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天涯海角之地,海瑞海青天手书大大的“忠孝”二字悬于门庭之上。虽从巡抚任上离职后,闲赋在家,海大人却既不忘经世报国,也不忘先圣人千叮咛万嘱咐的价值信条。
海青天是中国史上最有名的忠贞廉洁的儒臣,为了维持大明的江山、为了复兴祖制成宪,不仅敢提着脑袋犯颜直谏,更敢直接奚落批评今上。
1565年,海瑞给嘉靖的上书中竟言“盖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
如今在自由与民主的大潮下,海瑞式的忠君,除了能让人嗟叹、博得点同情以外,作为核心的道德和价值观,已经被扫进了历史垃圾桶。
可是忠后面那个“孝”字如今依然被奉为圭臬。如果有人胆敢置疑孝道,立即会被道德民兵们视为不善待父母,一如传统上一旦置疑“忠”会被视为叛国一样。
然而事实上,就如忠的本质不同于公民责任一样,孝的本质亦非善待和赡养父母,孝和忠一样,骨子里以不平等的臣服为最高原则,在这一原则之下,精神可以被阉割、伦常可以被忽视、温文而雅的书生也可以变成禽兽。
海青天就是一例。海瑞一生践行忠孝二字,为此不惜尽忠时如蝼蚁,尽孝时如禽兽。他结过三次婚,纳过两个妾。大夫人在生了两个女儿以后因为和婆婆不和而被休;二夫人刚刚结婚一月,也由于同样的原因而逐出家门(想想那个年代被休掉的女人会面临什么样的生活和道德压力);后来三夫人在极为可疑的情况下病死(曾被人参劾为谋杀),另有一妾则于同月自缢。
嫁与海瑞的5人女人,有4个落得如此可悲的下场,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海瑞的老妈。海妈深受忠孝伦理熏陶,是海瑞的启蒙者,也是海家悲剧的始作俑者。从4个妻妾的下场,足见海妈的刁顽变态,其所作所为甚至为同代人广为诟病。
但没有什么能让海瑞违拗母亲。有如他不顾一切的为皇室尽忠一样,他也不顾政敌的攻讦、时论的非议,更不顾天良铁石心肠地看着妻妾们一个个落难。海瑞秉持的这个孝,已经不仅仅是赡养、回报父母了,内含着无条件服从(哪怕充当帮凶),在此之下,一切道德、人性、情感、权利都得让路,正所谓百善孝为先。这便是传统孝道的真正秘密。
不知道忠和孝有什么逻辑上的区别。如果有区别的话,朱三皇帝永乐就不会立孝经碑了,古人云“未闻不孝而能忠者也”。这句话显示了忠孝二字得以并列的真正原因。
如今忠已经被摈弃了,孝却没有,因为它依然被等同于赡养和回报父母。这是个可笑的逻辑,如果抛弃忠,并不意味着公民不尽国家责任的话;为什么抛弃孝就意味着不善待父母?把孝等同于回报父母,与把忠等同于报效国家是同样地偷换概念。西方人不讲忠,难道没有公民责任?西方人不讲孝,难道不顾父母?
有忠在便有奴才,便无契约政府;有孝在便有犬子,便无人人平等。一代名臣海瑞便是榜样,尽忠时命如蝼蚁任皇上宰割,尽孝时铁石心肠有如禽兽。
易中天品海瑞:不合时宜的人
与前两次罢官不同,海瑞这一回似乎很少得到同情。
道理很简单:上两次海瑞反对的是个人(胡宗宪、鄢懋卿或者嘉靖皇帝),这一回他反对的是整个官场。这个强劲的对手不论由谁出面来和海瑞对抗,都有两个坚强的后盾:一是根深蒂固、积重难返的官场传统,二是盘根错节、人数众多的文官集团。海瑞却只有一个人。他的武器,只不过是些空洞的道德信条,早就被人束之高阁,或视为粉饰。他的资本,也只是靠不怕死挣来的名声,一旦得罪了全体官僚,也就变得一文不值。所以,海瑞向整个官场发起的进攻,就只能是以卵击石,不碰得头破血流才是怪事!
显然,海瑞同整个官场是格格不入的。这使得他在第三次斗争中极为孤立,就连过去大力支持他的人和享有声誉清名的人都站到了他的敌对方面。那么,海瑞为什么会是这样一个人,他又为什么要同整个官场过不去呢?
