光买家、即使拍卖行也不知道谁是真正的买家,谁是暗托儿,一旦参与竞价很可能就会进入他们设定的圈套。

    避险绝招:对于此类问题,业内人士认为规避起来还是相对简单,因为这些作品都是当代画作,很多画家的名气还不是很大,遇到这类画作时定要谨慎。此外,要对自己喜欢的艺术品有所研究,至少要请一些懂行的朋友、学习美术史的朋友进行讲解,不要完全被场上气氛左右,任何一件作品都要有心理承受价位,与此价位相差太大时要果断放弃。

    第三人:

    艺术品天价的助推力

    除了画家之外,一些抱着投资目的而进入艺术品市场的卖家同样擅长此道,他们的理由很简单:就是为了多多地获得利润。以投资为主的卖家所推出的艺术品级别要高一些,基本都属于中高档艺术品,会得到很多人的青睐是他们意料之内的事。但是为了能拍出更高的价格或者确保达到底价,卖家也会雇托进行护盘。    

    投资者的“护盘行动”是经过策划的,场上分布三四人,对于设多少人,什么时候竞价,场上位置如何分布都事先经过研究,对于买家的心理他们也有研究。而且最厉害的一点是,他们对于圈内的著名收藏家的收藏兴趣都了解,场上来了什么人,他们都知道。

    只要大藏家一报价,这些托儿们就会立即紧盯,按照计划一步步实施,一步步地使自己上拍的艺术品身价朝高位攀登。比如一件估价1000万元的拍品,在竞价至800万元时,这些场内的托儿们可能一下子报出1000万的价格,对于那些真正购买的藏家来说,可能会适当加价,只要还能承受就会购买,但此价位也会最让人失去理智,也有藏家会跟风进入圈套,因为真正的买家惜宝,这是卖家早已明白的问题。

    避险绝招:业内专家认为,对于这类中高档艺术品,由于涉及大资金,因此奉劝买家要慎之又慎,只要超过心理价位,那就一个字“闪”,否则肯定多花钱。(杨玉峰)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3年挖出10万枚! 西湖竟是个"钱币自然收藏库"
下一篇:功能被削弱 中国画廊2007年中盘点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