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历史揭秘:古人如何放爆竹?

[日期:2007-02-20] 来源:  作者: [字体: ]

燃放鞭炮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过年时放鞭炮,是在祈求来年幸福。《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初一,鸡叫头一遍时,大家就纷纷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来驱退瘟神恶鬼。当时没有火药,没有纸张,人们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反映了古代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

唐朝,鞭炮被人们称为“爆竿”,大概是将一根较长的竹竿逐节燃烧,连续发爆破之声。唐朝诗人张说的《岳州守岁》道:“桃枝堪辟恶,竹爆好惊眠。”这位宰相在睡梦中被惊醒,连声称赞妙,可见其在除夕之夜的兴奋和愉快。南宋范成大的《爆竹行》中道:“食残豆粥扫罢尘,截筒五尺煨以薪,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乃疾走,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形象地描绘了使用竹筒爆竿时紧张热烈的气氛。王安石的《元日》诗著名的诗句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诗人来鹄的《早春》诗句:“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写的都是当时春节燃烧竹竿的情形。

后来,炼丹家经过不断的试验,发现硝石、硫磺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烧和爆炸,使得火烧竹子这一古老习俗发生了根本变化。北宋时,民间已经出现了用卷纸裹着药的燃放物,还有单响和双响的区别,改名“爆仗”,后又改为“鞭炮”。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灵异公交事件”再现北京
下一篇:中国传统节日介绍——春节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