看来,我们还必须从头说起。
海瑞,字汝贤,一字国开,自号刚峰,正德九年(公元1515年)十二月生于海南,祖籍却是福建。海瑞的曾祖父海答儿,洪武年间从广州从军到海南,就在琼山县左所落了籍。有学者认为海答儿可能是少数民族,甚至可能是外国人。因为元代好几个海答儿,都是回族,而波斯十四世纪的一个地方长官,也叫海答儿。不管怎么说,海这个姓和答儿这个名,都有些怪异。海瑞身上这些怪异的脾气,不知和他特殊的遗传因素有没有关系。
海瑞的童年贫穷而不幸。父亲海翰在他四岁时即已去世,留下母亲谢氏(时年二十八岁)和他孤儿寡母两人相依为命,靠着几亩薄田和谢氏做些针线女红维持生计。他的生存环境很差,海南历来就是我们帝国天荒地远的边鄙,琼山也是一个穷困的县份。文人墨客望而生畏谈虎色变,历代皇帝则把它看作流放犯人以示惩罚的好地方。海瑞童年的生存环境一定是荒凉、贫穷而乏味,同时也很闭塞的。没有京都的恢宏气势,市井的繁华景象,古城的人文荟萃,水乡的悠长韵味。因此海瑞身上,也没有与之对应的东西,比方说,没有一个高级官员应有的雍容华贵,似乎也没有什么灵秀之气和人情味儿,反倒显得有些吝啬、琐屑和小气。他的政敌攻击他“不识大体”,倒并非诬蔑不实之词。因为他曾规定下属只有先交上一张誊正的公文,才能在他那里再领一张空白的公文纸。
海瑞的家庭生活也很不幸。中国人心目中最不幸的三件事:幼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他都有份。他曾结过三次婚,又有两个小妾。前两位夫人都因与婆母不和而被休去,其中第二位夫人过门才刚刚一个月。第三位夫人则在他五十五岁时可疑地死去。第三位夫人和一位小妾先后生过三个儿子,但都不幸夭折。不孝有三,断后为大,何况海瑞还是独子,就更是不幸之至了。
如此算下来,同海瑞一起生活时间最长的人,大约就是他的母亲谢老夫人。谢氏是一个坚强的女人,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把海瑞抚养成人,可谓呕心沥血,甘苦备尝。她既是慈母,又是严父,曾向海瑞口授经书,后来为他择师也谨慎而严格。海瑞对母亲,既感谢又孝顺,在南平、淳安、兴国和苏州时,都把母亲接到任上一起生活。母亲对他的影响也极深。史家多以为海瑞的善良、忠诚、刚毅和正直,就有他母亲的影子。
不过年轻时守寡带大儿子的老太太,心理上多少会有些问题,与儿媳的关系也不容易搞好;而一个家庭生活不幸的人,人际关系也往往紧张。史料证明,海瑞的家庭纠纷,不仅已成为政敌攻击的口实,也为时论所不满,谓其“笃于行谊,薄于闺阁”。其实这八字评语是海瑞祭文中的话,已经很客气了,政敌们嘴里说的肯定要难听得多。中国人是十分看重家庭生活的。家伦理也就是国伦理。人们相信,一个孝敬父母的人也一定能忠于国君(所以海瑞的忠诚无人怀疑),而一个夫妻关系不好的人也一定很难和同僚和睦相处(这是海瑞遭受攻击最多之处)。许多中国人都认为,正如一个不会品尝食物滋味的人也一定没有艺术鉴赏力,一个没有男女之情的人也一定不通人情。因此海瑞的政敌们都以幸灾乐祸的口吻谈论他家庭关系的紧张,并以此作为他不好合作的一个证据。
海瑞的童年生活既如此单调,家庭生活又那样不幸,则他唯一的乐趣就只有工作。只有疯狂的工作才能填补他心灵的缺憾。海瑞确实是个工作狂。只要是他任内的事,都会不遗余力地去做,而不惮其细碎烦琐。他任应天巡抚时,依例每月初二、十六两日放告,每次受理案件竟达三四千之多,还不包括平日受理的人命、强盗和贪污案。其他职分事无巨细,也往往躬亲,几无休息之日。这种作风,与当时文恬武嬉的官场风气自然格格不入。谁也不愿意和这样一个古板、认真、不讲情面,只知疯狂工作而不通人情世故的人共事,更不愿意让他真的被树为官僚的楷模,因为谁也做不到他那样。
海瑞认为,既然太祖洪武皇帝是本朝的开国君王,既然君无戏言而太祖又制定了这些法令,既然这些法令又是完全符合圣人理想的,那么,就应该坚决执行,不打折扣,而不能考虑执行起来有无困难。因此,他不但身体力行,对微薄的薪金毫无怨言,而且决心像―个勇敢的斗士,向一切腐败的行为开火。
海瑞实在太天真了。他不知道孔子的主张原本只是一种理想,也不知道本朝开国已经二百年。洪武皇帝一些心血来潮的政令,即便是在当时,有的也只是一纸具文。他当然更不知道,官场的弊病并非只有贪墨,还有危险更大的一件事情―――派系斗争。
海瑞其实一开始就卷入了派系斗争,只不过他自己不知道。他既是派系斗争的受害者,也是派系斗争的受益者。他的升官和罢官,除一次是因为得罪皇帝外,其他几次都与派系斗争有关。第一次升官,由兴国知县调升户部主事,是因为严嵩倒台而他反对过严嵩的党羽;第二次升官,是因为徐阶的引荐而徐阶反严,罢官则因张居正主政而他又非张居正一党;第三次复出,则是因为张居正已死并被问罪。但海瑞并不把自己的升迁和朝局的变化联系起来。他坚持认为这是道德上善与恶斗争的结果:自己被重用,是正气得到伸张;自己遭贬黜,则是邪恶占了上风。因此他一如既往地按照自己简单的善恶二元论思想去判断是非决定行止:是善的就支持,是恶的就反对,而无论对方属何派系,也无论他们与自己是有恩还是有仇。
因此,海瑞到应天巡抚任上,就拿徐阶开刀。
与前两次罢官不同,海瑞这一回似乎很少得到同情。
道理很简单:上两次海瑞反对的是个人(胡宗宪、鄢懋卿或者嘉靖皇帝),这一回他反对的是整个官场。这个强劲的对手不论由谁出面来和海瑞对抗,都有两个坚强的后盾:一是根深蒂固、积重难返的官场传统,二是盘根错节、人数众多的文官集团。海瑞却只有一个人。他的武器,只不过是些空洞的道德信条,早就被人束之高阁,或视为粉饰。他的资本,也只是靠不怕死挣来的名声,一旦得罪了全体官僚,也就变得一文不值。所以,海瑞向整个官场发起的进攻,就只能是以卵击石,不碰得头破血流才是怪事!
