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今日发布《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09年秋季)》,回顾了2009年前三季度中国外贸运行情况。由于世界经济大幅下滑,国际市场需求严重萎缩,中国外贸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但随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各项政策措施取得明显成效,中国外贸发展出现积极变化。
报告认为,随着稳外需各项政策措施效应进一步显现,加上2008年四季度进出口基数相对较低,2009年后几个月进出口降幅有望进一步收窄甚至出现小幅回升。综合各种因素,预计2009年全年中国进出口降幅将有望收窄到20%以内。
报告分析,由于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世界经济复苏将是艰难曲折的,国际市场需求短期内难以明显恢复,中国外贸发展仍面临很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但保持中国外贸发展仍然具备许多有利条件。综合分析,2010年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环境总体向好,但要充分估计形势的复杂性、严峻性和不确定性,把各方面的困难和风险考虑得更充分一些,把应对各种挑战的工作做得更扎实一些,在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的同时,大力推动外贸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健康稳定发展。
附件: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09年秋季)
一、2009年前三季度对外贸易运行情况
2009年以来,世界经济大幅下滑,国际市场需求严重萎缩,中国外贸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面对这一严峻复杂的形势,中国政府果断决策,及时调整宏观调控方向,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出台了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改善企业融资环境等一系列稳外需政策措施;各地及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扎实工作,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广大外贸企业加快结构调整,切实增强竞争力,千方百计稳住老客户、开拓新市场。总体来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各项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中国外贸发展出现积极变化。前三季度,外贸运行的主要特点是:
1、进出口规模逐步扩大,同比降幅有所收窄
前三季度,全国进出口总额达到1557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0.9%。其中出口8467亿美元,下降21.3%;进口7112亿美元,下降20.4%。分季度看,一、二、三季度进出口分别为4289亿美元、5179亿美元和6109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24.9%、22.1%和16.7%;其中出口分别为2456亿美元、2761亿美元和3250亿美元,下降19.8%、23.5%和20.5%;进口分别为1833亿美元、2418亿美元和2859亿美元,下降30.9%、20.4%和11.8%。进入三季度以来,随着稳外需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和国际市场需求趋稳,出口已经连续三个月超过1000亿美元,9月份达到1159亿美元,创下今年以来单月出口新高,同比降幅也收窄到15.2%;在国内需求扩大等因素带动下,9月份进口达到1030亿美元,是今年以来首次超过1000亿美元,下降3.5%,降幅首次缩小至个位数。前三季度外贸顺差1355亿美元,同比下降26%。
2、资源性产品进口价格大幅下跌,价格下降对外贸影响明显
受国际市场需求减弱、竞争更加激烈以及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大幅下降等因素的影响,进出口价格同比持续下降。前三季度,出口价格累计下降6.1%,进口价格下降17.5%。剔除价格因素,前三季度出口和进口分别实际下降16.2%和3.5%。主要资源性产品进口价格降幅均超过两位数,前三季度原油进口平均价格下降48.6%,铁矿石下降45.5%,初级形状的塑料(10615,125.00,1.19%)下降29.5%,大豆(3704,17.00,0.46%)下降28.6%。
3、大宗商品进口量继续增加,机电产品进口降幅缩小
前三季度,大宗能源资源商品进口量保持较快增长,其中铁矿砂进口量增长35.7%,原油增长8.2%,初级形状的塑料增长30.6%,大豆增长12.8%,但7月份以来大豆进口过快增长势头出现逆转,9月当月进口量下降33.5%。受扩大内需带动和加工贸易下降趋缓影响,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年初大幅下降后,二季度以来趋于好转,前三季度机电产品进口3459亿美元,下降16.8%,高新技术产品进口2174亿美元,下降18.1%,降幅均已低于进口总体降幅。
4、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下滑程度较轻,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降势趋缓
受益于提高出口退税率等政策措施,加上需求弹性相对较小、国内竞争优势明显,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降幅明显低于出口总体降幅。前三季度,服装出口785亿美元,下降10.2%;纺织品出口431亿美元,下降13.7%;鞋类出口209亿美元,下降5.6%;家具出口177亿美元,下降8.5%;箱包出口92亿美元,下降9.7%;玩具出口56亿美元,下降11.3%。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年初下降幅度较大,但随着国际市场需求有所回稳,出口信用保险和信贷等支持力度加大,降幅逐步收窄。前三季度机电产品出口4964亿美元,下降19.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558亿美元,下降17.7%。其中三季度分别下降16.9%和11.5%。
5、加工贸易降幅逐步缩小,一般贸易出口降幅有所扩大
