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民评价:郭氏新政敢说敢做
“最近财经媒体最热门的话题是郭树清调任的问题,一些媒体的论坛管理员甚至利用删除对郭树清不利评论的办法来操作论坛。”一位曾经与郭树清打过交道的财经媒体同行告诉记者,或许郭主席这次遇到难题了。这位任职一年多时间的证监会主席,其去向霎时间成为焦点。
2011年,郭树清履新仅20日的时候,就力推十项监管举措协调并推动债券市场统一监管、多管齐下降低IPO市盈率、创业板(行情 股吧 买卖点)将先施行退市改革、启动创业板公司非公开发债、严打内幕交易、清理各类交易场所等方面。有股民反映:“郭树清的确敢说。敢说IPO和股市涨跌没有关系,敢说根本就没有救市这个概念,还敢说中国股市发展很快,20年走完了欧美股市200多年的路。”
对于郭树清的去留,在国内某大型知名财经论坛上,部分投资者表现出挽留之意:“为什么不让他多做段时间,看看效果如何。就这样让他走了,让他的的事业变成了半拉子工程,股民企盼的一丁点希望又渺茫了。谁对谁错没个明白,对在任领导层也是一种遗憾。”
四天一新政难除市场顽疾
据统计,在郭树清任职一周年里,推出了新股发行改革、完善退市制度等七大类70多项新政,被外界形象地称为“四天一新政”。“郭氏新政”主要内容有四:一是重视分红回报,提升投资价值;二是改变新股发行“三高”怪圈;三是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四是对内幕交易“零容忍”。
在郭树清在任期间发布实施的65件制度规则中,涉及新一轮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完善发行审核制度的5件,打击证券期货犯罪、优化司法环境的5件,促进行业整合和产业升级、优化并购重组制度6件,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6件,支持中介机构业务创新、培育壮大财富管理行业的25件,加强部际协助、推进综合(行情 专区)监管的10件,加强市场监管的8件。
郭树清或是一位坚定的价值投资者。“蓝筹股显示出罕见投资价值”就出自他的评价,时间是2012年年初中国上市公司协会成立之时。
不过,郭氏新政在中国股市里似乎并没有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据统计,在其任职期内,上证综合指数累计下跌了4%。而同期,纽约证交所综合指数和伦敦富时100指数分别上涨了19%和20%。也有投资者认为,不能简单地把证监会主席人选与中国股市发展相提并论:“人事的调动不过换汤不换药,股市能否健康发展才是投资者最关心的。”
郭树清经典语录:
●“尽管国内外许多权威研究机构一致认为,中国的股票市场蕴藏着罕见的增长潜力,但是低收入人群和以退休金为主的人群就不太适宜参与其中,应当建议他们更多考虑风险较低的投资和储蓄工具。”
——2011年12月1日,郭树清在“第九届中小企业融资论坛”上的讲话。
●“小偷从菜市场偷一棵白菜,人们都会义愤填膺,但是若有人把手伸进成千上万股民的钱包,却常常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这就是内幕交易的实质,也是防范和打击这种犯罪活动的困难之所在。”
——2011年12月1日,郭树清在“第九届中小企业融资论坛”上讲话。
●“IPO不审行不行?”
——郭树清上任后不久在一次内部会议上提出该疑问。
●“当前市场已显示出比较罕见的投资价值,沪深300等蓝筹股的静态市盈率不足13倍,这意味着投资蓝筹的年收益率平均可以达到8%以上。”
——2012年2月5日,郭树清在中国上市公司协会成立大会上讲话。
郭氏新政
●退市制度
去年6月份,上交所、深交所分别推出了主板、中小板(行情 股吧 买卖点)和创业板《上市公司退市制度方案》。退市制度的完善,符合郭树清一贯倡导的投资蓝筹股理念。现在各界正在盯着哪家上市公司会成为退市新政的第一个“中枪者”。
●强制分红
2011年11月,证监会通过有关负责人出面讲话的方式,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完善分红政策及其决策机制,并且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开始,在公司《招股说明书》中细化回报规则、分红政策和分红计划,并作为重大事项加以提示。仅仅一个月之后,证监会又向各保荐机构与拟上市公司下发《关于创业板拟上市公司分红要求》等文件,对“IPO分红新政”作出明确规定。
●新股发行改革
2012年4月,证监会正式公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提高网下配售比例;引入个人投资者参与新股询价;市盈率高于同行业平均市盈率25%要公告,或重新询价;部分原始股东持股可向网下投资者转让;取消机构网下配售股份3个月锁定期等。
有评价说,郭树清是迄今为止中国证监会六任主席中最忙碌的,此话不假。2011年10月29日,郭树清走马上任,一年来,证监会为适应市场改革发展需要,积极推进相关制度、规则的制定和修改,正式出台的规则、制度达65件。
又逢一年盘点季,2012年岁末,恰逢新任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执掌资本市场监管之职一年有余,如何评价郭树清一年来的所作所为成为题中之义。
作为资本市场的监管者,郭树清的一言一行均会被市场以一种特有的方式加以解读,并或多或少通过股票走势予以反应。
盘点市场走势的结果或有些尴尬——在这一年间,A股市场勉强收平。郭树清上任首年交出的答卷并不能令人满意。
不过,仅凭市场走势作为郭树清政绩的唯一评判标准或许不能让人信服,毕竟“不以涨跌论英雄,走势不能说明一切”,但无论是欧债危机国,抑或是次贷危机后的美国,或者是其他新兴市场国家,股市走势都比中国市场好,问题究竟出在哪?
