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穿行在中国最美“死亡之海”——巴丹吉林沙漠

[日期:2007-02-22] 来源:  作者: [字体: ]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阿拉善盟境内,总面积4.7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三、世界第四大沙漠。古老的蒙古族文化、独特的地形地貌和绚丽的大漠风光给她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深秋的一个早晨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旗府额肯呼都格镇进入巴丹吉林沙漠。令人惊异的是,深秋的大漠居然点缀着无际的绿色。绿的主角是一种叫沙米的沙生植物,长着细刺,成片成片的。此外,还有梭梭、沙蒿、珍珠柴、霸王、甘草和麻黄等十多种沙生草灌木。

    行进在巴丹吉林沙漠里,几乎是每见到一个大型沙窝就是一片绿色的草地。当地牧民根据植被的主要类型,称之为麻黄沟、霸王沟等等。巴丹吉林沙漠绝不是人们想象的黄沙漫漫、寸草不生的“死亡之海”,这里充满了生机。

    在辽阔的巴丹吉林,虽然驱车几个小时不见人影,但并不令人感到孤独。因为,有许多可爱的动物一路同行。

    黄褐色的沙地蜥蜴在惊恐地奔跑,在平整的沙面上留下一串串小巧可人的脚印;远远的一群洁白的山羊,像一片白云飘浮在沙坡上,隐隐随风传来小羊的叫声;在沙丘背后时而会有几峰肥壮的骆驼,听见声响慢慢地抬起头,给你一个高傲的目光;天空中,有时会远远地飞来一个黑点,那是搜寻猎物的沙漠苍鹰……

    在神奇的巴丹吉林,还有许多充满生机的咸水湖泊,当地牧民称为“海子”。据介绍,巴丹吉林沙漠里分布着113个海子。经过一天的长途跋涉,到达大漠深处一个名叫苏敏吉林的沙漠绿洲。残阳暮色中,沙山环抱着一座孤零零的喇嘛庙,庙后有一湖,碧波轻摇,倒影如墨。

    这就是巴丹吉林庙——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唯一的寺庙。它始建于清同治7年(1968年),由于深处大漠、人迹罕至,一直保持着原貌。因为有庙,所以当地的蒙古族牧民把这个沙漠绿洲称为“苏敏吉林”,意为“有庙的海子”,简称“庙海子”。

    庙海子虽是盐湖,但碧波轻漾、卤虫繁生,成百上千只野鸭以此为食,浮水嬉戏;湖畔甘泉喷涌,绿草如茵,芦花纷飞。数十棵柳树、沙枣树华荫如盖,一群群山羊、骆驼和驴骡各据一隅,悠闲地吃草,生人靠近,畜群突奔,惊起一群黄褐色的青蛙。待到夕日西下,残阳如血,牧民的平房升了炊烟……恍如进入了水乡江南。

    巴丹吉林庙的建筑结构与其它藏传佛教寺院大同小异。寺庙坐北朝南,外有半人高的围墙,墙外西侧矗立着一座白塔,与庙遥相呼应。寺庙总建筑面积近三百平方米。庙室分上下两层,呈楼阁式。四角形的角楼,重檐山顶,正面有两小窗,两侧各有4扇小窗。整个建筑刚刚经过一次维修,庙室里五彩斑斓,四周的墙壁上绘满了佛教题材的壁画,神龛上供着许多佛像,藏经阁里摆满布裹的经书,精美的砖雕、木雕令人目不暇接。 

    巴丹吉林沙漠有“四奇”:山高、鸣沙、多湖、奇泉,其中以奇泉最令人匪夷所思。在一个叫庙海子的咸水湖边,有一处喷涌的淡水泉,泉眼粗若碗口,伸手探下去,深不及底。泉中有虾,通体透明,随喷泉翻涌的沙子被涤荡得晶莹剔透,喷出的泉水经年流入海子,在地上形成了一条杂草繁生的小沟渠。

    在海子的北部,离岸边有5米远的湖水中,还有一眼突泉,淡水泉从咸湖底喷薄而上,在水面形成翻滚不息的小浪花。泉眼之多、之奇集中在一个名叫音德日图的咸水海子。当地牧民说,这个海子有108个泉眼。

    浩翰的巴丹吉林沙漠降水量只有80毫米,蒸发量却有3000多毫米,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中却分布着113个海子,而且无论春秋冬夏水位恒定、不增不减。更加令人不解的是,咸水和淡水竟相伴相生……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组图:走近神秘的韩国济州岛海女
下一篇:牛形仿生村落 画中宏村的古朴风韵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