显然,海瑞同整个官场是格格不入的。这使得他在第三次斗争中极为孤立,就连过去大力支持他的人和享有声誉清名的人都站到了他的敌对方面。那么,海瑞为什么会是这样一个人,他又为什么要同整个官场过不去呢?
看来,我们还必须从头说起。
海瑞,字汝贤,一字国开,自号刚峰,正德九年(公元1515年)十二月生于海南,祖籍却是福建。海瑞的曾祖父海答儿,洪武年间从广州从军到海南,就在琼山县左所落了籍。有学者认为海答儿可能是少数民族,甚至可能是外国人。因为元代好几个海答儿,都是回族,而波斯十四世纪的一个地方长官,也叫海答儿。不管怎么说,海这个姓和答儿这个名,都有些怪异。海瑞身上这些怪异的脾气,不知和他特殊的遗传因素有没有关系。
海瑞的童年贫穷而不幸。父亲海翰在他四岁时即已去世,留下母亲谢氏(时年二十八岁)和他孤儿寡母两人相依为命,靠着几亩薄田和谢氏做些针线女红维持生计。他的生存环境很差,海南历来就是我们帝国天荒地远的边鄙,琼山也是一个穷困的县份。文人墨客望而生畏谈虎色变,历代皇帝则把它看作流放犯人以示惩罚的好地方。海瑞童年的生存环境一定是荒凉、贫穷而乏味,同时也很闭塞的。没有京都的恢宏气势,市井的繁华景象,古城的人文荟萃,水乡的悠长韵味。因此海瑞身上,也没有与之对应的东西,比方说,没有一个高级官员应有的雍容华贵,似乎也没有什么灵秀之气和人情味儿,反倒显得有些吝啬、琐屑和小气。他的政敌攻击他“不识大体”,倒并非诬蔑不实之词。因为他曾规定下属只有先交上一张誊正的公文,才能在他那里再领一张空白的公文纸。
海瑞的家庭生活也很不幸。中国人心目中最不幸的三件事:幼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他都有份。他曾结过三次婚,又有两个小妾。前两位夫人都因与婆母不和而被休去,其中第二位夫人过门才刚刚一个月。第三位夫人则在他五十五岁时可疑地死去。第三位夫人和一位小妾先后生过三个儿子,但都不幸夭折。不孝有三,断后为大,何况海瑞还是独子,就更是不幸之至了。
如此算下来,同海瑞一起生活时间最长的人,大约就是他的母亲谢老夫人。谢氏是一个坚强的女人,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把海瑞抚养成人,可谓呕心沥血,甘苦备尝。她既是慈母,又是严父,曾向海瑞口授经书,后来为他择师也谨慎而严格。海瑞对母亲,既感谢又孝顺,在南平、淳安、兴国和苏州时,都把母亲接到任上一起生活。母亲对他的影响也极深。史家多以为海瑞的善良、忠诚、刚毅和正直,就有他母亲的影子。
不过年轻时守寡带大儿子的老太太,心理上多少会有些问题,与儿媳的关系也不容易搞好;而一个家庭生活不幸的人,人际关系也往往紧张。史料证明,海瑞的家庭纠纷,不仅已成为政敌攻击的口实,也为时论所不满,谓其“笃于行谊,薄于闺阁”。其实这八字评语是海瑞祭文中的话,已经很客气了,政敌们嘴里说的肯定要难听得多。中国人是十分看重家庭生活的。家伦理也就是国伦理。人们相信,一个孝敬父母的人也一定能忠于国君(所以海瑞的忠诚无人怀疑),而一个夫妻关系不好的人也一定很难和同僚和睦相处(这是海瑞遭受攻击最多之处)。许多中国人都认为,正如一个不会品尝食物滋味的人也一定没有艺术鉴赏力,一个没有男女之情的人也一定不通人情。因此海瑞的政敌们都以幸灾乐祸的口吻谈论他家庭关系的紧张,并以此作为他不好合作的一个证据。
海瑞的童年生活既如此单调,家庭生活又那样不幸,则他唯一的乐趣就只有工作。只有疯狂的工作才能填补他心灵的缺憾。海瑞确实是个工作狂。只要是他任内的事,都会不遗余力地去做,而不惮其细碎烦琐。他任应天巡抚时,依例每月初二、十六两日放告,每次受理案件竟达三四千之多,还不包括平日受理的人命、强盗和贪污案。其他职分事无巨细,也往往躬亲,几无休息之日。这种作风,与当时文恬武嬉的官场风气自然格格不入。谁也不愿意和这样一个古板、认真、不讲情面,只知疯狂工作而不通人情世故的人共事,更不愿意让他真的被树为官僚的楷模,因为谁也做不到他那样。
海瑞认为,既然太祖洪武皇帝是本朝的开国君王,既然君无戏言而太祖又制定了这些法令,既然这些法令又是完全符合圣人理想的,那么,就应该坚决执行,不打折扣,而不能考虑执行起来有无困难。因此,他不但身体力行,对微薄的薪金毫无怨言,而且决心像―个勇敢的斗士,向一切腐败的行为开火。