由于加工贸易以IT等机电产品为主,产业链相对较短,在危机爆发初期所受冲击较大,2009年前五个月加工贸易累计出口降幅一直大于一般贸易。6月以来,随着外部需求状况改善和稳定加工贸易发展政策逐步见效,订单有所恢复,加工贸易出口明显回升,同比降幅已经小于一般贸易以及出口总体降幅。前三季度加工贸易出口4085亿美元,下降19.7%,进口2243亿美元,下降23.9%,其中9月份加工贸易出口下降11.4%,进口下降6.9%。与此同时,前三季度一般贸易出口3785亿美元,同比下降24.5%,降幅呈现扩大的态势,主要原因是2008年一般贸易保持较快增长导致基数相对较高;进口3812亿美元,下降16.4%,其中9月份增长1.7%,2009年以来首次实现正增长。
6、民营企业受影响相对较小,国有企业进出口大幅下滑
近年来,中国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经营机制灵活,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加上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受危机的影响程度相对较轻。前三季度,民营企业出口2390亿美元,下降15.5%,进口1225亿美元,下降2.1%;外商投资企业出口4702亿美元,下降21.1%,进口3842亿美元,下降20.6%;国有企业出口1375亿美元,下降30.2%,进口2045亿美元,下降28%。
7、对美日出口降幅缩小,对部分新兴市场出口降幅较大
前十大贸易伙伴中,对美国、日本等国出口降幅持续低于出口总体降幅。前三季度对美国出口1573亿美元,下降16.9%,对日本出口698亿美元,下降18.8%。对香港地区、东盟的出口降幅近几个月也明显收窄,已经低于出口总体降幅。前三季度对香港地区出口下降20.6%,对东盟下降16.1%。但对欧盟以及俄罗斯、巴西等新兴经济体出口下降幅度仍然较大,前三季度分别下降24.1%、48.9%和37.3%。同时,自欧盟和美国进口分别下降9.2%和12.4%,均明显低于进口总体降幅。由于资源和能源产品国内需求回暖,自澳大利亚和巴西进口降幅已大幅收窄,分别仅下降4.0%和10.9%。
从前三季度情况看,在世界经济大幅下滑、国际市场严重萎缩的严峻形势下,中国进出口规模逐步扩大、降幅收窄,这一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这充分表明,中国政府关于稳定出口、扩大进口的方针政策是正确的,出台的各项措施是及时有效的。
二、2009年全年对外贸易形势预测
从国外来看,世界经济形势中的积极变化不断增多,国际金融市场趋于稳定,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经济结束一季度自由落体式的下滑态势,衰退趋势减缓并走向复苏,主要先行指标不断改善。美国三季度GDP环比折年率增长3.5%,四个季度以来首次实现增长。日本9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升至54.5,达到三年来的最高,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第9个月上升。欧元区9月份总体经济信心指数达到82.8,创一年来新高。印度和巴西等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加快,二季度分别增长6.1%和6.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经济增长预期改善,将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由-1.4%上调至-1.1%。这些都将有利于国际市场需求低位企稳。从秋季广交会情况来看,国际市场需求也出现一些暖意。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虽然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开始复苏,但基础不稳固、动力不足,全球经济复苏将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外需萎缩的局面及影响还在持续。主要经济体失业率继续攀升,美国9月份失业率达到9.8%,创1983年以来新高,欧元区8月份失业率升至9.6%,创欧元区诞生以来新高,日本8月份失业率5.5%,也处于十年来高位。金融危机导致居民财富大幅缩水,美国等国家居民储蓄率持续上升,制约居民扩大消费。受传统行业产能过剩和新兴行业尚未形成规模投资的影响,投资需求自主增长动力不足。国际市场需求短期内显著回升的难度很大。贸易保护不断加剧,摩擦形势十分严峻,特别是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明显增多。据世界银行统计,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20国集团中有17个国家一共推出约78项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其中47项已经付诸实施。前三季度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88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金额超过100亿美元。目前一些国家还在着手对中国产品发起贸易救济调查,进一步加大了中国出口恢复的阻力。
从国内来看,中国政府将进一步落实好出口退税、出口信用保险和融资担保等政策,稳定和逐步恢复外贸进出口。这些政策措施有利于进一步增强企业信心,改善企业经营外部环境。随着稳外需各项政策措施效应进一步显现,加上2008年四季度进出口已经开始下滑,基数相对较低,2009年后几个月进出口降幅有望进一步收窄甚至出现小幅回升。综合各种因素,预计2009年全年中国进出口降幅将收窄到20%以内。
三、2010年中国对外贸易形势展望
从目前情况分析,2010年世界经济有望出现缓慢复苏,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环境总体趋于改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0年全球经济将增长3.1%,其中发达国家将增长1.3%,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将增长5.1%。各国稳定金融市场的政策措施取得明显成效,金融市场风险降低,融资功能正在逐步恢复,反映国际金融市场流动性和风险程度的LIBOR/OIS利差和TED利差已经大幅降至金融危机前水平,增强了金融机构放贷的信心。在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国际金融机构和区域性金融机构筹集大规模资金,专门为外贸企业提供流动性支持,困扰国际贸易的融资难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缓解,有利于企业开展对外贸易。但由于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世界经济复苏将是艰难曲折的,国际市场需求短期内难以明显恢复,中国外贸发展仍面临很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
