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买了股票,心总还得总悬着,盼着涨担心跌。可省会市民陈强却从来不担心这个,他买的股票价格总在上涨。有的股票价格涨了数十倍,可他还是后悔卖亏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的股票不一般,他手里的股票是用来收藏的。
■收藏者陈强展示自己的老股票■摄/本报记者朱斌
偶遇 从旧画册中发现“宝贝”
走进陈强家仿佛进入了一个股票的世界,1200多张股票、不同的设计和颜色让人眼花缭乱。
说起收藏股票,陈强自认为是“阴差阳错”。陈强的父亲是个收藏迷,爱好收藏奇石、怪石、像章等。陈强从小也就养成了收藏的习惯,没事就到棉一立交桥下和联盟路旧货市场转悠。1995年一个不经意的发现,让他惊喜不已。
那天,陈强在棉一立交桥下看到一本民国时期的旧画册,虽然品相不太好,但他还是出于喜欢花25元买下了。回到家后却从画册中意外翻出一张泛黄的纸,上面全是繁体字。热衷炒股的他研究发现,那是一张宣统年间发行的“粤汉铁路股票10股”的股票。“清末就有股票了!”陈强开始对收集老股票有了兴趣。一年后,他决定不再炒股,而专心收藏。
十几年来,他不断来往于北京、浙江、天津、广州等地的票证市场,藏品日渐丰富。这其中就包括股票发行时间为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的“宝贝”。
寻宝 馒头就咸菜外出买股票
初期,陈强主要是通过刊物寻找老股票。一发现有收藏价值的股票,他都会在第一时间“下手”。
有一次,陈强偶然间发现了一张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在加拿大发行的‘华商华丰公司股票’,这让他兴奋不已。几经周折,陈强终于和上海的一位藏家联系上了。第二天,陈强带着2000多元钱上路了。“我为买股票几乎花光了钱,只剩下返程的车票和10元钱的饭费。”陈强只得一路上吃着馒头啃着咸菜回家,但他认为不虚此行。
目前陈强收藏的股票中,有一张是“中央苏区”发行的股票。陈强了解到,这张股票是工农红军发行的早期股票,存世甚罕。当时他和卖家协商了很长时间一直未能如愿,最后只得用20枚珍藏多年的像章换回了股票。
妙招 网上开店以藏养藏
个人收藏不容易,但陈强有个“秘籍”,那就是充分利用网络。“从网络上能更快地获得信息,交易起来也快捷,所以每天我都会浏览各大收藏网站。”陈强说,后期大部分股票都是从网络上淘来的。
2003年,陈强开了自己的网店,经营一些奇石、怪石。“毕竟收藏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陈强说。收藏以来股票的升值潜力很大,现在一般的清代股票市场价都在数千元,有些稀见的品种价值更高。1998年,他花1500元买到了一张川汉铁路股票,在2004年以1.6万元的价格转让。“现在看来,卖亏了。”
陈强说,收藏股票不仅是为了升值,更多的是乐趣。目前1200多张老股票中,有几张股票最让他得意。一张是高邮县供销合作社在1966年12月发行的股票,背面有文革期间发放红利的记录;清末期间专门到日本印刷发行的滇蜀腾越铁路公司股票等等。
陈强说,自己炒股的时候觉得很“喧嚣”,收藏股票以来,获得了很多的乐趣,精美的股票展现了中国证券史的发展。他说:“我的愿望是开个展览,让更多的人了解股票。”
专家品鉴
实物股票量少价高
■这张股票发行于宣统年间
河北省民间收藏协会副会长牛双跃称,由于老股票的稀有性和珍贵性使其收藏价值和潜力提升,已是继古玩、字画、邮票和钱币之后的第五大收藏热点。
他提到,自清末开始,中国发行了上万种股票。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实物股票的存世量已经大大减少,有的已成为孤品。1993年,我国实行无纸化股票交易后,实物股票更为稀少。1998年,国家博物馆把实物股票定为文物。
实物股票票面上有风景、建筑等,集历史性、文化性、艺术性于一身,具有极高的收藏和投资价值。■文/本报记者宋海娟
来源:河北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