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鉴宝现场,一专家正在测量罐子的高度。本报记者 张锦旗 摄
昨日(4日,下同),央视《2007民间寻宝记·走进重庆》节目组来渝寻宝,在海选宝物的现场,数百市民一早就拎着装满宝贝的大包小包,赶来排起了长队。
当天,近70件宝贝通过了初选,今日上午将在江北北城书画学校继续海选。今日下午,12位国内顶级文物专家将对初选出来的宝贝再次鉴定,评出“重庆民间十大宝物”。
抬来大石头 根本不值钱
“别抢,一个一个地来!”9点,鉴宝活动开始发放门票,市民争着让顶级专家审视宝贝。重庆收藏协会负责人告诉记者,“数百市民将发票人员围得水泄不通,门票几度暂停发放。”
沙坪坝一藏家带来了六七件宝贝,他此前也多次参加本地一些鉴宝活动,但说法不一,“这次想让权威专家审一下。”
箱子、皮包、锦盒……对自家宝物颇有信心的市民,纷纷拿出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宝物。专家一眼扫过,一一评判:“这东西不对”、“这东西是新的”、“自己留在家里玩玩算了”……不到10分钟,七八件宝物被判了“死刑”。
一位50多岁的中年人,找人抬来了一大块新疆“和田玉”。“你这石头,值不了多少钱。它根本不是和田玉,这样大的和田真玉,世间少有,至少能卖几百万元。”专家的话让藏家很失望。
玩收藏其实就是玩心态
一个中年人拿来了几本发黄的旧书,专家告诉他,这几本上世纪50年代的书,只值几块钱一本。
南坪一年轻人带来了两件玉器,“买的时候分别花了1万元、3万元。卖主说是清代的玉器,我还从来没找人鉴定过。”3分钟后,几位专家得出结论,两件都是仿品,最多值1000元。收藏者表情有些僵硬,不过表示:刚踏进收藏这一领域,交点学费很正常,准备尽快转手。
央视《艺术品投资》栏目主编方书华昨称:“从央视民间寻宝所走的数十个城市来看,目前收藏品市场90%是赝品。”
“大家购买藏品时,还要不断提高鉴宝眼光,做好花重金结果买了赝品的心理准备,权作交了学费。那种想花低价就淘到大宝贝的事,几乎难遇上!”专家告诫收藏者,玩收藏就是玩心态。
一块祖传砚台值二十万
昨天,2000多件宝贝亮相,经专家海选,70件宝贝进入“重庆民间十大宝物”候选名单。
“这是明代的一方端砚,价值很高。”昨日上午,文房四宝鉴定专家张淑芬女士,指着观音桥魏女士带来的祖传砚台说,此端砚系小溪洞石(制造端砚最好的石头)制成,石质细腻,灯照透亮,“砚台后有明代礼部尚书、明代才子文征明的师父吴宽的篆书铭文,有清代著名藏家李鹿山的收藏章,这非常珍贵。”专家并没给出端砚的估价,但有业内人士预计,“它至少值十几二十万。”
除端砚外,杀入复选圈的宝贝包括估价20多万的藏传祖师佛像、估价3万至6万的清代龙泉窑夔口瓶、估价10万至15万的清代描金花瓶、估价20万的清代著名画家龚清皋的墨笔山水立轴,还有估价3万至20多万元不等的玉器、瓷器、书画等。 (记者 王文渊 实习生 周后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