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王”一般系历史上苗族部落领袖的尊称。所谓“王”,就是君主,是统治者。在氏族、部落中是首领。俗称的“苗王”是苗族中的首领。在历史中,整个苗族就没有统一的首领,也没有普遍人神崇拜。所谓的“苗王”,具有时代性、阶段性、地域性或事件性。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事件,“苗王”的称谓、“苗王”的代表性、“苗王”的感召范围和管辖范围不尽相同。谓之“苗王”,可以是原始社会、农村公社的氏族首领,可以是公认、推选的“款首”、寨主、“土官”,可以是长官司、土司,可以是大寨领主、小寨长老,可以是义军首领,也可以是传说中的人神化身。
据《后汉书》记载,公元一世纪到三世纪,有关“五溪”地区苗族先民开始从事农业生产,掌握了木皮织绩和草实染衣的纺织和染色技术,但生产力水平低下,处于原始社会阶段,氏族首领与苗民地位平等。
从魏、晋到随、唐时期,苗族的原始社会已逐渐崩溃。由血缘关系组成的
历史中的苗王或土司
大约在唐末宋初,苗区进入阶级社会。公社首领对土地有了支配权,产生了领主经济性质的公社。在汉族封建经济影响下,更推进了正在形成的苗族领主经济的发展。这些领主们自称为“官”(汉文献中称之为“土官”),在“土官”统治下的苗民(农奴)称为“田丁”。宋朝又分封当地一些“土官”为各州的刺史。这使得领主经济在皇权政治的庇护下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田丁耕种领主的土地不纳税赋,但为领主无偿劳役。领主对田丁有极大的支配、处置权,可任意“革断”(审判)和处罚。田丁被编入军事组织“门款”中,巡逻守寨。领主之间如发生仇杀时,田丁必须参加战斗,为主卖命。
到元代,苗区已出现很大的封建领主。元朝统治者加封他们为各种长官司职务统治苗区。元、明时期,“熟苗”地区封建领主经济得到相当发展。但是,在黔东南的古州、都江一带封建领主经济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这一带的苗族社区为
明代苗区领主经济发展到了最高阶段,同时领主经济也开始解体。明朝中央政府于弘治十五年(1502年)在湖南苗区施行“改土归流”,湘西地区地主经济迅速发展。直到清康熙、雍正年间,清政府在广大苗区全面推行“蛮悉改流、苗亦归化”制度和政策。
雍正初年,清政府开始加强苗区的统治,逐步推行“蛮悉改流、苗亦归化”政策。所谓“蛮”,是指由土司统治的“熟苗”地区。“蛮悉改流”是废除土司制度,代之以清政府委任的流官进行直接统治,也叫“改土归流”。所谓“苗”,是指既无土司统治,也没有设置流官,即“无君长”,“不相统属”的“生苗”、“生界” 地区。“苗亦归化” 就是清政府在“生界”设官建治。
其间,黔西、滇东北废除土司制度,土司小领主仍被保留下来,领主经济继续存在,到清末才基本被地主经济所替代。而清政府在黔东南苗区推行“苗亦归化”政策时伴随着歧视和压迫,苗民不堪忍受,频发起义和暴动。
苗民抗清而发起的暴动或起义也孕育产生了一些 “苗王”。如:雍正十二年七月,贵州黎平府地里寨苗民老句、三元,来到古州的郎洞,自称“苗王”,携带白手巾、荷包等物,散给苗众发动起义;雍正十三年,古州八妹寨苗民包利、哄银自称“苗王”,以“舞蹈降神、编传本刻”相号召。声称“听从其法,只要送银五分,不必种田,苗王出世,即可得银。若将法水喷出,高坡倒为平地、城墙化为烂泥,官兵枪炮不能施放”。清江、台拱、丹江苗民以及内地熟苗纷纷响应,聚2万余人起义攻打凯里、清平等地,大胜。清军多次围剿,直到乾隆元年二月,二“苗王”在大、小丹江战役中被俘遇害。
参加过乾隆五年苗、瑶起义的石金元(古州人),在湖南、广西交界贸易,交游甚广。应贵州古州戴老四、广西怀远县八惰寨苗民吴金山等人邀议在古州起义。乾隆六年正月初八,三人“潜设神坛”,议做“苗王”。二月十六日,石金元等来到贵州犁平府洪州司便蒙,“砍猪、放炮、祭旗”,举行起义。功占寨高司、焚毁开泰县的中长所、长春堡和南江。三月,攻占永从,抢粮焚署毁仓。终因不敌清兵,石、戴被俘,起义失败。
清政府推行“蛮悉改流、苗亦
传说中的“苗王”
还有一种是传说中的“苗王”。具有代表性的是“嘎良”(今榕江县)的啊德。相传,北方有一个叫“故洪鼓流”的地方,住着一位孤寡老妇。一天,老妇在河边洗衣,见河面漂来一口铜锅,锅内一只彩鸟两翅下覆盖一小孩,相貌堂堂,惹人喜爱,抱回抚养,取名啊德(“德”是苗语龙的意思)。同时,妇归鸟随,住巢于屋边树上。每天日出,彩鸟欢鸣,人称“太阳鸟”。啊德长大,农忙耕种,闲时敲打铜锣,彩鸟闻鼓起舞,引来群群青年男女随鸟舞蹈,十分欢快。
一日,天空乌云密布、大雨倾盆、洪水暴涨。
“苗王”遗址遗物
榕江县城西卧龙岗下有一座苗王庙。庙中塑有苗王和侍者像,向为苗民尊崇。榕江苗王庙是世存仅有供奉苗族始祖的庙宇,被称为“苗族天下独一庙”。此庙毁于五十年代的“破四旧” 。现在的苗王庙是后来重建的,据说原先的苗王庙规模要大的多。
铜仁松桃苗族自治县有一座苗王城,建于明洪武初年,最早是答意苗民长官司驻地。宣德至嘉靖年间经苗王石各野、龙达哥、吴不尔、龙西波、吴黑苗等长期经营逐步成为腊尔山区南长城外围的“王者之城”。王城占地面积约4平方公里,分为东城和西城。原有城墙2000余米,面宽四尺,底宽六尺,高九尺。有4个城门,城内有11条巷道,巷道内有11道寨,寨内吊脚楼鳞次栉比。苗王城是他们自我保护、抗击外力的堡垒。明嘉靖年间,苗王龙西波、吴黑曾率众攻县破州,活捉知县知府,活动遍及黔湘蜀三省边界,导致明王朝在湘黔边界修建了一条用以隔离生苗区的“南方长城”。
松桃苗
近年还发现一方“苗王印”。这方在乾隆年间由清朝礼部造,颁发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