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世凯在中国近代史里是个耳熟能详的人物,但是大家多了解其在如何出卖维新派、窃国、和签定二十一条,以及称帝的问题上。本人希望从客观地角度出发,评介袁世凯一生几个重要时期的作为以及与他产生重大关系的近代历史大事件。
袁公字尉亭,号容庵,河南项城人,生于公元1859年9月16日,卒于1916年6月6日。项城袁氏虽比不上他们的老祖先袁绍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但在当地仍属殷实显达,屡出生员、贡生、庠生、举人、进士,堂叔袁保恒官至户部左侍郎,对他亦颇为器重,多方提携。
虽然袁世凯出生在富贵人家,然而少年时期并不顺利,颇多坎坷。他七岁被过继给叔父袁保庆,随其复任济南候补知府。此后数年,小袁跟着嗣父颠沛于江左江右镇压太平军,尽管袁保庆做到江南盐巡道,可是没多久便病死在任上(1873年),少年世凯成了孤儿。回乡一年余,堂叔袁保恒把他带到北京。不几年,保恒又因病故去,小袁再沦为孤儿。即使世凯天资聪慧,怎奈岁月蹉跎,少年时期没能系统连续求学,以至两次乡试落榜。
二十出头的尉亭毅然投笔从戎,参加了嗣父挚友淮军将领吴长庆的部队。他从营务处参谋(帮办)兢兢业业做起,很快得到长官和同僚们的赏识和认同。
时势催英雄,光绪八年六月(1882年)朝鲜发生兵变,清廷命吴部赴汉城平叛。袁世凯首获委任军职,仅率一营官兵为先锋,未等大军登陆便三拳两脚击溃叛军,缉拿李朝权臣大院君李昰应(明成皇后的老公公),押解回天津。
朝鲜李王设国宴款待袁世凯,亲携明成皇后作陪。传说饭桌上明成皇后“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酒至酣处,明成与世凯眉目传情,互遗情素,以至后来......,男女间的事儿,说也说不清楚,剪不断,理还乱。只可惜,韩国电视剧《明成皇后》没有表现这段故事,那将是怎样的感觉呢......中国男人的骄傲啊。
袁公在韩备受礼遇,甚至为其设立生祠。清政府也嘉奖袁世凯平定“壬午兵变”之功,以同知发分省补用,赏戴花翎。小袁就此正式步入仕途,副局级候补任用,起点比较高。
至古英雄出少年,本次行动干净利索地恢复了朝鲜的统治秩序,再次巩固中国与朝鲜之宗藩关系,小试牛刀便彰显袁世凯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这年他还未满二十三岁。
当年九月,朝鲜王谴使向清帝述职致谢,请求清中央助训新式陆军。清廷指派袁世凯等筹办此事。数月后,朝鲜国王检阅新军,极为满意,钦佩袁世凯训练有方。进而在江华沁军营中再选500名健卒编为“镇抚营”,仍托付袁世凯训练。后来这支朝鲜新军在平定日本挑动的政变中表现优异,无论对朝鲜旧军还是与日军驻汉城守备队的作战皆屡获大胜。袁世凯善练兵,由此成名。
不久(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驻韩清军大部调回国内协防或直接投入对法作战,仅留少量军队(三个营)于汉城附近,由记名提督吴兆有、张光前统领,同时李鸿章举奏袁世凯总理驻韩军营务处,会办朝鲜防务,容庵从候补干部一跃成为驻韩清军三巨头之一。
一直以来,朝鲜内部分为两派-亲华派与亲日派。此时,亲日派(开化党)头子金玉均认为清朝已经深陷中法战争的泥潭无力顾及朝鲜,驻韩清军大部调离,剩余兵力微弱,不足为虑。在日本公使足添的鼓动和协助下悍然发动政变,大肆捕杀当权的亲华派大臣及其亲众,并由日军驻汉城守备队配合数千韩军包围清军营地。
事发突然,吴兆有、张光前听闻军营即将被围,心慌意糜,方寸大乱,执意回国“请命”。袁公断然喝止他们的临阵脱逃行径,愤然质问:“如此弃兵舍寨,尔等头可保呼!”。二人不知所措,姑且搁置逃跑念头。
危急时刻,袁世凯当仁不让,勇敢担当,一面以三人的名义发函请示李鸿章,一面整军备战,迅疾逮捕前来接管朝鲜新军的开化党官吏,牢牢掌控其编训的“镇抚营”。
然而瞬息万变,政变军队在日军的协助下占领王宫,控制了国王,借用国王的名义屡发叛华逆清诏令,并胁迫李王签定日本保护朝鲜的条约。袁公深知国王之重要,“狭天子以令不臣”甚为关键,谁有国王,谁将是民心道义以及国际舆论上的“正义”一方。逐,袁世凯主张立即攻入王宫,解救国王。可是,吴兆有、张光前畏战畏日如虎,认为:首先,敌我兵力悬殊,根本无取胜把握;再则,没有朝廷训令擅开战端罪责难逃,只要韩日军队不先大举进攻清军,清军万不可主动寻衅。二人扬言,冒然出击只会给韩日军队制造进攻清军的口实,继而这支孤立无援的偏师将遭至全军覆灭的下场,坚决不在出兵命令上联署。
尉亭深感时不我待,空等清廷指示只会贻误战机,下定速战决心,谓二人言:“朝鲜乃大清属邦,日倭煽动朝鲜佞臣叛华,我等受朝廷重托,保属地平安乃本分,若坐视不理,任国土崩裂,逆于倭寇,臣等有何面目返朝面君!”另言:“至古有训,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何况与国隔海陆千里,待音讯相达,恐属国、尔等、在下,三营将士俱灭!战亦战,不战亦战!”
