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籍的董小宛遗下了玳瑁桃花扇
现在任一份人事表格上几乎都有“籍贯”一栏,指一个人的出生地,不过,在古代,籍贯的涵义比较丰富。籍和贯;籍是籍,贯是贯,不可混淆。
《清史稿》里有《古文尚书疏证》作者的阎若璩简介:“阎若璩字百诗,太原人,世业盐筴,侨寓淮安……年十五以商籍补山阳县学生员。”可见,他的籍是商籍,贯是太原府的太原县。他的籍和贯完全是两回事。
那籍和贯的区别在哪里呢?
明朝礼部会给新中了进士的人编个名录,永乐年进士杨荣的名录是这么写的:杨荣 贯云南大理府太和县保和乡塔桥里、民籍、国子生、治孝经、字子仁、行一,年四十二岁,十一月初七日生。曾祖赐 祖成元本府长官寺长官 父俊 母杨氏 永感下 娶董氏。
什么叫籍什么叫贯一目了然。每位进士名下,首列其贯,次籍,次字号、年龄、出生年月,次祖宗三代、兄弟、妻子名字。
籍原是册籍,人户册籍就是户籍,籍上注有应役人丁的姓名,所以又可称之为名籍。籍代代相传,就是所谓的“原籍”、“祖籍”。
贯,指的是一个人的出生地、居住地。所谓贯即贯串之贯。古者仕宦有品级,百姓有户等,编名入册,各有次第,不得逾越,如以绳贯之,故称为贯。
在古代籍是不可随意更改的,这要得到皇上恩典批准才行。景帝初工部侍郎余纲,要改其匠籍为民籍就费了三年时间。规矩是这样,不过很多人都会走后门利用职权的,世传明末才子扬州府如皋人冒襄(辟疆)极爱南京妓女董小宛,欲得之。但董籍隶乐户,不得与民籍为婚,襄遂致书与其门生礼部张某(职礼部祠祭司,司掌乐户籍),为之“落籍”。董小宛之乐籍隶礼部,掌于祠祭司,故冒襄得可以让他的门生帮个忙以落董籍。如果是编户民,除非奖劝国子监生员、孝子等,那是不用想着改籍的。
可见,“籍贯”在古代文献中应读作“籍·贯”。如果一个人写篇“某某人的籍贯考”说宋朝某某人的籍贯是某某县,那并不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