海瑞实在太天真了。他不知道孔子的主张原本只是一种理想,也不知道本朝开国已经二百年。洪武皇帝一些心血来潮的政令,即便是在当时,有的也只是一纸具文。他当然更不知道,官场的弊病并非只有贪墨,还有危险更大的一件事情―――派系斗争。
海瑞其实一开始就卷入了派系斗争,只不过他自己不知道。他既是派系斗争的受害者,也是派系斗争的受益者。他的升官和罢官,除一次是因为得罪皇帝外,其他几次都与派系斗争有关。第一次升官,由兴国知县调升户部主事,是因为严嵩倒台而他反对过严嵩的党羽;第二次升官,是因为徐阶的引荐而徐阶反严,罢官则因张居正主政而他又非张居正一党;第三次复出,则是因为张居正已死并被问罪。但海瑞并不把自己的升迁和朝局的变化联系起来。他坚持认为这是道德上善与恶斗争的结果:自己被重用,是正气得到伸张;自己遭贬黜,则是邪恶占了上风。因此他一如既往地按照自己简单的善恶二元论思想去判断是非决定行止:是善的就支持,是恶的就反对,而无论对方属何派系,也无论他们与自己是有恩还是有仇。
因此,海瑞到应天巡抚任上,就拿徐阶开刀。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海瑞
三四十岁时还与母亲同住一个房间
海瑞4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琼山海氏是海南望族大户,历来以诗礼传家。直到海瑞入仕多年之后,还是从早忙到晚,不稍歇息。母亲不许海瑞和别的小孩子一起玩游戏,“有戏谑,必严词正色诲之。”海瑞三四十岁时,还是和母亲同住一个房间。在母亲的严厉管教之下,海瑞从小就真诚地折服于儒学揭示的天理人道,并且在一举一动中尽力遵循,以求“内圣外王”。
得罪上司却意外升迁
海瑞37岁中举,41岁才分配到福建做教谕,相当于现在的县教委主任。45岁,海瑞晋升为浙江淳安县令。年近半百才熬成七品,对许多官场中人来说得算仕途困顿。可海瑞能在4年之内就升为县令,让许多人羡慕。那是海瑞任教谕的第二年,他的直接领导、延平府视学到南平视察工作,在南平县学官署接见学官。两名副手在海瑞带领下进入大厅,一见到视学,一左一右急趋上前,抢步跪倒,叩头拜见。海瑞夹在2人中间,却站而不跪,只拱了拱手。视学先是惊讶,继而羞怒,冷笑一声说:“哟,你们看这3个人,倒是个山字笔架!”一下子,“海笔架”的名声在官场上传开了。海瑞任学官以来的种种实绩也就进入了大员们的视野。属下出现了这样的“模范官员”,对每个封疆大吏来说都是件脸上有光的事,于是“巡按监司交章荐之”,海瑞获得了意外的升迁。
张居正不让海瑞任实职
张居正是翰林出身,饱学之士,学问相当精醇,是海瑞的同道,有着推行圣人之学的共同志向。海瑞辞职后,时任阁臣的张居正还写来一封信,对海瑞表示同情。
张居正上台了,海瑞日日等待着北京的起用,却迟迟没有动静。向来趋左的言官们坐不住了,他们上疏,要求起用海瑞。张居正在疏上批道:海瑞的品质无可怀疑,然而办事不能通达。这样的人只能享受名誉上的尊重,不能任为实职。直到这时,海瑞才知道自己在官僚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原来,他虽然忠诚骨鲠,时时刻刻遵守圣人之道,可是却只能“坐镇雅俗”,做个政治摆设。原因就在于他不肯“通方”,不肯做“乡愿”。同道中人尚不能同行并力,海瑞对自己和世界产生了怀疑。
三四十岁时还与母亲同住一个房间
海瑞4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琼山海氏是海南望族大户,历来以诗礼传家。直到海瑞入仕多年之后,还是从早忙到晚,不稍歇息。母亲不许海瑞和别的小孩子一起玩游戏,“有戏谑,必严词正色诲之。”海瑞三四十岁时,还是和母亲同住一个房间。在母亲的严厉管教之下,海瑞从小就真诚地折服于儒学揭示的天理人道,并且在一举一动中尽力遵循,以求“内圣外王”。
得罪上司却意外升迁
