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4年发行流通纪念币以来,至今已发行49套62枚,二十多年,除了九七的暴炒之外,走的都是较温和的路,特别发行前几年,很多人还没有发现它的收藏投资价值,一直处在“养在深闺无人识”的状态,笔者记得88年,在武汉买六动会时,市场价才0。6元,89年,在广西南宁买建行,市场价才五元,直到九三年,人们才逐渐认识它的价值,但也只是处于价值初现,理性地慢慢升值,并没有出现大起大落情况,笔者九四年购买全套时,不到四百元。
九六年末到九七年上半年,流通纪念币出现了疯狂的暴涨,几乎消灭了四十元以下的品种,此后便成为沉沦的板块,一蹶不振,中间虽有数次反弹,毕竟积重难返,无功而折。
其实,流通纪念币不论从收藏还是从投资角度来看,均是上乘之选,有着别的板块不可比的优越。
一、袖珍板块:二十多年,只发行不到五十套,平均每年只有两套,这在名目繁多的邮票、金银币、磁卡板块中是没有的。
二、内容丰富:虽然只有区区四十多套,但题材丰富,政治、人物、环保、动物、文化遗产、民族自治、民俗生肖、体育、国际重要事件等等都有所反映。
流通纪念币是新中国钱币园中的一朵奇葩。
三、总市值小:62枚的总发行量按面值大约20亿元,即使按不消耗计,现在总市值也不到一百多亿,平均每年不到五亿,如果考虑前期发行品种大部分已消耗损坏,则市值小得多,这是金银币、邮票、磁卡庞大的总市值不能比较的。
四、价格低廉:全套流通纪念币现在配齐容易,市场价格只有两千多远,只有一枚中档小型张或一枚偏低价格金币的价格,凡是工薪阶层的人均有能力集全它,而众多题材的纪念币中丰富的内涵是一枚小型张或一枚金币的内容所望尘莫及的。
五、群众基础广泛:八十年代,当时发行的流通纪念币基本上真正体现了流通功能,不少地方银行均发放到各商业银行作为流通使用,也有不少单位作为工资发放,笔者所在地人民银行直到92年尚有四万枚广西纪念币无法发放出去,因为当时群众嫌麻烦,不愿使用,领到工资后放家一放,懒得理它,因此流落民间的不在少数,直到九七暴局,持人散币的群众才知道它的价值,就一直保留了下来,纪念币因此也在百姓中妇孺皆知。
六稳定性:邮票、磁卡跌破面值的品种比比皆是,与它们相比,流通纪念币是唯一一个没有跌破过面值的板块,几乎每套新品的发行,市场价格都在面值之上。
七、政策扶持:曾有一段时间,发行部门并不重视纪念币面世后的发展,放任自流,只不过当作货币发行的一个例行工作,但随着社会文化需求的不断扩张,纪念币的收藏,充当了中国钱币文化的一个重要角色,这才引起发行部门的重视,从01年开始,重新理顺纪念币的发行思路,重视题材的开发,增加了文化遗产、民俗生肖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品种,从中体现了政策上决心扶持纪念币走向市场,倡导收藏的思路。
从以上看出,流通纪念币不论从收藏角度或者投资角度而言,均是理想的扳块。
但也有不尽人意之处,在投资过程中,不得不加以考虑。
一、防伪性差,早期的纪念币,在制造工艺过程中,防伪设计太差,给造假者留下可乘之机,在九七炒作中,就发现不少早期品种特别是十枚珍稀动物的伪品,让人屡屡上当,极大的打击了参与者的信心与热情。
二、发行量偏大,在集藏群体有限的情况下,从89年来年发行的品种几乎全部一千万以上,而且没有进行过有效消耗,特别从九三年以来,当人们发现了纪念币的价值,便再也不愿流通使用,这样一来,发行量几乎等于存世量。
三、重量,受材质制约,纪念币的重量在同比价的邮票、磁卡、金银币中是最重的,造成流通交易中的尴尬,笔者曾带过几合纪念币,在北京机场登机时被要求开封检查,并超重而被托运,实在遗憾,如果整件长途运输,更增加了劳动强度且加大了成本,运输的难度又降低了安全系数。
四、发行渠道不畅:纪念币属国家银行发行,具有垄断性质,这就必然有可控制利益的空间,因此,每每发行新品,必定是“有关系”的人受益最大,一些经销商可根据市场行情来决定新品的上市价格,投放速度控制在对自己有利的范围之内,在早些年及最近的贺岁币中,溢幅过高,前期利润被垄断了,到达收藏者或市场币商手中,利益空间已大大缩小,这样,削弱了参与热情。
