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上海先后发行了兴业房产、浦东大众两只股票,由于人流过于拥挤,每一次都出动了大量警察维持秩序,引起了社会上很大的意见,有人甚至借机攻击股份制试点和股票市场。面对这种混乱局面,另外两家准备发行的股票不得不暂停下来。
经过反复的研究和论证,当时主管证券市场的上海人民银行决定,1992年的股票发行,采用凭股票认购证摇号中签认股的方法,凡需认购1992年发行股票的投资者先要购买认购证,一次购买全年使用;凡1992年上海发行的股票,均采用认购证摇号中签认股的办法,即由证券公司根据股票发行情况,一年摇号若干次,如有多种股票在短期内发行,则归并在一起摇号产生中签号码,由投资者认购。股票认购证每份收费30元,不论中签与否概不退回。
这个决定一经公布,顿时成为上海市民关注的热门话题,这张认购证等于是一道门槛,铺设在热切希望进入股市赚钱的人们面前,买还是不买,对许多上海人来说,成了一道哈姆雷特式的难题。
对当时的上海市民来说,30元一份的认购证价格显得高了一些,但这个价格是经过人民银行反复研究才确定的。决策者认为,如果价格定得过低,就会有过多的人认购,使中签率大幅度降低,会产生不好的社会效果,如果定得过高,又会将大量市民阻挡在认购的大门之外,影响他们投资股市的积极性,而30元是一个合理的价格。但是,对当时上海市民的平均收入水平来说,30元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数字,而且对于这一年上海到底能够发行多少股票,官方没有明确的说法,因此市民们购买的热情并不高。到当年2月1日,认购证发行结束的时候,人民银行宣布,一共售出2077665份股票认购证,购买者大多是本地市民。
谁也没有料到,这200余万份股票认购证,给了上海人一次拥抱财富的机会。最为著名的是在上海股民中人称“大老李”的李双成,他原本是上海某厂的一位锅炉工,后来到上海一家私营企业做了厂长,虽然在认购证发行前已投身股市,但并没有暴富。看到认购证发行,他认为这是政府给予老百姓的一次公平机会,一下子买了3000张,他的人生从此彻底改变,跻身于上海富豪之列。
从此,他专心进行股票买卖,并且创办了一个名为“万国和平俱乐部”的股市沙龙。20年来,李双成的炒股生涯伴随中国股市的涨跌而起落,经历了多次熊市,但由于他有依靠认购证得到的财富所积聚的雄厚实力支撑,因此一直屹立在市场,成为一个公众熟知的代表性人物。
上海在1992年发行的股票认购证,为解决当时股票发行遇到的难题打开了一条通道,它是在当时的现实条件下实现公开公平发行股票的一个值得肯定的方式。在其后迅速向全国扩展的股票发行热潮中,全都采用了认购证模式,但由于上海这次的股票认购证创造了财富效应,因此后续的购买者迅速增加,使认购证的中签率大为降低,再也没有产生像上海这样的财富效应。
来源:《国际金融报》
上图:就是曾无人问津、四处推销,后又神奇般从30元一路狂炒到近万元、100份为单位(佰连号)更被炒到100万这一常人难以想象的天价的92上海股票认购证,俗称“小绿本”。于是,认购证成了当时的稀世珍宝。多少精明的上海投资者大跌眼镜,坐失良机,可又确曾有人因为它改写了自己的人生。
虽然上海人历来以精明著称,但却很少有人敢于乘上这趟通向财富的列车,这也是源于当年人们一月收入也就200多元,30元的发行价如果不中签将变成废纸,所以买的人很少,即便敢买也只当买彩票玩玩,买几十本已经很少了,敢于买“佰连号”的更是凤毛麟角。如今“小绿本”已进入收藏领域,但并未引起收藏界的高度重视,究其缘:则因人们已很难寻觅到“佰连号”的踪迹。其实,它所具有的意义已不仅仅局限于收藏领域,它更是一种财富的象征。当年的猴票用了27年从一版6.40元走到现在的24万多,增值4万多倍。92上海认购证只用了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从3000元涨到100万增值300多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