——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外需难以大幅反弹。主要发达国家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扩张空间有限,美国2009财年财政赤字达到1.4万亿美元,是2008财年的3.1倍,赤字率高达10%,创二战以来新高,德、法等国财政赤字率均超过3%的控制目标,日本财政赤字率达到9.4%,各国基准利率也处于历史低位。就业形势好转一般滞后于经济复苏,主要经济体失业率可能继续恶化,消费和投资自主增长难有明显起色,以技术进步为支撑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尚未形成。受此影响,世界经济和国际市场需求短期内难以出现大幅回升。
——主要经济体自顾性增强,贸易保护主义加剧。随着世界经济从衰退走向复苏,由于各国经济复苏进程不一,国际间的政策合作意愿减弱,协调难度加大,处理不好将会影响世界经济复苏进程。在国内压力下,主要经济体自顾性会进一步增强,将优先解决国内就业、产业发展等问题,继续出台各种贸易限制措施和保护措施,贸易保护主义将日益加剧。即使世界经济复苏,国际贸易也不会出现大幅反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0年全球货物贸易量仅增长2.7%,低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期。
——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中国出口面临压力加大。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发达国家提出重振制造业,一些国家还表示将通过扩大出口来缓解国内贸易赤字问题。许多发展中国家出口总体竞争力进一步上升,并且可能继续通过本币贬值等手段争夺国际市场。这将使中国在中高端产品领域面对发达国家的直接竞争,在传统优势产品领域面对发展中国家更多的挑战。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可能高位震荡,企业经营风险增加。随着世界经济走向复苏,2010年全球资源和能源需求将有所回升,在超低利率水平和宽松货币政策背景下,投机炒作和美元汇率走低等因素可能推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推高中国企业的进口和出口成本。一旦世界经济复苏遇到挫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可能高位剧烈波动,加大中国企业进出口的经营风险。此外,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出口产品将面临更大的降价压力,企业的利润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削弱中国企业发展后劲。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保持中国外贸发展仍有许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
——中国工业门类齐全,企业竞争力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工业和新兴产业,工业化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加工制造和产业配套能力大幅提升,为发展对外贸易提供了坚实基础。中国拥有大量高素质劳动者队伍,生产效率高。出口的产品大多属于中低档,主要是日常生活用品,需求弹性小,受危机冲击相对较轻。加上中国产品性价比高,部分原来购买高档产品的外国消费者可能转而购买中国产品,反而会增加对中国产品的需求。特别是近年来,中国进出口企业先后经历了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下调、加工贸易政策收紧、劳动力成本上升、外部需求萎缩等考验,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不断增强,竞争力得到明显提升。
——新兴市场贸易规模偏小,发展空间大。长期以来,中国与新兴市场的贸易规模相对偏小,尽管近年来随着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中国对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持续较快增长,但在贸易总规模中的比重仍然不高,贸易额与双方之间的经济规模也不相称,发展空间很大。随着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中国市场多元化战略进一步深入实施,贸易往来日趋便利化,中国发展同新兴市场之间的贸易大有可为。
——“走出去”方兴未艾,带动出口效应明显。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一大批国内优势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开展对外投资、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不断增强,在发展当地经济和就业的同时也带动国内产品出口。金融危机爆发后,部分外国公司为摆脱经营困境,国际合作意愿增强,一些国家和地区吸收外资政策相对宽松,并为刺激经济大量投资基础设施,这些都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良好机遇。随着“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国企业将会更广泛地参与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当中,共同促进世界经济的复苏和繁荣,也将成为带动中国产品出口的重要渠道。
综合分析,2010年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环境总体向好,但也面对很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我们既要看到中国外贸发展的积极变化和有利条件,进一步增强发展的信心;也要充分估计形势的复杂性、严峻性和不确定性,把各方面的困难和风险考虑得更充分一些,把应对各种挑战的工作做得更扎实一些,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支持对外贸易发展的政策措施,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广大企业要加强自身管理,苦练基本功,加快科技创新步伐,进一步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努力推动外贸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对外贸易健康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