尽管流通纪念币还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但优劣相比,瑕不掩洁,有待时日,会臻于完善,随着投资思维的扩展,随着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强,随着参与群体的扩大,相信会越来越凸现它的投资收藏价值,会有更辉煌的明天。
九六年末到九七年上半年,流通纪念币出现了疯狂的暴涨,几乎消灭了四十元以下的品种,此后便成为沉沦的板块,一蹶不振,中间虽有数次反弹,毕竟积重难返,无功而折。
其实,流通纪念币不论从收藏还是从投资角度来看,均是上乘之选,有着别的板块不可比的优越。
一、袖珍板块:二十多年,只发行不到五十套,平均每年只有两套,这在名目繁多的邮票、金银币、磁卡板块中是没有的。
二、内容丰富:虽然只有区区四十多套,但题材丰富,政治、人物、环保、动物、文化遗产、民族自治、民俗生肖、体育、国际重要事件等等都有所反映。
流通纪念币是新中国钱币园中的一朵奇葩。
三、总市值小:62枚的总发行量按面值大约20亿元,即使按不消耗计,现在总市值也不到一百多亿,平均每年不到五亿,如果考虑前期发行品种大部分已消耗损坏,则市值小得多,这是金银币、邮票、磁卡庞大的总市值不能比较的。
四、价格低廉:全套流通纪念币现在配齐容易,市场价格只有两千多远,只有一枚中档小型张或一枚偏低价格金币的价格,凡是工薪阶层的人均有能力集全它,而众多题材的纪念币中丰富的内涵是一枚小型张或一枚金币的内容所望尘莫及的。
五、群众基础广泛:八十年代,当时发行的流通纪念币基本上真正体现了流通功能,不少地方银行均发放到各商业银行作为流通使用,也有不少单位作为工资发放,笔者所在地人民银行直到92年尚有四万枚广西纪念币无法发放出去,因为当时群众嫌麻烦,不愿使用,领到工资后放家一放,懒得理它,因此流落民间的不在少数,直到九七暴局,持人散币的群众才知道它的价值,就一直保留了下来,纪念币因此也在百姓中妇孺皆知。
六稳定性:邮票、磁卡跌破面值的品种比比皆是,与它们相比,流通纪念币是唯一一个没有跌破过面值的板块,几乎每套新品的发行,市场价格都在面值之上。
七、政策扶持:曾有一段时间,发行部门并不重视纪念币面世后的发展,放任自流,只不过当作货币发行的一个例行工作,但随着社会文化需求的不断扩张,纪念币的收藏,充当了中国钱币文化的一个重要角色,这才引起发行部门的重视,从01年开始,重新理顺纪念币的发行思路,重视题材的开发,增加了文化遗产、民俗生肖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品种,从中体现了政策上决心扶持纪念币走向市场,倡导收藏的思路。
从以上看出,流通纪念币不论从收藏角度或者投资角度而言,均是理想的扳块。
但也有不尽人意之处,在投资过程中,不得不加以考虑。
一、防伪性差,早期的纪念币,在制造工艺过程中,防伪设计太差,给造假者留下可乘之机,在九七炒作中,就发现不少早期品种特别是十枚珍稀动物的伪品,让人屡屡上当,极大的打击了参与者的信心与热情。
二、发行量偏大,在集藏群体有限的情况下,从89年来年发行的品种几乎全部一千万以上,而且没有进行过有效消耗,特别从九三年以来,当人们发现了纪念币的价值,便再也不愿流通使用,这样一来,发行量几乎等于存世量。
三、重量,受材质制约,纪念币的重量在同比价的邮票、磁卡、金银币中是最重的,造成流通交易中的尴尬,笔者曾带过几合纪念币,在北京机场登机时被要求开封检查,并超重而被托运,实在遗憾,如果整件长途运输,更增加了劳动强度且加大了成本,运输的难度又降低了安全系数。
四、发行渠道不畅:纪念币属国家银行发行,具有垄断性质,这就必然有可控制利益的空间,因此,每每发行新品,必定是“有关系”的人受益最大,一些经销商可根据市场行情来决定新品的上市价格,投放速度控制在对自己有利的范围之内,在早些年及最近的贺岁币中,溢幅过高,前期利润被垄断了,到达收藏者或市场币商手中,利益空间已大大缩小,这样,削弱了参与热情。
尽管流通纪念币还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但优劣相比,瑕不掩洁,有待时日,会臻于完善,随着投资思维的扩展,随着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强,随着参与群体的扩大,相信会越来越凸现它的投资收藏价值,会有更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