或许经济增速放慢是股市走弱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市场更多是在现有政策基础上对未来预期的某种微妙反应。一年来,股指跌跌不休的一个重要原因,还是股市中的许多根本性问题并没有因证监会颁发了近70多项新政而得到解决,市场还是有辨别力的。正如郭树清所言:“把投资者当傻瓜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新政迭出市场下跌
有人评价,郭树清是迄今为止最忙碌的证监会主席,此话不假。
2011年10月29日,郭树清走马上任证监会主席,这位被称为“学者型官员”的新任主席一上来,就展示了与其称号不相符的铁腕手段,严厉督促分红、完善退市制度、打击恶炒之风……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在2012年11月表示,一年来,证监会为适应市场改革发展需要,积极推进相关制度、规则的制定和修改,正式出台的规则、制度达65件。
在已发布实施的65件制度规则中,涉及新一轮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完善发行审核制度的5件,打击证券期货犯罪、优化司法环境的5件,促进行业整合和产业升级、优化并购重组制度6件,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6件,支持中介机构业务创新、培育壮大财富管理行业的25件,加强部际协助、推进综合监管的10件,加强市场监管的8件。
一年近70条的制度规则被媒体总称为“郭氏新政”。“郭氏新政”主要内容有四:一是重视分红回报,提升投资价值;二是改变新股发行“三高”怪圈;三是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四是对内幕交易“零容忍”。
关于投资价值,市场见仁见智。郭树清或是一位坚定的价值投资者。“蓝筹股显示出罕见投资价值”就出自他的评价,时间是2012年年初中国上市公司协会成立之时。
履新后不久,证监会就出台规定,鼓励、引导上市公司建立持续、清晰、透明的现金分红政策和决策机制,加大对未按承诺比例分红、长期不履行分红义务公司的监管约束,推动上市公司不断完善投资者回报机制。
与此同时,证监会三次大幅度降低A股交易经手费、过户费、期货交易手续费,让利投资者,预计全年证券期货市场可减轻投资者交易成本150多亿元。
或许,郭树清的本意在于,从要求上市公司强制分红,到降低交易成本,双管齐下,严格打击市场投机者,为真正的价值投资者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进而留住尊崇价值投资的机构和散户,彻底根治中国资本市场的炒作顽疾。
但融资与投资的根本关系没有理清,圈钱市的本质未改,所谓的价值投资终究是纸上谈兵。
新股发行定价问题一直为市场所诟病,郭树清肯定也明白这里的规则——股市一涨,新股发行,市场下行,暂停IPO,这样的怪圈像梦魇一样萦绕在中国股民脑海中20多年了。但所有监管者似乎对此并无实质的救治良方,投资者充满期待:郭树清会是终结者吗?
郭上任一年来,市场几乎是单边下行,于是“停发新股”的呼声此起彼伏,但郭并不为之所动,只是放缓新股发行节奏,并无任何“停发新股”的断言。相反,一系列文件和动作使其思路渐渐清晰:新股发不发得出,最终应由市场决定,而管理者能做的,就是不断完善发行制度,逐步提高IPO审核透明度。
于是,我们看到:拟IPO公司的信息预披露时间从原来的发审会前5天提前约1个月,所有排队上市的企业和整个IPO审核流程均需向社会公示,借壳重组标准也提高到与IPO相同。
实际上,对于新股发行“怪圈”周而复始的问题,管理层比较纠结,一方面,大量新股上市,确实圈走了A股宝贵的资金,使投资者承担财富缩水的后果;但另一方面,IPO节奏不应受行政监管是所有成熟市场的惯例,叫停新股既不是长远之计,也不能根治问题。
一年新政的结果,无论是新股发行市盈率还是募集资金量均有所下降,但新股炒作之风虽有改善但仍反复发作,并未根治。
有人说,中国资本市场是“资金市”,主要靠资金推动,市场资金本不匮乏,但不断涌出的融资需求总能将再大的资金吞没,直接导致市场走势疲软。
与崇尚价值投资相符,过去一年中,证监会在引入长期资金方面取得巨大的突破,这与郭树清的领导不无关系。RQFII这个新名词,已经出现在A股。在QFII和RQFII额度双重扩容的基础上,证监会过去数月连续批准了四只A股ETF基金在港股市场上市,为A股带来了超过150亿元的新增资金。有媒体甚至认为:“如果要说郭树清主席上任一年最实在的贡献,这150亿元的新增资金当之无愧。”
与此同时,郭主席也多次表态,欢迎养老金和公积金入市,而美国股市上个世纪末出现的大牛市,正是以养老金连续入市为依托的。
按通常的逻辑,随着资金接连不断流入,量变终究会引起质变。但问题在于,在对外招商引资的同时,对于如何动员国内资金入市,未能做出给力的安排。社保基金入市喊了大半年,不久前又有“全国养老金入市方案已被搁置”。内资为何不敢入市,在内资充裕、社会游资投资无门的情况下,股市缘何屡屡出现严重的资金饥渴?