吴、张见袁战意已决,无挽回可能,即提议分兵,三人各领一营,是战是守各自定夺,日后朝廷追究互不担责。如此用心在于继续破坏袁的出兵计划,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料想仅有一营兵力(士兵500左右)的袁世凯纵有熊心豹胆也不敢悍然进攻驻守万余韩日虎狼之师的汉城。袁公官阶在二人之下,言单人轻,只得同意。
议罢,世凯回营静坐片刻,沧然书下致妻儿遗信,毁弃全部私财,赶赴校场集合本队及朝鲜“镇抚营”全体官兵。袁公凛立于土台之上,铿锵而言:“吾辈无分满洲、汉、朝鲜,皆中华子民,传承孔孟之道,弘扬炎黄之德,下孝养父母妻儿,上报效天地君国。今,家国崩倒于顷刻,大丈夫宁身首异处于阵前亦不可苟延残喘于忍辱,兄弟已抱定玉碎九死之心,誓携韩逆、倭寇同赴黄泉!然,生死存亡之际,本官亦体恤私情。人皆畏死,有心可原,凡家有未尽之事者皆可出列留营,在下资以钱粮返乡,无怪罪之也......”
刹时,众将士齐声振臂高呼:“誓随袁将军赴死!誓携韩逆、倭寇同赴黄泉!...”“铲除国贼!杀尽倭寇!...”排山倒海的呼喊声久久响掣于汉江河畔。
尉亭抑泪环揖致谢,率将士撩甲北跪,行君臣大礼。礼毕,这支孤军义无返顾地向汉城冲杀而去。
这世间事,往往绝望与希望并存,失败与胜利比肩。由于开化党和日本公使自恃军事上占据绝对优势,并且从清营收买的奸细那里得到详细情报,获知清军统兵主将吴兆有、张光前懦弱怯战,袁世凯孤掌难鸣,料想清军绝无主动出击之可能,既而对清军的进攻在思想上准备不足。另外,袁世凯出击迅速,清营的日本奸细发出情报的时候,袁军已经冲出包围,兵临汉城西门。
袁家军疾驰而来,韩日联军慌乱中应对失策,被冲得七零八落四散奔逃。半个时辰未到,袁军轻松攻破西门,直逼王宫。
这时,金玉均、足添才大梦初醒,匆忙组织韩日军队反扑。袁世凯此刻头脑异常冷静,深知敌众我寡,待敌军集结完毕,整合成战斗队形向自己轮番波次进攻,将把突袭战转化成消耗战,对清军极为不利。再待敌军实现合围,后果愈加不堪设想。所以,急切寻找敌军主力决战。此时“镇抚营”士兵报告,发现韩日军队一个最大的集结点,在王宫东侧有三千多敌军正在集合整队。
尉亭当机立断,派少量部队佯攻王宫,率领其余全部直扑东城。袁家军以泰山压顶之势而来,如铁水浇注在稻田上,顷刻间,成片的敌军支离破碎,尸横遍野。遭受沉重打击的叛军再无力反击,残部龟缩进王宫负隅顽抗。袁公分兵两路,前后夹攻,未至天明,攻克王宫。歼灭全部日韩军,擒获逆首金玉均和朝鲜王,日本公使足添孤身逃回使馆。世凯一面组织清理战场扫荡余孽,一面谴派朝鲜“镇抚营”直捣日本使馆。“镇抚营”官兵各个英勇奋进,不多时击溃盘踞使馆的日军残部。日本公使足添受重伤仓皇出奔,行路如惊弓之鸟,草木皆兵,一气只身撩回日本。汉城百姓闻讯欢心鼓舞,踊跃劳军,积极协助天军与镇抚营捕杀漏网日寇、韩逆。
袁世凯得报残敌已被肃清,当即在王宫大殿升堂问责,朝鲜王李熙、权臣金玉均等韩国首要颤谡立于阙下。袁公开口首指金玉均,数出其叛华背主十大罪行。金玉均欲强辩,不等开口,袁立刻吆喝亲兵将他押出殿门鸟首,并吩咐文案记下:“逆首金玉均亡于乱军。”
当金玉均的哀嚎伴随一声凄厉的枪响而结束,满殿韩臣纷纷匍匐跪倒,叩头如啄米,乞求宽恕。朝鲜王也堆坐于地,半跪半卧,不停哆嗦。袁公酌请亲华大臣金允植点出开化党臣工姓名,当殿者皆收押入狱,未至者遣兵抓捕,命文案再记下:“开化逆党一举粉碎,党徒大部监押。驻韩日寇俱被全歼,俘虏若干。如何处治,请旨定夺。”
就此,朝鲜开化党勾结日本发动的叛乱基本平定。数年后,袁公与好友唐邵仪回忆起此段经历,由衷而言:“当日兄弟杀金玉均实乃迫不得已。不杀尔难以立威于乱局,杀尔乃未请旨擅戮属国大臣,若日后朝廷追究,鄙人死罪难逃。然,身处乱世,欲扶大厦于将倾,个人生死惟有置之度外。金在,开化党死灰具可复燃。耳时,本军力量微薄,无力应对愈加纷乱之局面。好在此举威慑之效尽收,君可想见,仅靠千余儿郎便执一国之牛耳,何难矣!”
袁世凯实乃中国近代抗日救国第一人,是不是抗日英雄大家问自己良心吧。
原帖来自于网易社区:http://club.163.com/viewArticleByWWW.m?boardId=archaedogy&articleId=archaedogy_1101a2739eb1336_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