海瑞37岁中举,41岁才分配到福建做教谕,相当于现在的县教委主任。45岁,海瑞晋升为浙江淳安县令。年近半百才熬成七品,对许多官场中人来说得算仕途困顿。可海瑞能在4年之内就升为县令,让许多人羡慕。那是海瑞任教谕的第二年,他的直接领导、延平府视学到南平视察工作,在南平县学官署接见学官。两名副手在海瑞带领下进入大厅,一见到视学,一左一右急趋上前,抢步跪倒,叩头拜见。海瑞夹在2人中间,却站而不跪,只拱了拱手。视学先是惊讶,继而羞怒,冷笑一声说:“哟,你们看这3个人,倒是个山字笔架!”一下子,“海笔架”的名声在官场上传开了。海瑞任学官以来的种种实绩也就进入了大员们的视野。属下出现了这样的“模范官员”,对每个封疆大吏来说都是件脸上有光的事,于是“巡按监司交章荐之”,海瑞获得了意外的升迁。
张居正不让海瑞任实职
张居正是翰林出身,饱学之士,学问相当精醇,是海瑞的同道,有着推行圣人之学的共同志向。海瑞辞职后,时任阁臣的张居正还写来一封信,对海瑞表示同情。
张居正上台了,海瑞日日等待着北京的起用,却迟迟没有动静。向来趋左的言官们坐不住了,他们上疏,要求起用海瑞。张居正在疏上批道:海瑞的品质无可怀疑,然而办事不能通达。这样的人只能享受名誉上的尊重,不能任为实职。直到这时,海瑞才知道自己在官僚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原来,他虽然忠诚骨鲠,时时刻刻遵守圣人之道,可是却只能“坐镇雅俗”,做个政治摆设。原因就在于他不肯“通方”,不肯做“乡愿”。同道中人尚不能同行并力,海瑞对自己和世界产生了怀疑。
嘉靖为何不杀海瑞
嘉靖皇帝对海瑞,更多表现的是优柔之心。哪怕海瑞上疏再激烈,他都不杀海瑞,就是因为从这些文字中看到了海瑞高举着的一颗拳拳之心。海瑞所言,其实在皇帝看来,也是完全附合圣人之道,气势滔滔,不容辩驳。所以,皇帝的反应才相当矛盾: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留中者数月。嘉靖把海瑞关进监狱里,却一直下不了决心杀掉。君为政本,从伦理上讲,君臣重于父子。忠君观念的进一步演化,变成了中国士人特有的恋君情结。因此,海瑞在狱中安心等死。但当他听说他可以出狱的理由是“嘉靖驾崩了”时,“即大恸,尽呕出所饮食,陨绝于地,终夜哭不绝声”。这不是一般的矫情做作。海瑞怒皇帝的无道是真实的,哀皇帝的崩逝也是真实的。
被朝廷用来装点官场门面
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为了表示对太祖的尊重,在南京设了一系列官职,然而大多有官无职。海瑞任职右都御史,这更是个可有可无的一个闲职。海瑞一道又一道上辞呈,希望尽快摆脱污浊的官场。皇帝却一次又一次拒绝。既然不能求去,海瑞只好认真做起他的右都御史。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整顿纪律,要求所有御史都得上班。海瑞每天早早就到御史衙门,谁上班迟到了,立刻罚俸。御史们其实没有公事可办,也得一天天在堂上坐着。南京的御史们不堪其苦。万历十四年四月,御史房寰弹劾海瑞,皇帝批复:“瑞在世庙时,直言敢谏,有披鳞折槛之风;清约自持,有茹蘖饮冰之节。虽当局任事恐非所长,而用之以镇雅俗,励颓风,未为无补。合令本官照旧供职。”皇帝终于说出了他的心里话。原来,海瑞等清官是不适于“当局任事”,参与实际权力运作的。但是他们可以用来做一块官场的门面,用来装点朝廷,让大家学习其精神。
万历十五年冬十月十四日,海瑞终于病故于南京。
嘉靖皇帝对海瑞,更多表现的是优柔之心。哪怕海瑞上疏再激烈,他都不杀海瑞,就是因为从这些文字中看到了海瑞高举着的一颗拳拳之心。海瑞所言,其实在皇帝看来,也是完全附合圣人之道,气势滔滔,不容辩驳。所以,皇帝的反应才相当矛盾: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留中者数月。嘉靖把海瑞关进监狱里,却一直下不了决心杀掉。君为政本,从伦理上讲,君臣重于父子。忠君观念的进一步演化,变成了中国士人特有的恋君情结。因此,海瑞在狱中安心等死。但当他听说他可以出狱的理由是“嘉靖驾崩了”时,“即大恸,尽呕出所饮食,陨绝于地,终夜哭不绝声”。这不是一般的矫情做作。海瑞怒皇帝的无道是真实的,哀皇帝的崩逝也是真实的。
