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管理盐业的最高机构为户部的山东清吏司,这个名字就很有意思,为什么是山东?不是太明白;至于清吏司,估计也是因为盐业里腐败太多,需要清吏才能管理吧。但实际上,这个司虽然设立了满人、汉人郎中(官职,非医生)管理司务,但其实并不掌管盐政实权。而分别是由一些外放的地方官员掌管。
其中,最大的地方官员,叫两淮巡盐御史(后称两淮盐政,如果看过李卫当官的就知道,就是扬州城里那个公子的老爹,一个老头),不过资料上说,此职位任期只有一年,为京官外派,其品级与俸禄,与原来一样。不过当了这个官员后,就另有养廉银,就是这个养廉银很有意思。
大致官员如下:
品级 官员 俸禄 养廉银
与在京同 两淮巡盐御史 与在京同 5000两
正三品 盐运使 130两 2000两
正四品
盐法道 105两 除河南4250两 其他5省均3000两
正五品 监掣同知 80两 2400两
从六品 运判 60两
2700两
从七品 经历 45两 600两
正八品 库大使
40两 700两
批验所大使 80两(此疑有误)400两
盐课大使 40两
400~500两
从八品 知事 40两 400两
从九品 巡检
31两 400两
有意思的有几点:
1.首先,养廉银和俸禄之间差距巨大,不知道清朝其他官员是否有;
2.其次,不同品级官员俸禄差别不大,但养廉银差别很大,而且养廉银的多少,有的品级低的官员,养廉银更多,比如4250两的河南盐政道,其他盐政道也有3000两,甚至从六品的运判的2700两都比正三品的盐运使的2000两都高;
关于清朝一两银子的概念,上次看报纸,二月河和金庸两人同场接受记者采访,二月河先生谈到一点,说古代根本不可能象武侠小说那样一住店就扔出一堆银子什么,他说,那时候银子很值钱,几两银子就可以起一间房子了。
可以看出,这些官员的养廉银真的是非常高了,哪怕最小的品级的官员,一年也有几百两了。但比起歌谣里说的“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来说,的确又算不得什么了。所以,即便是有这样许多的养廉银,清朝盐政的官员不断捞取好处的。这一点,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社会里,是很可以想象,也不难理解的。
而在现在商品经济社会里,一个县里官员也能开着AUDIA6当私车使用,一年国家车的费用达5000亿之多,一个公务员职位,能引发几十几百人去拼争,而德国刚卸任的总理在做总理时,办私事只能开着自己的破车在坐豪华车的保镖护卫下出门,也不能不让人深思。那些享受着巨大好处的公务员或官员们,就停止以正当的名义(比如不断加工资)或灰暗的方式伸出贪婪的手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