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藏家档案
姓名:梁劲斌
职务:顺德集邮协会常务理事、容桂集邮协会副会长
收获:许多邮品,借助这些邮品,记得很多往事。集邮的共同爱好,结识了五湖四海的邮友。
他不是很狂热的集邮爱好者,但他从5岁开始集邮,现已坚持了52年;他说他的邮票很普通,但却非常珍爱,曾经为丢失一张邮票而大哭一场;他是顺德某公司的支部书记、工会主席、经理,工作很忙、收入不错,但在8小时后,为坚持邮协推广集邮文化的工作,他能坚持到深夜两点……他,就是梁劲斌,一位对集邮事业乐此不疲的老邮迷。已近花甲,老斌孙说话的速度仍然很快,脸上总是带着笑容。他给自己起了个外号“老斌孙”,取名自《鲁宾逊漂流记》,他说“老是年龄,孙是年轻的心态。”
快乐缘于坚持了大半辈子的集邮爱好,成为他热情地面对生活、工作的精神源泉。
未谙世事5岁迷上集邮
“未识行,先学跑”,指的是根基未稳,冒进的行为。老斌孙5岁还未懂集邮的含意的时候已开始集邮。老斌孙从小喜欢卡通的东西,哥哥姐姐是集邮爱好者,邮票丰富的色彩和画面自然也吸引了他。刚开始,他便向哥哥姐姐要重复的邮票,放在姐姐淘汰的自制邮票本里。“父亲是医生,他的药柜贴了很多邮票,小时候还以为父亲也是集邮的,所以也影响了我。”
上初中时,老斌孙有了“经济基础”———每天都有5分早餐钱,成为了他购买邮票的经济来源,“将钱省下来,可以买一套邮票。”读大学时,他最大的“业余爱好”就是揣着一把小剪刀,在教师宿舍“流窜”,借着向老师请教疑难问题的机会,剪下老师们信件上的邮票,以至于后来老师们知道老斌孙醉翁之意不在酒,都乐意留起邮票给他。
曾将邮票藏在煤球里
半个世纪多的收藏,老斌孙的邮品非常多,但是他仍能记得每一张邮票背后的故事。
他最喜欢的一套邮票是20世纪60年代的儿童主题邮票。那是他姐姐当年在广州读大学时,给父亲买了一些医学类的书籍,由于很重,邮寄的时候贴了不少邮票,其中就有这套邮票。“这套邮票价值不算高,但是每当看到这套邮票,我都会想起姐姐,想起那个年代。”
他最遗憾的是一套台湾的邮票遗失了。他还能清晰地记得邮票上的邮戳是1965年10月5日,发自台北,绿色的。“距离‘文革’发生的时间很近,很有纪念价值。”不过由于老斌孙的出身“黑得不能再黑”,这套邮票当然不能被人知道了。于是他砸碎了几个蜂窝煤,将邮票用油纸包起来后放到里面,再重新做成蜂窝煤,还将它们放到了煤堆的最里面。离家几年回来后,发现那几个藏着邮票的蜂窝煤已经不见了。这件事当时让老斌孙伤心了好几个月。
老斌孙还是《集邮》杂志的忠实粉丝,从13岁开始,他一直没有停过订阅。由于历史原因,曾有一段时间停刊,复刊后,老斌孙又开始订了,到现在一期也没有落下,而且保存完好。
自制封片推广集邮文化
最近几年,老斌孙任容桂邮协副会长后,为了推广集邮文化,热衷于使用互联网和电脑技术,制作大量彩色实寄纪念封。
他向记者展示了汶川大地震的纪念封、中国第一乡纪念封、香港回归10周年纪念封、五四青年节封、无烟日封等。每一封都要仔细收集挑选材料、寻找邮票、到邮局盖上当天的邮戳等,很花心思和时间。他在2005年制作、邮寄的封片有1000枚以上;2006年约有3000枚;2007年又超过了2006年的数量。工作的同时要兼顾这些,有时也会觉得累,想停一停,但是碰上一些好的题材,他又惟恐制作得太少,他想让更多邮友分享集邮的快乐。
另外,他还不定期制作《多彩邮苑》邮摘,加强邮友间的联系,每个月几百份的邮寄费用都是自己支付。即使如此,老斌孙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做好,“工作忙,缺少原创性的稿子,有些遗憾。”
收藏课堂
1、广义的集邮是所有和邮品有关的收集,例如明信片、汇款收据、邮戳、快件标签等。
2、玩得开心就好,值不值钱、贵与不贵,在乎自己,买到假的,保存好,下面注明,是警示,也是人生故事。
3、明白集邮的价值所在。邮品是历史事件的见证,同时也是小型的艺术品,具有一定的升值空间。
家有宝贝
(恰逢老斌孙搬家,藏品凌乱,由于时间有限,不能一一翻找。下面展示的邮品也许价值不高,但是对老斌孙而言,却如同宝贝一般。)
自制的邮册:制作于1968年,留下很强的时代痕迹。那时刚刚结束学校的“文革”活动,装订邮册的半红半白胶线,是当时女孩子扎辫子用的,经过四十年,已经褪色、发硬了。封面、封底的装订洞眼,使用了当时常见的布鞋使用的铝制“鸡眼”,经过四十年,已经氧化、变形了。
这本邮册里收藏的邮票都是政治气味很浓的,反映了当时红彤彤的年代。
《集邮》杂志:小学三四年级就开始接触《集邮》杂志。中学有自己的“小钱”,开始订阅《集邮》杂志,至“文革”停刊。20世纪80年代复刊后,继续订阅至今。
自制封片:受到多数邮友的喜爱,自制封片用于实寄交流,丰富了人们的集邮内容,扩展的集邮的内涵,延伸邮票的作用与意义,融入到普通市民的社会生活中。
藏家论市
“邮味”渐淡商业味重
上个世纪80年代前,邮票多是信销票,以后则受国际集邮习惯影响,以新票、实寄封、商品化邮集为主。
现在的爱好者也许是邮票来得太容易,对邮票的升值空间更为关注,而对集邮的其他功能则不重视。现在真正视集邮为爱好的人多数是老年人,陪伴了他们大半生的追求,更为珍惜,并不单纯追求价格。不仅顺德,整个社会的集邮风气都偏向于重视价格,而忽视价值所在,“邮味”比起以前淡了许多。
现在的新邮票发行,似乎没有了规则,发行的价格往往比邮票的面值贵几倍,而且发行首日买不到;限量发行的,很难买到,一段时间后却又出现很多。例如去年10月8日发行的6张一套的奥运福娃纪念邮票,难买到,然后一直炒到120元一套,随后市面又出现了很多,跌到了几十元一套。
本版采写/摄影:本报记者 曾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