被朝廷用来装点官场门面
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为了表示对太祖的尊重,在南京设了一系列官职,然而大多有官无职。海瑞任职右都御史,这更是个可有可无的一个闲职。海瑞一道又一道上辞呈,希望尽快摆脱污浊的官场。皇帝却一次又一次拒绝。既然不能求去,海瑞只好认真做起他的右都御史。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整顿纪律,要求所有御史都得上班。海瑞每天早早就到御史衙门,谁上班迟到了,立刻罚俸。御史们其实没有公事可办,也得一天天在堂上坐着。南京的御史们不堪其苦。万历十四年四月,御史房寰弹劾海瑞,皇帝批复:“瑞在世庙时,直言敢谏,有披鳞折槛之风;清约自持,有茹蘖饮冰之节。虽当局任事恐非所长,而用之以镇雅俗,励颓风,未为无补。合令本官照旧供职。”皇帝终于说出了他的心里话。原来,海瑞等清官是不适于“当局任事”,参与实际权力运作的。但是他们可以用来做一块官场的门面,用来装点朝廷,让大家学习其精神。
万历十五年冬十月十四日,海瑞终于病故于南京。
由《大明王朝》想到海瑞的痴傻
湖南卫视日前首播的电视剧《大明王朝》,我立刻就想到了令名满天下的海瑞海忠介,想到了不久前曾经去过的海口市城郊的海瑞祠。
海瑞祠保护得不错,绿树环合,翠色如水,古朴的厅堂碑坊庄重肃穆,缕缕淡香之中,观光参拜的人进进出出,络绎不绝。
古迹因古人古事而生,今人借古人古事鉴识。中华文明五千年,治史悠远,人心如炬,海瑞不愧为官吏洪流中的出类拔萃者。他为官清正,嫉恶如仇,惩腐秽,辨奇冤,赤胆为社稷,忧乐念百姓,所以人们称他为海青天。在海瑞的故乡修建如此清峭孤标的祠院,也正是天地人心的一种永志。
然而,当我从祠中走出来时,心中却不禁充满了浓浓的惆怅,大有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悲情在翻腾。抬头苍穹,迷茫无涯,我想了许多,也问了许多。
海瑞是忠臣,铁定无疑,因为这是百姓的心谥。忠君报国在他身上的具体表现就是一生耿介清贫,与贪腐水火不容。然而可悲的是,他在封建帝王及其佞臣的心目中,却是一个痴傻的形象。海瑞上书嘉靖皇帝,说他“盖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不直”就是认为你不正确、不圣明。嘉靖皇帝一向自以为是,却原来天下人是在如此看待朕躬,这是何等的羞辱!他一见奏折立刻雷霆大怒,吼叫着要下人马上抓捕海瑞,以免其逃跑。他的宦官黄锦却说,此人“素有痴名”,早已置备了棺木,与家人作了诀别,且遣散了仆人,他是不会逃跑的。嘉靖皇帝犹如当头挨了一闷棍,只好自认无趣而罢手。
海瑞也的确痴傻,他视贪官污吏如寇仇。只要是有违国家法度,贪占渎职之举,无论你的背景如何,他统统不买账。总督胡宗宪的儿子借父亲灭倭寇之功,出行在外,肆意妄为,作威作福,凌辱驿丞。身为县令的小小海瑞不仅抓了他,没收了他违禁携带的大量现银,还亲书一信告之胡总督,讽之曰,此人肯定是冒牌货,胡大人节望清高,必无此等不肖子。
海瑞也的确痴傻,他与佞臣恶宦不共天。朝中重臣左都御史鄢懋卿受命清理天下盐法,但其人一出都门,沿途官员皆拍马逢迎,巧事铺排,阿谀恭维,极尽奢华糜费之能事。位居七品的一芥芝麻官海瑞又是不买账,迎头一张禀帖,借斥地方官庸堕而提醒钦差大人。弄得一路行来又耽享乐又沽美名实虚双至的鄢特派,两腿一夹,灰溜溜地改了道。
海瑞也的确痴傻,痴傻到了不近人情、“恩将仇报”的地步。徐阶有恩于海瑞,救过海瑞的命。可当徐晚年退职家居时,却听任兄弟横行乡里,强田霸地,肆行不法。海瑞是县令,虽然官小,但是现管。即为恩人也不宽免。依法抓了徐阶之弟,强迫他们退出了侵占的农田。
海瑞也的确痴傻,且痴傻从无悔悟,撞倒南墙不回头。他三岁丧父,靠孀居的母亲费尽心血教育成人,且当了朝廷命官,可他为了真正实行“一条鞭法”,不惜刻苦自身,免了自己应得的常例。生活清贫可想而知。平日饭桌上的菜蔬都是自己亲自栽种,一次给母亲大人做寿却只割了二斤肉,以至于被政敌当成痴傻的有力证明而四处传播。
