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当证券成为文物——读《百年中国证券典藏》

[日期:2015-02-15] 来源:人民网  作者:彭子诚 [字体: ]

  有消息说,中国历史博物馆已经把一些近些年上市的股份公司的股票界定为“珍贵文物”。可以想见,百余年来我国发行过的纸面证券,都属于“珍贵文物”。

  作为文物,纸面证券即债券、股票、股票权证,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这主要体现在收藏价值和研究价值两方面。

  纸面证券之所以具有收藏价值,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它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以及它背后蕴藏的文化价值。证券的历史,就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中国证券的历史,更是中国社会、经济百年兴衰的历史。每一张证券,不管是官方的债券还是公司的股票,背后都演绎着一段心血铸成的往事,现身说法地述说着社会的风云变幻、波澜起伏,以及经办者的喜怒哀乐、辛酸苦辣。

  看到花城出版社出版的《百年中国证券典藏》,使人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沧桑感。

  中国人自古以来便有经商的传统,神农时代即有了以物易物的商品交易,黄帝时期便开始铸造金属货币。按照商品经济的必然规律,金融、证券早就有了应运而生的基础。然而很可惜,长期的停滞,使我们远远落后于世界。1680年,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股票,但直到100余年以后的1872年,中国才有洋务派大臣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仿照西方国家的形式组成股份有限公司,诞生了中国第一支企业股票。

  甲午海战大败于日本,堂堂天朝“受制于小夷”,洋务派认识到“必先富而后能强”,李鸿章竭力学习西方,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架电报;在投资方式上实行“官督商办”,引进股份制模式。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股票,实在是在内忧外患的巨大危机中,被动而勉强地催生出来的。

  中国的纸面证券,最有收藏价值的莫过于晚清时期的股票。这些股票往往是和历史名人、历史风云联系在一起的。在轮船招商局之后,还有诸如1890年由张之洞奏准、1896年经盛宣怀经办的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1897年由盛宣怀设办的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1897年由中国最后一位状元、弃官从商的张謇创办的大生机器纺纱厂;1898年创办、由梁启超负责的上海广智书局有限公司;1900年“中外合资”、1910年由詹天佑任总工程师的粤汉铁路总公司;以及梁启超创办的中国商务公司、虞洽卿创办的宁绍商轮股份有限公司,等等。这些公司的股票、权证,都成为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的历史见证,与此相关的每一个风云人物,都演出了难以忘怀的悲喜剧。

  洋务运动并没有获得多大成功,国家照样在几千年旧习的泥潭中挣扎。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在风雨飘摇中辞世。此时,为逃避战祸奔波于外的皇太后慈禧正在回銮路上。

  李鸿章曾经哀叹:中国“有贝之财,无贝之才,不独远逊西洋,抑实不如日本”。

  还有那位商界奇人虞洽卿。这位在晚清时期创办宁绍商轮有限公司、在民国初期创办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长期成为宁沪商界领袖的人物,原来不过是一位衣食无着的穷小子,14岁时才打着赤脚走进一家颜料店当学徒。是什么机缘使他脱颖而出,成为中国证券史上的一位不可忽视的人物?看到他发行的股票,你一定会对他的生活经历抱有兴趣……

  谈一本证券典藏的书,居然会联想到这些个陈年旧事,是不是扯远了?

  不。在汉语拼音里,“股市”和“故事”只有音调的差别。股市里永远有故事。股市里的事,是也不是,不是也是,全看你愿不愿意去深究这里面的文化韵味和人生苦乐。

  当这本鸿篇巨制、排印精美的大部头《百年中国证券典藏》摆在你的面前,奏本、公文、股票、债券和权证展现在你眼前的时候,那些随风而逝的往事、以往人物的传奇,都从中散发出来,让你仿佛嗅到了当年的烟火,感受到了历史的脉搏。尽管只是一些旧日里遗存的发脆的灰黄陈纸,但它们多多少少记录着抗争、奋斗、自强,百年前的努力至今仍可以看到痕迹。

  这样的文物,应该比那些内刻的鼻烟壶、馆阁体的文弱书画、宫帷里的珍珠玛瑙更有价值吧?   



阅读:
录入: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冬播春生”不可抗拒
下一篇:人民币五连号价格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