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大海捞珍 春拍得意海捞瓷(组图)

[日期:2007-08-14] 来源:  作者: [字体: ]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在“南海一号”发现20周年之际,“海捞瓷”拍卖也火了起来。北京中嘉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近日在山西太原举办的“海捞瓷”拍卖已拉开帷幕。不久前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为期三天的中国清代商船“海捞瓷”最终7.6万件瓷器拍出300万欧元,高出原来估计的200万欧元的总价。“海捞瓷”虽然不能与明清官窑相媲美,但由于来自沉船,具有明显的历史背景,所反映出的文化和历史价值不可低估。国内“海捞瓷”市场刚刚起步,成交价格仅是国际行情价的几分之一,有些价差甚至更大,所以其市场前景被收藏者看好。

  海捞瓷终归故里

  中国有3500年的瓷器历史,源远流长。瓷器,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在上千年的发展中,世世代代中国人审美情趣的介入、浸润,使这种匠人之器物,跳脱了实用品的窠臼,兼具了艺术品的性质,被人们流传、收藏、把玩,备加珍爱。

  然而,没有人统计过,有多少精美绝伦的中国瓷器,在商贸过程中,因船舶遇难而沉入海底。在南中国海至马六甲航线上,几百年的波涛汹涌和连绵海战,吞没了无数商船,也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神秘而美丽的“海底陶瓷博物馆”。那些来自中国的瓷器,在饱受海水侵蚀、冲击后,令人惊叹地保留着昔日的风采。作为艺术品,它们的造型十分讲究,分寸拿捏,多一分则满,少一分嫌亏;图案绘制,题材丰富,灵芝卷草、鸾凤螭龙、飞禽走兽、山水楼台、人物故事,无所不备。它们的每一块碎片、每一道裂纹,都见证了中国瓷器贸易流散到世界各地的足迹。而在国际艺术品拍卖领域,一个独特的海捞瓷市场已经成形,并不断扩大、兴盛。

  海捞瓷,在西方收藏界又称为“克拉克”瓷,其前身本属于明清两代的外销瓷器。是外销瓷的一个分类,是指沉入海底已有千百年的陶瓷器。据史料记载,16、17世纪的欧洲人认为拥有中国瓷器是一种荣耀,他们大量收藏中国瓷器,从而带动了中国瓷器的出口量。而那时中国正是明朝末年,瓷器大量出口到国外,马六甲海峡作为亚、非、欧等地往来的海上枢纽,成为商船云集之地。几百年的波涛汹涌和连绵海战,吞没了无数商船,也造就了今天的海捞瓷。

  1983年英国人麦克·哈彻在南中国海发现了300多年前沉没的中国明代帆船,船内满载2万余件瓷器,虽经海水长期侵蚀和冲撞,但出水时依然光洁照人,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拍卖时,以250万美元成交,平均每件价值112美元。在外国人眼里,每一块从海底捞上来的中国瓷碎片,都是宝贝。

  在沉入南中国海400年后,200余件明代万历时期的外销瓷器,经由瑞典沉船考古学家史坦(StenSjostrand)之手被打捞出海。2003年11月,在马六甲海峡附近,史坦和他的团队对一艘海战中被击沉的葡萄牙商船进行打捞、清理时,一批珍贵的中国瓷器,以独特的柔美光泽,向打捞者发出召唤。根据史坦的判断,这些瓷器生产于明代万历时期,因此他为这艘沉船取名“万历号”。

  2005年底,“万历号”上的海底遗珍,以专场形式在中国嘉德拍卖公司的四季拍卖会上亮相。这是国内拍卖行业首次推出海捞瓷专场。如果400年前,荷兰人的大炮没有击沉“万历号”,那么这些瓷器就会按计划地被销往欧洲,继而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而不是到如今,掸落一身尘埃,重返祖国,并现身拍场。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清朝龙头熨斗"形似盛开莲花(图)
下一篇:身价2800万 乾隆皇帝戴的翡翠什么样(组图)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