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感性历史之二:“妇人之仁”是啥样的“仁”

[日期:2007-02-10] 来源:  作者: [字体: ]


作者:忽如远行客

“妇人之仁”是啥样的仁?

我一度百思不得其解,像项羽这样残暴的人,怎么会落一个“妇人之仁”的名头?

公元前207年,项羽率领楚军与秦军在漳水河畔对垒,几个回合之后,秦将对这场战争的前景逐渐失去信心,他们和项羽约在殷墟上谈判,双方的条件一点点靠拢,最终,二十万秦军投降了楚军。

做了俘虏的一方很难不受到折辱,况且当初楚军起事之前,正是被秦军欺压的小老百姓,三十年河东转河西,楚军怎么舍得放弃这个出气的好机会,秦军的处境就可想而知了。

怨艾加上恐惧,秦军私下里议论纷纷,他们还有一重顾虑,担心留在秦国的家人会受到政府的惩罚,闲言碎语影影绰绰地传到项羽耳中,他觉得有点危险了,为了安全,他一不做二不休,把这二十万人全部活埋!

我知道战争是残酷的事情,以“宽大长者”著称的刘邦也辄有屠城的记录,但那多半发生在久攻不下之际,需要以嗜血的欲望来激发所谓士气,不过就算在那样反人性的时代,大规模杀降仍被视为不祥之事。

若干年前,秦朝名将白起遭人陷害,即将死于非罪,他的第一个反应是愤怒:凭什么这样对待我?但很快,他的目光暗淡了,神情却平静下来,说,我确实是该死的人,这是长平之战中,我活埋了数十万赵军而应得的报应。

同样对自己杀降耿耿于怀的还有汉朝的名将李广,他一直作为怀才不遇的典型被人拿来说事,但他的“不遇”不是什么人存心跟他过不去,尽管他威震四方,也打赢过一些仗,可是在关键性的战役中总不那么走运,战绩够不上封侯的硬指标,上面也没办法,这就是所谓的“李广难封”。

这事实在邪门,后来李广自己都觉得是天意,怀疑是当年杀降的报应,看来,对于那场血腥往事,他从来没有彻底忘记过。

史书上没说项羽有过反省,也许他本来就看成小事一桩,天性中的残暴使他在屠杀中只感到快意,进入关中之后,他一路杀人放火,不亦快哉,当阿房宫的火势持续蔓延了三个月,老百姓对于幸福安宁的渴望也同时被烧成了灰烬。

尽管那时传播渠道不是很流畅,但项羽干的这些事也是尽人皆知,其实早在这之前,大伙就把他看得很透了,就是因为项羽大肆屠戮襄城留下不良记录,义帝才让刘邦独自入关。那么这样的一个家伙,如何当得了一个“仁”字,尤其是“妇人之仁”——我觉得,无论如何,女人的心肠都是要软一点的。

后来历经世事,渐有所悟,韩信给予项羽的这个评价中,重点是“妇人”而不是“仁”,白马是否非马很难说,但是在韩信的说法,被定义为“妇人”的“仁”,肯定已经偏离了仁的本质。

女权主义者看到“妇人”二字大概会觉得很刺眼,不过,让我们暂时原谅韩信作为男人的历史局限性,原谅他对大批善良单纯的女性的视而不见的偏狭眼光,试析他说的“妇人之仁”。

这所谓的“妇人”,不是指那种真正善良柔和有慈悲心的女人,而是那些灰扑扑的大多数,不是特别好也不是特别坏的那个群体,鲁迅的鲁镇和毕飞宇的王家庄上都可以见到她们身影,《红楼梦》里的王夫人则可以做上流社会的代表。那么,她们的仁慈是什么样的呢?

首先是近距离。《围城》中孙小姐和范小姐背后不惮于大说对方的坏话,可是见面时仍显得一团热络,情意绵绵。还真不是装出来的,女人的感情需要具象的事物加以撩拨,需要眼神、手势、气场等等加以催化,背后巧舌如簧传播流言蜚语几乎要致人于死地的女人,亲眼目睹对方的惨状可能也会落下泪来。

她的“仁”也是情绪化的,没有根基,没有原则,没有善恶标准,一旦被具象的东西感染,就能轻而易举地发生。

同时这“仁”又是廉价的、低成本的,她们哭过了,叹息过了,同情过了,就心情愉快地回家了,决不会想着给予任何具体的帮助。所以我曾经对我家的一位女亲戚动辄大念善哉很不耐烦,我深知她不会掏一分钱给人家,还要低成本地享受自己的良心。

男人也不见得就都慷慨解囊施以援手,但起码他们相对缄默一点,不搭“仁”这个茬,所以,妇人之仁又是表面化的。

项羽的“仁爱”正有这种种特点,如果你是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可能会觉得这是一个大好人,他待人温和语气和善,别人有点小病小痛的,他都能难过得落下泪来,但活埋二十万降军时,难道他有没有到现场观礼吗,没有听到那海洋般的呼号,看到如林般挥动的手臂,感觉到求生的欲望如何徒劳地舞动,终于被死亡的暗影淹没吗?

也许他就在现场,只是,假如那些人是他的手下,会因长期相处而亲近,假如那些人是秦军的将领,会因跟他直接接触而亲近,但那些人都不是,对他来说就是陌生人,是抽象的符号,无法唤起他作为同类的感情。对于他们的死,他就可以害心忍性无动于衷。

鸿门宴的故事或者亦可作个的注脚,项羽磨刀霍霍,要把不听话的刘邦给干掉,可当刘邦出现在眼前,认低伏小,他马上收了杀心,还告诉刘邦,他原本没那个意思,都是曹无伤挑拨离间的。明摆着就是在示好了。等到樊哙跳出来,大义凛然慷慨陈辞,他更是猝然被带入一入一个正义的情境中,不得不勉力做一个正人君子。

至于说这里面有什么“仁义”,说项羽怕背上背信弃义的名声,我不敢苟同,且不说他一开始就是打算背信弃义的,只说他叫手下人暗杀义帝,那是最大的不义,也没见他背上道德包袱。这次,他不过是被刘邦和樊哙忽悠得晕头转向了。

项羽的仁慈同样也是低成本的,人家生个小病他能掉眼泪,但当手下建立了功勋,他把封赏的印章放在手里摩挲再摩挲,把玩得都磨了角,也舍不得赏给人家。虽然在安徒生童话里,夜莺可以为皇帝的眼泪啼血歌唱,但现实生活却更信任经济学法则,就算我是曾得他泪水的手下,也难免疑窦暗生,不说怀疑过往种种是虚情假意吧,起码把那情意看得轻飘起来。

况且跟他混的都是男人,除了贾宝玉之外,没几个男人更看重眼泪而不是建功立业,所以不少人混着混着就跑到刘邦那儿去了,这里面就有将他看得入木三分的韩信同学。

转自:感性历史  作者:忽如远行客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感性历史之一:刘邦老爸的低级快乐
下一篇:揭秘上海滩流氓头子杜月笙最后六年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