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金庸取代鲁迅:从“哇”到“哦”

[日期:2007-08-25] 来源:  作者: [字体: ]
  近日,金庸武侠名著《天龙八部》、《雪山飞狐》等节选片段出现在课改后的北京语文泛读备选篇目中。与此同时,鲁迅、朱自清等名家的作品数量逐渐减少,新的当代作品大量涌现,而不少传统经典篇目则淡出视野。这引起了社会的广泛争议,甚至出现“金庸取代鲁迅”的担忧。(《竞报》、《青年周末》8月16日)

  很有趣,语文课改就象高考作文一样,由于参与讨论的门槛极低,能够引发最为广泛的争议,所以向来是社会的焦点话题。“金庸取代鲁迅”为特征的课改试验,自然要遭到七嘴八舌的议论纷纷。不过,即便媒体竭力渲染争议之烈,我们还是能看到人们的态度变化,已经走出了最初的集体排斥,并将经历一个从“哇”到“哦”的变化。这反映出,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变迁。

  僵化的思想,束缚的灵魂,曾经禁锢着人们对“另类文学”的喜爱。上世纪80年代后期,社会上非常流行一句“顺口溜”:“男读金庸,女读琼瑶,不男不女读三毛。”那时候,金庸、琼瑶、三毛们是老师和家长的大敌,却是众多中学生、大学生痴迷的对象,谁敢设想今天会把金庸“请”进教材?当时,如果有人一本正经地发出类似倡议,必定会惊起社会上的“哇”声一片,并引来最为无情的嘲笑和唾骂。

  与此同时,正规的语文课本又给人怎样的感受呢?说教,空洞,乏味,陈旧……我们大多数人对于语文课本的印象,恐怕都包含于这一连串的形容词内,描绘了几代人对语文课本内容的感受。思想性被置于首位,文学性退据其次,工具理性成为标尺,不仅炮制出令人乏味的语文课本,以及让学生昏昏欲睡的语文课堂,还造就了一大批“有知识没文化”的青年——他们之中有许多人连论文的句子都写不通顺。

  近年来,语文教改尤其是语文课改,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想当初,“金庸进入大学语文课堂”消息甫出,引来社会舆论最为激烈的争议,当事人也遭到了多数人的怀疑、讥讽和谩骂。时过境迁,人们正以越来越宽容的心态看待金庸,以及金庸所代表的新的文化内涵,逐渐开始接受“金庸进入教材”的事实,甚至能将“金庸取代鲁迅”列为议题——哪怕只是一个炒作出来的“伪命题”。这就是进步!

  时代仍在前进,语文课改之争也将继续下去,随着社会变迁而不断演进,在经过一轮又一轮激烈的讨论之后,人们或许将持以最为平静的心态,面对未来某些教材确实出现“金庸取代鲁迅”,并报之以淡淡的一个“哦”。那将意味着,我们通过对语文课改的争论,已经基本形成了社会共识,并具有稳定的可预期的程序,而没有必要屡屡激起全民讨论。一个理性的、成熟的、自信的社会,将以此为标志。

  ·新华网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愤怒~!开学第一天老师就被暴打住院~~(组图)
下一篇:重庆人也是四川人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