海瑞也的确是太痴太傻了。傻到连号称改革家的张居正也认为他是“公骤而矫以绳墨,宜其不堪也”,被后人论为“峭刻、矫饰、自奉奢侈”的张居正,看他的意思倒是以海瑞为轻躁冒进者了,由此而竟至于端端叫海瑞在家里赋闲一十五年!因为他当然知道海瑞是绝不会改变自己的痴傻的。
痴傻,痴傻,还是痴傻!公元1585年海瑞被万历皇帝重新起用,他又旧病复发,奋起了他的久已喑滞的痴傻,毫无顾忌地准备接受皇帝的任命,要大大痴傻一下子了。其实,当年的他已经72岁高龄,别人只是把他作为一张“维公祖久居山林,于圣朝为阙典”的标签,拿出来贴个一时半会儿而已,痴傻的他却早已信以为真了。在未得到后来的“南京右都御史”的任命之前,他就按捺不住地向皇帝上了一个危险的奏折。他说要想治绝贪官污吏的秽行,必须施重典,除此之外更无它途。他还提议要参考借鉴太祖朱元璋当年对付贪腐官吏剥皮填草的极法。此言一出,吓破了一班势利之徒的肝胆,他们群起而攻之,嘲谓此老糊涂是胶柱鼓瑟,刻舟求剑。是“莅官无一善状,惟务诈诞,矜己夸人,一言一论无不为士论所笑”的即骄且伪的痴傻,要求皇帝停发海瑞禀膳并加责打。万历倒不象他的臣子们那般头脑发胀,他没有责罚海瑞,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仍然是标签的作用。另外,他也认为海瑞所言是“迂戆”之论,因其人就痴傻,所言所行自可忽略不计的。
自此,海瑞的痴傻也就真的到了尽头,因为第二年他就驾鹤西游去也,从此当轻松如云中子,周游寰宇,笑傲天地,再也不操心什么贪也腐也帝也民也的了。一世贪腐的家伙们终究也松了一口气,再不怕有人要剥皮剔骨填干草了。当然,大明王朝也就从此病入膏盲,堕入“贤者避世,其次避地,其次避色,其次避言”的虚浮苍白之内,在举国上下一片“郑声淫,佞人殆”的盛世景象中,“明之亡,实亡于万历”的耻辱碑也已经开始步步堆垒了。
一阵疾风卷过圣人之祠,是海大人匆匆的脚步呢,难道他至今还逍遥在那与生俱来的、孤高雄峻的、刚烈锋锐的痴傻之中么?
我放开了自己的思绪,追随先贤的身影在上下九天九地之间。
西方有痴傻子西西佛、丹诃,有布鲁诺、伽里诺、堂吉诃德;中国有愚公、精卫,有孔丘、屈原、岳飞,有郭沫若的凤凰,有鲁迅的傻子、狂人,有李大钊、方志敏……一条条民族的长河里,多有着痴傻子们卓荦的身影,他们痴傻得奔放潇洒,痴傻得正气浩荡,痴傻得无私无畏,痴傻得永生永在。有了和他们一样的痴傻,又何惧千难万险,又何愁虎豹豺狼,又何怕贪腐成风,又何虑法治不靖……痴傻啊痴傻,却原来如他们的痴傻,方是天下最最宝贵的东西啊!
湖南卫视日前首播的电视剧《大明王朝》,我立刻就想到了令名满天下的海瑞海忠介,想到了不久前曾经去过的海口市城郊的海瑞祠。
海瑞祠保护得不错,绿树环合,翠色如水,古朴的厅堂碑坊庄重肃穆,缕缕淡香之中,观光参拜的人进进出出,络绎不绝。
古迹因古人古事而生,今人借古人古事鉴识。中华文明五千年,治史悠远,人心如炬,海瑞不愧为官吏洪流中的出类拔萃者。他为官清正,嫉恶如仇,惩腐秽,辨奇冤,赤胆为社稷,忧乐念百姓,所以人们称他为海青天。在海瑞的故乡修建如此清峭孤标的祠院,也正是天地人心的一种永志。
然而,当我从祠中走出来时,心中却不禁充满了浓浓的惆怅,大有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悲情在翻腾。抬头苍穹,迷茫无涯,我想了许多,也问了许多。
海瑞是忠臣,铁定无疑,因为这是百姓的心谥。忠君报国在他身上的具体表现就是一生耿介清贫,与贪腐水火不容。然而可悲的是,他在封建帝王及其佞臣的心目中,却是一个痴傻的形象。海瑞上书嘉靖皇帝,说他“盖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不直”就是认为你不正确、不圣明。嘉靖皇帝一向自以为是,却原来天下人是在如此看待朕躬,这是何等的羞辱!他一见奏折立刻雷霆大怒,吼叫着要下人马上抓捕海瑞,以免其逃跑。他的宦官黄锦却说,此人“素有痴名”,早已置备了棺木,与家人作了诀别,且遣散了仆人,他是不会逃跑的。嘉靖皇帝犹如当头挨了一闷棍,只好自认无趣而罢手。