至于打击内幕交易,更是郭氏新政中严打的对象。甫一上任,郭树清即拿为散户深恶痛绝的内幕交易开刀,在此号令下,证监会频频打击“老鼠仓”等内幕交易行为,不断有上市公司因涉嫌内幕交易被证监会立案调查,甚至像李旭利这样的明星基金经理都因“老鼠仓”遭受查处,并进入司法程序。
曾几何时,“对内幕交易零容忍”一语既出,掷地有声,但创造一个相对公平的交易环境,保障作为天然弱势的散户的利益不是激情之举,而是踏踏实实的长久之计,包括政策制度的制定、执行、监督等诸多环节的系统性建设。
“圈钱市”对抗“郭氏新政”
A股一直有“圈钱市”的恶名,这是其当初的错误定位所决定的。二十余年来,A股从来没有改变“圈钱”的本质,即使是2012年股市下跌、市场纷纷呼吁暂停新股发行的背景下,监管部门也只是以所谓的“市场化发行”来搪塞,根本没有顾及到二级市场投资者的利益。正因为如此,A股市场变成了融资者的“天堂”,投资者的“地狱”。
为了从市场中攫取最大的利益,包装粉饰上市、造假欺诈上市等大行其道,而为数众多的特批上市股更是市场上的一道“风景”。这一切都说明,融资才是我们这个年轻市场的第一要务。
尽管一年来“郭氏新政”鱼贯而出,但A股市场并没有在新政的助力之下走牛,期间股指绵绵下跌,并创出五年来的新低,而极具象征意义的2000点整数关口也在9月和11月下旬两次被击穿。
2005年尚福林启动股改,为其后的大牛市行情奠定了基础。但郭树清一系列革新除弊的“第二次股改”,并没有为股市带来曙光。客观上,2012年股市行情继续低迷,国内GDP增速回落是主要原因,上市公司肆无忌惮的“圈钱”行为,以及大小非的疯狂减持亦难辞其咎。
曾记得2012年年中,面对因市场暴跌而出现的救市呼声,证监会一位官员曾说过“证监会不负责行情涨跌”这样的话,引起了广泛批评。其实,这话并无大错,但问题在于,证监会应该不负责的事情其实还有很多方面,而它却管得过多,这不仅表现在IPO上。
郭树清在“十八大”期间公开表示,监管机构需要对股市下跌承担一定的责任,接受外界的批评。既如此,监管机构要承担什么责任,如何承担?
有评论认为,监管机构之所以要承担一定责任,主要是由于中国股市行政供给和行政干预的成分太多,疯狂的“圈钱”导致上市公司质量低下、市场规则扭曲、投资者信心不足。解决办法其实也很简单,就是恢复“投资市”和资源配置的功能,让股市具备价值投资的基本环境。如果证监会真的想承担责任那就尽快将“圈钱市”扭转为“投资市”,减少大盘股和国企、央企的过度融资行为,让资本市场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型企业的发展转型。
如果一个股票市场长期给二级市场的分红远低于印花税、红利税、交易所规费、登记公司过户费和券商佣金的总和,则投资者只能通过投机来博取短差,很难通过正常的分红回报来获取股息收益,而股息收益通常是熊市的保护伞和牛市的加速剂,如果股市没有分红回报作为保障,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就是一句空话。
监管层一直强调上市公司分红回报的重要性,但目前所做的仅限于降低交易环节的收费,好处大都被券商机构所享有,显然这种单边降费的做法并未给广大投资者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所以,降低交易成本除了“降费”还得“降税”,不过雷声大雨点小的“税收减免”政策似乎落实的并不理想,努力了一年的结果是:“有关部门已原则同意近期实施股息红利差别化个人所得税政策,旨在优化资本市场投资者结构,鼓励和引导长期投资。”
其次,要让二级市场的投资者获取与长期持股相对应的价值收益。因为,提高分红比例和“降费”、“降税”只能改变“负和博弈”的格局,如果二级市场信心崩溃,股市长期低迷,也不足以吸引投资者。
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仍任重道远,根本出路在于要改变一二级市场价格和利益割裂的格局。尽管2012年新股爆炒有所收敛,此前,新股一上市就被爆炒百分之几百,一级市场过早攫取上市公司价值,二级市场必然很被动,要么继续玩“击鼓传花”的游戏,要么高开低走。为避免让上市公司股权价值过早地被透支,未来启动新一轮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浙江世宝(行情 股吧 买卖点)和洛阳钼业(行情 股吧 买卖点)案例是对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最好的反面教材,市场监管者应该以此作为反思的起点,不要动不动把炒新的罪过强加给散户,而不反思监管失位或错位,在现有发行上市体制中,二级市场炒新者只是被动接受者,真正获取暴利的恰恰是那些在一级市场的新股申购者和机构们,短短几个交易日就能赚取超过百分之几百的暴利,就是对现行发行制度的最大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