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清明节的文化历史渊源,自然要说起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介之推和山西的绵山。
据东周列国有关史料记载:子推随晋公子重耳流亡十九年备受艰辛,有割股啖君之功,但重耳返国主政后,子推拒不以功邀赏,而偕其母隐于介休绵山。晋文公求贤不得,知他是孝子,为逼其出山,于是三面放火焚山,子推母子守志终与山林同被焚。为此,文公封绵山为介推田,敕令子推忌日焚火寒食,是为寒食节。第二年寒食节次日,晋文公素服登绵山至子推被焚的那棵柳树下置祭,发现此柳竟复活了。睹物思人,念及子推一生追求政治清明的远大抱负,封此柳为清明柳,将此日定为清明节。后因两节相邻,渐合二为一。据《唐会要》载,唐代宗李豫于大历十二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宋·周密《癸辛杂识》:冬至后百六日为寒食,即以清明为寒食矣。这就是寒食清明节久远的历史渊源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绵山,地处山西汾河之阴,距介休市区20公里,跨介休、灵石、沁源三市县境,最高海拔2566.6米,相对高度1000米以上,是太岳山(霍山)向北延伸的一条支脉。
绵山山光水色、文物胜迹、佛寺神庙、革命遗址集于一体,是山西省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历史文化名山。
。
介子推母子雕像
介公祠介神像
绵山碑林
介公岭红叶
介公岭云雾
大罗宫
栖贤谷封侯亭
云峰寺抱腹岩
龙头寺
天桥抱腹岩
正果寺栈道
天桥石勒寨
龙脊岭
水涛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