海瑞也的确痴傻,他视贪官污吏如寇仇。只要是有违国家法度,贪占渎职之举,无论你的背景如何,他统统不买账。总督胡宗宪的儿子借父亲灭倭寇之功,出行在外,肆意妄为,作威作福,凌辱驿丞。身为县令的小小海瑞不仅抓了他,没收了他违禁携带的大量现银,还亲书一信告之胡总督,讽之曰,此人肯定是冒牌货,胡大人节望清高,必无此等不肖子。
海瑞也的确痴傻,他与佞臣恶宦不共天。朝中重臣左都御史鄢懋卿受命清理天下盐法,但其人一出都门,沿途官员皆拍马逢迎,巧事铺排,阿谀恭维,极尽奢华糜费之能事。位居七品的一芥芝麻官海瑞又是不买账,迎头一张禀帖,借斥地方官庸堕而提醒钦差大人。弄得一路行来又耽享乐又沽美名实虚双至的鄢特派,两腿一夹,灰溜溜地改了道。
海瑞也的确痴傻,痴傻到了不近人情、“恩将仇报”的地步。徐阶有恩于海瑞,救过海瑞的命。可当徐晚年退职家居时,却听任兄弟横行乡里,强田霸地,肆行不法。海瑞是县令,虽然官小,但是现管。即为恩人也不宽免。依法抓了徐阶之弟,强迫他们退出了侵占的农田。
海瑞也的确痴傻,且痴傻从无悔悟,撞倒南墙不回头。他三岁丧父,靠孀居的母亲费尽心血教育成人,且当了朝廷命官,可他为了真正实行“一条鞭法”,不惜刻苦自身,免了自己应得的常例。生活清贫可想而知。平日饭桌上的菜蔬都是自己亲自栽种,一次给母亲大人做寿却只割了二斤肉,以至于被政敌当成痴傻的有力证明而四处传播。
海瑞也的确是太痴太傻了。傻到连号称改革家的张居正也认为他是“公骤而矫以绳墨,宜其不堪也”,被后人论为“峭刻、矫饰、自奉奢侈”的张居正,看他的意思倒是以海瑞为轻躁冒进者了,由此而竟至于端端叫海瑞在家里赋闲一十五年!因为他当然知道海瑞是绝不会改变自己的痴傻的。
痴傻,痴傻,还是痴傻!公元1585年海瑞被万历皇帝重新起用,他又旧病复发,奋起了他的久已喑滞的痴傻,毫无顾忌地准备接受皇帝的任命,要大大痴傻一下子了。其实,当年的他已经72岁高龄,别人只是把他作为一张“维公祖久居山林,于圣朝为阙典”的标签,拿出来贴个一时半会儿而已,痴傻的他却早已信以为真了。在未得到后来的“南京右都御史”的任命之前,他就按捺不住地向皇帝上了一个危险的奏折。他说要想治绝贪官污吏的秽行,必须施重典,除此之外更无它途。他还提议要参考借鉴太祖朱元璋当年对付贪腐官吏剥皮填草的极法。此言一出,吓破了一班势利之徒的肝胆,他们群起而攻之,嘲谓此老糊涂是胶柱鼓瑟,刻舟求剑。是“莅官无一善状,惟务诈诞,矜己夸人,一言一论无不为士论所笑”的即骄且伪的痴傻,要求皇帝停发海瑞禀膳并加责打。万历倒不象他的臣子们那般头脑发胀,他没有责罚海瑞,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仍然是标签的作用。另外,他也认为海瑞所言是“迂戆”之论,因其人就痴傻,所言所行自可忽略不计的。
自此,海瑞的痴傻也就真的到了尽头,因为第二年他就驾鹤西游去也,从此当轻松如云中子,周游寰宇,笑傲天地,再也不操心什么贪也腐也帝也民也的了。一世贪腐的家伙们终究也松了一口气,再不怕有人要剥皮剔骨填干草了。当然,大明王朝也就从此病入膏盲,堕入“贤者避世,其次避地,其次避色,其次避言”的虚浮苍白之内,在举国上下一片“郑声淫,佞人殆”的盛世景象中,“明之亡,实亡于万历”的耻辱碑也已经开始步步堆垒了。
一阵疾风卷过圣人之祠,是海大人匆匆的脚步呢,难道他至今还逍遥在那与生俱来的、孤高雄峻的、刚烈锋锐的痴傻之中么?
我放开了自己的思绪,追随先贤的身影在上下九天九地之间。
西方有痴傻子西西佛、丹诃,有布鲁诺、伽里诺、堂吉诃德;中国有愚公、精卫,有孔丘、屈原、岳飞,有郭沫若的凤凰,有鲁迅的傻子、狂人,有李大钊、方志敏……一条条民族的长河里,多有着痴傻子们卓荦的身影,他们痴傻得奔放潇洒,痴傻得正气浩荡,痴傻得无私无畏,痴傻得永生永在。有了和他们一样的痴傻,又何惧千难万险,又何愁虎豹豺狼,又何怕贪腐成风,又何虑法治不靖……痴傻啊痴傻,却原来如他们的痴傻,方是天下最最宝贵的东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