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国产电影以《满城尽带黄金甲》票房2.5亿元和《夜宴》1.3亿元揽金夺银,让1.05亿元票房的进口大片《达·芬奇密码》屈居第三,这让中国影迷很有面子。当然,外国还有没有更好的、更有票房的大片没进,无从知道;国产影片去年产量330部,日近一部,文化产业“GDP”由此大幅增加,比如,官方统计2006年国产票房入账26亿多元,当然,这个数字不包括电影成本,就像“GDP”没把资源消耗统计在内一样。基于这些概况,我对2007年中国电影及市场预言有八:
一、进口大片被国产大片彻底击溃,传说中的“全球尽演中国片”终于实现。一直在和进口大片斗智斗勇的国产片终于把外国大片挤垮,并走向世界,全球影迷追着中国大片满世界跑。只是,美国那么大的影业制作能力真的不敌国产大片,这是中国观众的幸福吗?不一定。这并不能说明在初级阶段徘徊的国产大片水平有多高,而是以美国大片为代表的国际影业水平的萎缩。届时,谁能保证中国观众不会呼唤:归来兮,美国大片?
二、票房收入成为政府管理电影惟一刚性指标。对此,电影局局长童刚至少有三个言行表示了这个意思:其一,他对记者表示,2006年,票房冠亚军是国产的,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品牌和票房保证;其二,他说,古装大片饱和不饱和,票房市场说了算;其三,《伤城》指责《黄金甲》因为有电影局的支持垄断院线、欺行霸市。他又表示:“希望大家本着爱护中国电影的心态支持中国电影,宽容一些。之前大家担心《伤城》因为《黄金甲》挤压票房不好,但从元旦以后,《伤城》的票房已经非常好。”童局长的意思让人这样猜忖:票房成败论英雄,拿不回钱来别理我。因为在这里,除了“票房、票房还是票房”,实在找不出他对中国电影一年来的得失还有什么指点江山的高见。
三、古装片的“软”饭将一吃到底。《黄金甲》给观众留下“波涛胸涌”的深刻印象是一个信号:“软”戏的套路将“峰”拥而至。厮杀火拼已经黔驴技穷,榜样的力量才是巨大的。一部大片“软”下去,一百部小片“软”起来,对此,我们充满信心。
四、电影越来越搞怪。怪石嶙峋的宁浩一疯,井就狂喷,300万投入也能创2300万好收成——只要你够怪,于是模仿者会大有其人。2007年我们可能不乏搞怪的电影看,但是,就怕见怪不怪。《龙虎门》也让人觉得怪:内容之“烂”,票房竟能上去5千万让人好生奇怪。2007年,这样的片子会很多,票房上不去,便会验证“见怪不怪”。
五、张珏们的“潜规则”不断刷新。在这个社会,谁能说出哪个行业没有“潜规则”算他眼拙。只是,他或她愿不愿、敢不敢、好意思不好意思挖掘“潜”力。实话告诉你,人们盯电影界不是一天半天了,别把女“张珏”们、男“张珏”们惹急了,猪急了还咬人呢。为什么不说兔子急了咬人?因为农历明年是猪年,连拱带刨的猪整出个把“潜规则”是件不难办到的事。
六、三级片被正式允拍。中国有“儿童不宜”看的影片,哪有“儿童不让”看的电影?院线管理不说,就连片子本身也只是把“儿童不宜”作为炒点,“挑逗挑逗”大人罢了。真正儿童不宜的成人片其实在中国连成人都不让“宜”。2007年,将有的“宜”了,《黄金甲》也用不着遮遮掩掩地“欲纵故擒”了,直接改三级大片,票房25亿,是去年的10倍。
七、外国人到中国错位拍戏蔚然成风。日本人在中国能拍好《西游记》我就相信,欧洲人也能演好《红楼梦》,特别是非洲人完全胜任《水浒传》,演李逵都不用化装。而且肯定特别有“戏”,特别好看。有人评判胡戈,说“他也没什么本事,只不过是陈凯歌大师生气了,才火了《馒头血案》。”外国人拍中国戏,将进一步揭露胡戈机会主义分子的本来面目,人家外国人的原汁原味的“恶搞”才算真正的“恶”。
八、中国观众群加剧萎缩。红烧肉好吃,老给他吃,三顿就腻;功夫拳脚好打,老给他打,三场就够;颤乳如棉好看,老给他看,也会没劲的;怪搞恶搞好玩,老让他玩,也会玩烦。形式上千篇一律的中国电影如果在2007年没什么新鲜的,洗洗睡吧,否则,早晚让观众有腻、有够、有烦。
预言毕竟是预言,但愿到今年底大回放时,这些预言一个也没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