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存世量少适合长线投资 收藏年画正处好时机

[日期:2008-04-05] 来源:京华时报  作者: [字体: ]
 



    春节贴年画这一传统习俗,传至今日,只有极少数的农村保留了下来,如今年画已成为一种怀旧的收藏品。然而,年画在国内收藏界一直没有被重视,价格基本接近“地板价”(即低价位)。近年来,许多雅俗共赏的旧年画以其生动的题材、精细的画工吸引了一批收藏者的关注。专家表示,精致的旧年画存世量有限,目前价格偏低,作伪者极少,如果长线投资,未来升值空间很大。

    年画收藏看重传统名产地

    旧年画的题材大体可分为五类。第一类为神像,以门神为最常见,其他如财神、灶王、关王、八仙等等。第二类为吉祥图案,如状元及第、吉庆有余、连生贵子、群仙祝寿等等,画面精致美艳,最受百姓欢迎。第三类为历史人物及故事,如桃园结义、文姬归汉、昭君出塞、穆桂英挂帅等,多为百姓崇敬喜爱的先贤。第四类为戏曲故事,如《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回荆州》、《群英会》等。第五类为市井风格,如《春游图》、《赛龙舟》、《摇钱树》、《聚宝盆》等等。

    传统的年画是一种纯手工艺制品,这就决定了年画的制作不可避免地受到艺人个人因素的影响,并形成了繁多的流派与风格。其中以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河北武强以及山东潍坊杨家埠的年画最为著名,也最具备收藏投资价值。

    
存世量少适合长线投资

    明清之前年画还比较盛行,直到19世纪末,由于现代印刷技术横扫印刷业,传统的木刻年画逐渐被现代印刷年画所替代。20世纪60年代下半叶,中国内地年画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斥为旧风俗的代表而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从此一蹶不振,逐渐退出城市市场,因此“文革”前后的年画几乎很难见到。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年画数量也很少,除了人们购买张贴消费掉的大部分外,书店库存的剩余年画,多数也被当作废品处理掉了。加上年画是张贴的艺术品,人们买回以后,绝大部分都贴在墙上,揭下旧的贴上新的,很少有完整保存下来的。因此,现在收藏年画难度很大。旧版年画在消失,新的年画也在消失,这时若能淘到一些精品保存下来,存世量越少的就越有收藏价值。时下,古籍、连环画深得收藏人士宠爱,但目前收藏年画的人并不多,年画的收藏潜力还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

    正因为问津者尚少,所以目前市场价位也较低,不少藏家认为,现在的价格仍是地板价(即低价位),正是收藏年画的好时机,建议收藏者可以从容地选购精品,悉心研究,抢占先机,等待市场热起来。 

    
■专家支招

    
建议瞄准三类珍品

    哪些年画真正具备较高的收藏投资价值已成为收藏者关注的问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美术委员会会员、原河北武强县年画博物馆馆长戚建民建议,旧年画收藏可以着重从以下三个类别展开:

    一、古版年画。古木刻版年画由于蕴含着丰富的内涵,雕刻手法精细严谨,至今已属凤毛麟角,价值自然不菲。相信随着全国各大艺术市场古版画的拍卖亮相,价值仍会攀升,同时古木刻年画也受到了美术出版界、民俗研究专家的追捧,古木刻版年画和早期年画可称得上当之无愧的民间艺术瑰宝,收藏价值首屈一指。

    二、建国后名家精品。新中国成立后,文化部曾经下达过关于开展年画工作的指示,强调年画的创新改造,称之为“新年画运动”,这一时期的年画既有继承又有发展,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年画的题材更广泛,增加了如英雄人物、祖国建设、壮丽山河、自由婚姻、幸福家庭、科学知识、历史人物等。一大批艺术家积极参与创作,因而出现了不少思想上、艺术上堪称一流的优秀作品。如赵友萍绘《四季图》、古元绘《新娘子讲话》、王叔晖绘《杨门女将》、林岗绘《群英会上的赵桂兰》、洪波绘《参军图》、杭稚英的《西施浣纱》、刘玉斌的《鱼乐图》、贺友直的《小二黑结婚》等年画代表都是具备很高收藏价值的作品。

    三、海派年画。按地域论,近年来比较引人注目的还有海派年画。建国初期,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年画创作团体宣告成立,从此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的新年画发展迅速,20世纪60年代初达到鼎盛时期,该时期的年画俗称“海派年画”,有强烈的时代特色,其画面色彩艳丽,人物栩栩如生,造形夸张,对绘画爱好者及新年画的创作设计,有着不可低估的研究价值。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一张老门票,三代故人情
下一篇:《盛世画林》首日封受关注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